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柔地育出一朵花

2016-05-07何艳艳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成长

何艳艳

摘 要:俗话说:“棒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在家长和父母经常感叹“如今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越来越难管了”的这个年代,莫非真是少了“棒”和“严”?常听到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担忧话语:“我家这个孩子很不听话,管不了!”也有不少家长千叮咛万嘱咐:“老师,您一定要对我家孩子严厉”。甚至有家长直言相告:“他要不听话,你打他我们不怪你……”笔者的学校外来流动儿童占绝大多数,这样的对话尤其普遍。我们一直反对溺爱,不提倡对孩子过分地爱,但家长和教师都扪心自问:在感叹生活压力大、节奏快、时间不够用的现实中,我们真的给孩子过分的爱了吗?我们有多少时间顾及到孩子的感受?我们很少时间静下心来聆听孩子世界里的需求!笔者认为:“棒”和“严”只是我们无计可施的逃避借口,只要对孩子的爱足够,方法总是可求——“娇纵”不是放纵的温柔,而是恰到好处的沟通。尤其对于敏感的儿童,心急只会起到反作用。

关键词:娇纵;外来流动儿童;敏感;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381-02

一、背景描述

笔者学校的学生几乎都是外来流动儿童,他们的父母都是外来务工人员,所以流动性就很大——每个学期总有几个学生“转出”或者“转入”。

2010学年第一学期的第一天,我在班里认识这群初次见面的孩子们,在等候他们按小组写自己名字的时候,一个男孩子急着报告:“老师,我这组的纸被她扔窗外了……”我还没开始问,扔纸条的女孩子早已经用双手把自己的脸埋得严严实实,一耸抖着的肩膀告诉我们,她在强忍着哭泣,让其说话显然不大可能。我迅速搜索身边其他孩子的表现,也许还能找出事情的线索,结果全是一脸茫然。一堂课,女孩子都没有将头抬起过,直到下课后被我小心翼翼地请到办公室。“他们都很坏,说我是插班生,总是看着我,还嘲笑我,我不喜欢这里,我以前的同学对我都很好,老师对我也很好……”看得出来,她很想压住自己的情绪,因自己的“失控”感到恐慌,却难以掩饰心中的极大“不满”。这个时候,我除了倾听,柔和而坚定地小声安抚这颗“受伤”的小心灵之外,不敢有一句反问,或者强行劝说,因为很少见到孩子在学校里会有这么大的情绪发泄,而且整个叙述过程中,我感受到她在承受着很大的“痛苦”。笔者认为,孩子的强烈情绪发泄是源于孩子的敏感和脆弱。从开学第一天,这个孩子就引起我的关注。

二、分析与定位

1、“了解”是原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想很好地了解孩子,就要很好地了解家庭。”笔者几次与玲玲的母亲交谈,她眼里总闪烁着不坚定,说起话来强忍不住地激动和无助:“玲玲在家里经常发脾气,和她弟弟很会吵闹,孩子不听话了,他爸爸就怪我管不好,孩子的脾气有时候也是和我像……她爸爸叫我什么事情都不要做,管好两个孩子的成绩就行……”显然,其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对子女的期望也许已经超过孩子能承受的范围,急于求成的父母心已经逐渐影响孩子长期压抑的心理状态。

我很少看到玲玲和其他同学一起玩耍,所有的课余时间几乎都在看课外书,其实喜欢看课外书的她“见多识广”,小小年纪其文学修养也初现端倪。同学们很佩服她优异的语文成绩,却因为玲玲很会哭泣而不敢与她接近。敏感的她会因一个同学的无意话语认为全班同学都是这么想的,而且这些不愉快的感受随时间累压得越来越多而折磨着她,她的“孤独”不该属于这个年龄。

2、“态度”是根本。

在笔者学校,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是“恨铁不成钢”地抱怨他们“没办法管”,就是无奈:“老师,我和他爸爸都很忙,根本没时间管他……”教师也委屈,特别苛求体谅。我们奔走于各个教室,一节接一节地上课,我们乘着课间时间使劲地批改着《课堂作业本》,孩子站在我们身边,我们想多看他几眼的时间都很难挤出来。我们表现出全神贯注,深怕孩子来报告哪里出了乱子,我们的沉默是要让孩子强烈地感觉到老师的无比忙碌。可状况总是会出现,简单的“命令”可能是最快速的提醒,对于敏感的玲玲来讲,这种方式的结果定是她压抑的无声反抗——这种情绪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实践与探究

