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教学问答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2016-05-07余登奎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有效性课堂教学

余登奎

摘 要:本文对课堂问答行为进行了界定,它指的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回应这些回答的课堂教学行为。从教师发问、叫答、理答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在教师发问时,要求教师要基于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保证高低认知水平问题的合理比例。教师的问题要清晰。在叫答过程中要尽量保证每个学生尽量多且均等的回答机会。最后什对学生在回答中的六种行为现象分别提出了出理意见。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321-01

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中,都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些活动: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回应这些回答。这些活动是课堂中最常见的行为,即师生问答行为。问答不同于讲述,它是一种互动行为,需要学生的参与,一次完整的问答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与一个或几个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那么,怎么才能提高师生间教学问答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发问的策略

根据师生在参与问答活动中参与程度和支配权的不同,问答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质问式和交互式。在质问式中,教师几乎完全控制着问答的过程和方向,教师可以提问而学生则不能。教师通过频繁提问,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把握程度或是引导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的方向前进。这种方式在解决封闭性问题时,运用得比较多。交互式问答是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学生观点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质疑,这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学生对回答的进程和方向有较多的支配机会,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解决开放性问题,提升学生的高级认知水平。根据以上的内容,教师在发问的时候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基于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保证高低认知水平问题的合理比例。教师的发问源于最初对问题的设计,设计问题必须考虑一节课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适当安排不同认知水平的问题。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认知水平问题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有积极作用。针对目前课堂低认知水平问题比例较高的实际,应提高高认知水平问题的比例。但这并不是说高认知水平问题越多越好,低认知水平问题也有其价值,两者要基于教学目标合理分配。

2、教师的问题要清晰。在提问的时候,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的措辞要精炼、具体、明了。尽量一次只提一个问题,是保证问题清晰的最基本要求。如果想避免复杂、模棱两可、含有歧义的问题,那就要到:每个问题集中于一点,对中心意思只作一次表述,使用具体的、描述性的语言表述问题。

3、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耐心等待,尽可能使候答时间保持在3秒左右。如果在教师叫答后(尤其是非自愿回答者),学生没有说话,教师也应等待,直到学生给出实质性回答,或请求帮助,或要求教师进一步解释所提的问题,或直接说“不知道”。当然,候答时间只能适度延长,不能因此而影响课的连续性。有时应适当缩短候答时间,及时采取叫答或理答。

二、教师叫答的策略

教师在叫答的过程中,要尽量保证每个学生尽量多且均等的回答机会,这是课堂叫答的基本原则。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按一定的规则进行叫答,规则应是师生双方达成的共识。当学生渴望回答时,教师要适当抑制“大声喊”,让他们学会尊重别人的回答机会;当多数学生沉默不语时,教师则要鼓励他们参与回答,甚至在对低幼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问答时容许学生“大声喊”。

三、教师理答的策略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应答采用各不相同的理答策略:

1、对于学生迅速而坚定的正确回答,首先要给予肯定,如说声“对”、“不错”或重复学生的回答。其次在必要时给予表扬,或对正确回答作进一步解释,或追问一个问题,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但在课堂节奏较快的情况下,第二步可省略。

2、教师表扬学生应采取慎重态度,并非所有表扬都有利于学生学习。一般来说,被表扬的行为越具体,效果越好;对依赖性强、易焦虑学生的表扬效果要好于对自信学生的表扬效果。

3、当学生回答正确,但表现出犹豫不决时,教师先要对回答予以肯定,如说“对”,“是的”,而后解释回答正确的理由或形成答案的具体步骤。这可帮助回答者本人和班里的其它学生对加深对正解回答的理解。

4、对于学生不完整或部分正确的回答,老师首先要肯定正确的部分,而后探问学生,向学生提供回答线索,或对问题重新措辞。如果学生仍不能得出完整答案,则要转问其它学生,或教师自已提供答案。

5、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学生生,教师在采取具体措施前先要弄清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如果明显由于粗心或口误而回答错误,教师可直接指出并纠正学生的错误,继续教学。对由于缺少知识或对知识不理解而造成的回答错误,教师可以依次采取探问、转问等理答方式。

6、当在教学中遇到学生拒绝回答时怎么办呢?学生不回答是指超过候答时间限度而学生仍然不能回答教师发问的情况。这时教师应做出及时处理,否则将威胁课堂教学的连续性。造成学生不回答的原因可能是有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模糊和心理恐惧等。由于知识欠缺而不能回答的,教师可以采取探问的方式简化问题,或帮助学生弥补所缺知识,最后获得正确回答。如果问题模糊不清,学生茫然不知所向,则要改进问题本身,使问题明朗化,易于学生理解。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时怀有恐惧心理,教师则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回答问题的信心。

猜你喜欢

有效性课堂教学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