爱情绿洲的毁灭
2016-05-09张婉婕
张婉婕
摘 要:《伤逝》是鲁迅小说中重要的一篇,其爱情悲剧也是关注的焦点。除了社会、经济等外在原因,子君与涓生的内在原因也是其悲剧产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伤逝;鲁迅;子君;涓生;爱情悲剧;分歧;自身局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01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所以一直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而悲剧的根源也一直是人们探讨的焦点,但是大多学者是从“社会的黑暗、经济压力”等方面作出的解读。近些年来,这一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一些学者开始从子君和涓生内在的主观方面来看待他们的爱情悲剧。
一、子君和涓生的分歧
第一,在于不同的爱情观。涓生子君虽然开始时真诚的相爱,但是他们爱的内涵有所不同。“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可见,涓生的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情感的需要。他看中了子君的样貌,美丽的外表使他朝思暮想,由此可以看出,他的爱情观是浪漫的。但当他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神秘感消散,这时寻求爱情点缀生活的涓生才体会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而视爱情为归宿的子君,有着实在的爱情观,她容易满足,并且陶醉于被爱的幸福之中,她把爱情、幸福定义为了生活的目的。所以这种单纯追求恋爱婚姻的自由,没有更崇高、更远大目标的狭小短浅理想,决定他们的爱情走向悲剧。
第二,在于不同的性格、兴趣。首先,子君喜欢怀念旧情,而涓生却对爱情有较清醒的认识,这使得他们在一起时常常是“大家低头沉思着,却并未想着什么事”,以致共同语言越来越少。而且,他们两个人同居以后,性格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受到了生活的压迫,子君变的软弱、庸俗、情绪低落;涓生变得越来越自私、卑怯,这也使得他们的爱情逐渐变淡。其次,从爱好来说,涓生喜欢养花草、好读书,愿意和子君谈论自己的看法。而子君只是听,很少发表意见,之后更是沉溺于家务中“便连谈的功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较少的沟通和交流使得他们的爱情无法更新、创造。
二、自身局限导致的爱情悲剧
作为涓生来说,首先他有着自私、不负责任的心理。他初期对子君的感情是热烈的,然而一旦出现了经济上的问题,他却认为自己是可以养活自己的,自己有可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广的很,而之所以生活过得很拮据,是因为子君。显然他已经把子君当成了拖累。
其次,男尊意识下他爱得虚无。当涓生向子君表示纯真的爱时,他身不由己的用了电影上见过的方法。后来,想到这里,就感到很愧恧,但记忆只偏留了这一点。然而当他发现油鸡在吃他的残饭时,他感到自己只不过是介于叭儿狗和油鸡之间,心理开始有些不平衡,可见他对男性尊严降低有些不可接受。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文本中看出涓生怯弱、变心等弱点。
而当我们谈论子君的过错时,最容易谈到的就是她的经济不独立。但其实子君的经济不独立与她无法彻底地摆脱文化积淀下女性的传统角色定位有很大的关系。在长期的旧封建主义统治下,青年人在婚姻方面受到了很大压抑,他们渴望摆脱束缚,获得自由,所以当资产阶级强调个性解放时,得到了他们极大的呼应。而子君是一个长期生活在封建文化氛围中的女子,同时也是个受过五四新文化影响的青年知识分子,新旧两种文化的差别,使她无法真正理解这种新文化思想,她理解的个性解放只不过是“爱情至上”,她要求个性解放,并没有要求社会解放,所以她鼓足了勇气,追求自由恋爱,走出了封建家庭,这举动只是反封建思想与礼教,但在她头脑中还存在着封建礼教思想,我们可以从同居后养的名为“阿随”的小狗看出,因为阿随这个名字后来被普遍认为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隐喻表达,这体现了子君“夫唱妇随”的婚姻观念。也因此,她在组建了新家庭之后,并没有主动要求外出工作,而给自己定位于做家务的传统女性,她这种形式和内容的不统一,使得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女性变成了一个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
由此可见,子君和涓生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和差异。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外因能够加速事物发展的进程,“封建社会、经济压力”等这些外因起到了加速作用,但同时,子君与涓生本身的内因也是其悲剧产生的重要所在。
当然,从上述可以看出,造成子君和涓生爱情悲剧的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子君因为爱而爱,所以走进了悲剧的深渊,这也是鲁迅先生想要表达的:追求个性解放是没有错的,但仅凭个人的力量最终还会是撞击四周的铁壁,只有真正地做到社会解放,才会使涓生为代表的孤独者们不再孤独,才能使子君为代表的觉醒女性真正觉醒,才能使他们的思想不再困惑,他们的追求不再盲目,他们的爱情不再是社会的悲剧!
参考文献:
[1][2][3]鲁迅.鲁迅小说经典[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4]马瑞海.《伤逝》爱情悲剧根源探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
[5]陈敬中.《伤逝》悲剧根源新探[J].湖南师范学院学报,1988,1.
[6]张迎.人性与人生的追问—浅析《伤逝》主题[J].学理论,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