教师面对的压力状态是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任何一个孩子与我们的相遇对教师而言是短暂的,对孩子的影响无疑是一辈子的。苏霍姆林斯基在《育人三部曲》中写道:“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种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这些将自己的幸福托付给我们的孩子,是应该得到最好对待的人,也只有我们这些与孩子朝夕相处的人才能保护起孩子的心灵,改变他们尚未定势的方方面面。教师和父母们必须做出改变:

1、用心倾听,接纳情绪,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

刚开学不久,玲玲再次发泄自己内心对同学的不满,我还没开口问,玲玲已经哭成了一个小泪人。玲玲愿不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起决定因素的仍然是我。

“你怎么了,怎么突然这么难过?”(没有责怪和质问是沟通的前提)

哭着沉默了一会儿后开始倾诉。

“我为什么会来这里读书,我还是喜欢以前的学校,我以前的一个同学对我很好,她叫***,管老师也对我很好,爸爸为什么把我转到这里来读书,我不喜欢这里!”(玲玲说不喜欢这里的时候,几乎是吼出来的。)

“你肯定很想念以前的老师,想念同学!”(语气平和,说出她的内心感受)

“这里的同学对我不好,我知道他们讨厌我,总是说我!”(也许这个就是她今天情绪的由来)

“你怎么会这么认为呢,上个学期,你和我同时来到了这个班级成为其中一员,从来没有感觉到同学们会讨厌你,而且老师也很喜欢你,喜欢你看很多很多书,喜欢你上课的精彩回答……”

“那为什么阳阳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我回答问题,他就嘲笑我?”

“阳阳不应该在你回答问题的时候插话,还笑着说……玲玲,其实他不是嘲笑你,更不是讨厌你,你有没有发现,其他同学回答的时候,阳阳也会接话,这也是老师希望他改正的缺点……”

此时玲玲已不再情绪激动,因正好是“四点钟学校”快结束的时间,一群孩子好奇地围过来。同学们被她的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吓住了,我当然不能放过这样的一个机会,看看孩子们,对玲玲说:“你现在问问他们,会不会讨厌你?”孩子们都是有一种天然的同情心,他们七嘴八舌的,班长第一个开口:“玲玲,我从来都没有讨厌你,没和你玩是因为你总是在看书”。被很多同学称有一张“不饶人的嘴”的男孩子说:“玲玲,我想都没想过这个问题……”孩子们纷纷表达:“我们都没有这样想……”“就是同学们说,玲玲是个爱哭鬼,不敢和她一起……”一句断断续续的话虽然很小声,我们全部听到了,可还没说完,之前的男孩子马上接话:“你还说啊!”我们都感受到了玲玲一点儿不想因此更“恼怒”,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看着这样的一幕,我心想:没错!孩子是天使。

当孩子有情绪自己难以克服时,我们必须给予帮助。不要责怪,不要追问,哪怕发生的事情到了我们无法忍受的程度,我们仍然要保持一种严厉的优雅,才能根本性地去改变。每一次事情的发生都是一个心锁的形成,教师若能“精雕细琢”一把正合适的钥匙来打开孩子的内心世界,接纳他们的感受,孩子不会因此得寸进尺而更暴怒,反而会诧异于自己的行为没有得到训斥,他们会敞开自己的心扉用同样的方式在乎老师的“感受”,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这样的调节过程,会使孩子快乐成长。

2、预防为先,提早安抚,寻找每天心情的春天。

我们班很多孩子的父母早出晚归,一些孩子甚至一天都不会见到忙碌的妈妈。父母与孩子一起的时间也许比老师还少,也许正因如此,我会特别留意孩子的表情,在玩的活动。结果发现,玲玲仍然是“最特殊”的一个。

