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机制研究之三

2016-05-07杨斌芳侯彦斌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社会心理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70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西安70062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杨斌芳,侯彦斌(.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社会心理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 2.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西安 70062)



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机制研究之三

杨斌芳1,2,侯彦斌1
(1.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社会心理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70; 2.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品。通过回顾和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模式以及师资,提出有效利用网络的优势,建构新时期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模型,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1 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是推动国家、社会发展的潜在新生劳动力,其健康水平关乎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水平与走向。早在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指出: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1]。与此同时,我国各大高校开始系统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次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2]。其后,于2001年、2003年以及2011年,国家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颁发了3份规范性文件:《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4]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5]。在一系列措施的推动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如何呢?研究者[6]对25年间(1986—2010年) 237项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研究在横断历史的元分析后,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减少,即整体水平在逐步提高,且集中反映在大学生一年级以上的学生身上,充分说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受所处社会历史变迁系统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成效,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设计也要随之不断创新。今天,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品,使用网络就像人要呼吸、吃饭一样重要。本研究通过对以往研究中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及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分析,探索新时期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模式,以期借助网络的优势有效提升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2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学术研究的主题。2015年7月,在中国知网直接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篇名,搜索发表在SCI、EI、核心期刊、CSSCI上的文章共460篇,其中核心期刊73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8篇。最早的研究是在1994年,1994到2004年10年共发表文章69篇,而从2004年到2014年则达到298篇,是前者的近5倍。如果将检索词扩展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检索条件不变,则检索到4323篇。这些研究可以归为两类: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理论研究主要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途径以及模式,而实证研究则涉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

表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比较

2.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和发展方向。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并且主要集中在发展性教育方面,但也有差异,这种差异的出现有多种原因。由于在我国尽管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性文件,研究者对教育的内容也有共识,但并没有明确、具体地规定教育的详细内容,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权则关键在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可以灵活选择教育的内容,因此,如果没有相应的评估和监督机制,就很可能出现教育内容选择的随意性。

表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比较

2.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选择影响和决定教育内容的实施效果。尽管在表2中所列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但这只是语言表述、所选角度的不同造成的。如果从教育对象人数的多少可以分为: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从学生参与的程度可以分为: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参与的程度相对较低)和学生体验(学生参与的程度较高,例如角色扮演或情景扮演、心理测验、谈论等) ;从教育选用的协助工具不同可以分为:音乐熏陶、体育锻炼等。

2.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一直是高校专职的心理咨询人员,人员构成较为单一,人员数量较少,不能满足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为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还须做到:第一,融合朋辈辅导,即选取大学生群体中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拥有良好人际关系,在特定大学生群体中具有一定威望的大学生,加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群体,班级心理委员就是这种模式。第二,动员其他学科授课老师加入到教育队伍中来,在学科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或者采取大学生导师制,即每一位教学一线的老师负责几名大学生,作为其学业和人生发展的导师;第三,动员学校管理人员参与到教育队伍中,包括学院的办公室人员、书记、院长,尤其是专门从事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参与其中;第四,筛选一些拥有一定学识、人生经验的家长参与进来。从而,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核心,组成由朋辈、心理专职教师、学科教师、管理人员、家长参与的内外结合的教育团队,充分发挥每一个群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

3 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9月,采用标准化的文献检索方法,在中国知网资源总库的期刊库中分两次检索,首先选用“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网络”(或互联网)为主题词,以“SCI”、“EI”、“核心”以及“CSSCI”为来源期刊,不限定时间区间,在全学科领域,共检索到文章317篇。其中核心期刊57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11篇,最早开始有关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始于2001年(第一篇),之后逐年递增,在2014年达到43篇,这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317篇文章中的关键词按词频进行排序,抽取出10个高频关键词(见表1)。从表1中的关键词的排序可以看出,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剔除所用到的检索词(前3位)之后,剩下的关键词依次为:网络成瘾、思想政治教育、对策、高校以及人格,可以看出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述五个方面,网络是进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者试图通过网络这一途径,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为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全面调查新时期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充分借助网络便捷、覆盖面广、高效的特点来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和干预的有效机制。

表1 高频关键词排序

4 现代传媒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的构建

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整理和分析,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模式以及有效的人员组成,在此基础上,有效结合网络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已有模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建构新时期网络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有效模式。

4.1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需具备的条件

要实现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必须具备硬件和软件。首先,建设现代化的高校校园网系统,这是基础。其次,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包括手机版和电脑版,并要有专业人员定期维护;再次,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团队。

4.2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后的教育模型构建

电脑和手机网络是目前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也是最受欢迎的两种网络载体。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的设计就要借助手机和电脑来实现。无论是电脑版还是手机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实体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正式实施之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教育材料的准备。因为是在虚拟的环境中,所以先要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分类准备各种材料,包括文字、视频等形式的材料。

其次,网络环境的设计。请专业人员设计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设计人员按照心理专业人员的构想,完成网站的制作。

再次,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的运行模式。网络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优点在于信息获取的高效性和灵活性,但其缺点就是和常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很难保证教育的即时性。本研究试图通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即授权于教育人员(学科教师、专职教师、朋辈、家长、管理人员等)实时在线,随时和咨询者进行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薛昆.青少年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J].中国校医,2006 (6) : 660-661.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J].人民教育,1994(10) : 3-5.

[3]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2 (7) : 26-28.

[4]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5(3) : 35-37.

[5]岳中方.从“柔性要求”到“刚性规定”——《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解读[J].北京教育:德育,2011(12) : 52-55.

[6]辛自强,张梅,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12 (5) : 664-679.

[7]樊富珉.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及教育措施[J].青年研究,1996(9) : 24-26.

[8]莫旭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试探[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1) : 127-129.

[9]唐柏林.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5) : 108-111.

[10]姚本先,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7(2) : 485-488.

[11]刘海燕,宁淑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 (9) : 98-101.

[12]王兰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4) : 145-146.

[13]马桂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17) : 70-71.

[14]吴继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探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 (1) : 88-90.

[15]邱小艳,宋宏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实验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 (1) : 95-98.

[责任编辑张亚君]

作者简介:杨斌芳(1979-),女,甘肃天水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儿童心理发展。

基金项目: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研究项目“泛污名化与教育信任危机相关性的实证研究”(2013—GSCFY—RW24)。

收稿日期:2015-11-0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30(2016) 01-0073-04

猜你喜欢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