只要随意去教室绕一圈,不少能看到玲玲皱眉头的时候——衣服被双面胶贴起来了,同桌碰到她了,同学大声叫她了等等情况都会让她烦闷。我得及时想象她内心的感受:“哎呀,双面胶怎么贴衣服上了……(显示担忧,一起帮忙)没事,撕不下来,可以回答用水打湿,用刷子刷下来(假装突然有了办法后的喜悦)。”轻轻地提醒旁边的孩子:“小心”!“嘘,轻一点……”这个孩子也会很不好意思地说:“我总是习惯大声说话。”敏感的玲玲怎能感受不到同学的无心呢?教师必须帮助孩子们互相了解,使他们懂得只是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同其实都没有恶意。

3、鼓励家长,给予时间,给他们同样成长的机会。

对孩子的教育只有当教师和父母共同努力,互相尊重和理解,才能寻得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在交流的过程中,家长也会因此更信任教师的教育,教师也更了解孩子因父母的教育而产生的各方面性格,以及之后的改变。

开学初两个星期,玲玲上课状态一直不好,再静观其变已无法让我等候,在交谈之后才发现因为其父母给她买了三本数学课外练习,她委屈极了,却毫无办法。在取得她的信任之后我联系了家长,家长说着自己的担忧,数落着孩子的倔强,在我坚定地肯定玲玲优秀表现之后,家长吃了定心丸一样表示愿意做出改变。我最庆幸的是玲玲没有让我失望……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她每天按时完成我布置的作业,上课一直保持“专注投入”的状态,看到她安静而坚定地举起手,脸上带着笑意,眼睛里传递给我的是因思考带来的成就感。

如果教师和家长认为孩子的行为必须在此时此刻立刻发生改变,那么我们不是在自寻烦恼就是自欺欺人。任何的改变都需要时间,如果我们相信: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是很用心的,偶尔的错误是无意的。教师和家长收获的就不说愤怒、恐慌、无助……而是一种等待的豁达,孩子需要这样的机会。过程就是方法,改变是一步一个台阶的过程。

4、充分理解,“娇纵”跟进,收获喜悦的果实。

教育是份“打起精神”的工作,对孩子的关注是时时刻刻的,虽然理论上来讲,明天的变化我们不可预料,但是只要用心思考,充分理解孩子,定会收获喜悦的果实。

玲玲没有再提起“三本课外作业本”的事,当其父亲给我打电话的时候,很感慨自己忽略了孩子的进步,我们愉快地交谈孩子的性格,最近的表现,以及循序渐进的“要求”等等。我再次告诉家长,以她现在的课堂表现,成绩绝不是问题。我没有因袒护孩子而说起“大话”,因为她的各个方面的表现才让我对她有了这么坚定的信心。一次我轻轻地问其他孩子:“玲玲还是爱哭鬼吗?”身边的孩子都会心地笑了。更让我感动的是,一个孩子的家长因孩子拖拉作业而在教室打自己的孩子,等我到教室的时候,玲玲居然已站在旁边劝说:“叔叔,打孩子犯法的,你好好说他以后就不会不写作业了……”在我接下来思考的“以优补差”的计划中,玲玲会和其他孩子共同努力帮助我们的学习待进步的孩子。孩子们的改变让我更加坚信一个教师努力的价值。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说:“鸟儿会飞翔,鱼儿会游泳,人会感受。”每个人都期待自己被认可,每个人都有情绪无法发泄而沉闷烦躁的时刻,有时候我们对自己的情绪无可奈何,有时候我们惊讶于情绪来得突然去得也迅速。尤其是孩子,只有在感情被接纳的时候,孩子才能全心全意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我们希望他做出改变的行为或想法上。一个特殊的班级里(都是外来流动儿童,他们本身就面对很多现实问题),一个特别的孩子,会带动其他孩子的情绪,一个孩子的转变,也影响了孩子间的关系。外来流动儿童更需要教师的关爱,“娇纵”不是盲目地纵容,而是把孩子当作孩子来对待,给他们的成长一次百分之百的信任,当育出一朵美丽的花时,惊讶于原来收获的是一大片的美丽。

参考文献:

[1] 海姆·吉诺特.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京华出版社

[2]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人们教育出版社

[3] 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慈丽施.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中央编译出版社

猜你喜欢

成长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漂泊中的追梦人
提高安全意识促进健康成长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