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工业如何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思考

2016-05-07沈烈初

中国机电工业 2016年4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工业

文 | 沈烈初

机械工业如何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思考

文 | 沈烈初

(一)基本国情的判断

首先弄清我们目前的基本国情。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发展中的国家,经过建国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逐渐参与全球经济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经济规模已经排在全球第二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8000美元,已进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但我国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尚未完成,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虽然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但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与发达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三、四万美元,少数国家达到五、六万美元左右,已完成了工业化,处在后工业化时期,向高度信息化方向发展的情况,还是有差别的。由于社会制度不一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虽有很大差距,按购买力计算,我们这个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是一个巨大优势。由于开放,参加WTO组织,金融业也不可避免受全球经济、金融动荡的影响,特别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内通货膨胀窜升,企业间三角债十分严重,后期又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困难;2008年又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干扰,因此我国经济在起伏中前行。得益于改革开放,我国经济逐步融入国际产业分工,这种模式,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两方面影响,一面是由于人口红利,劳动密集型、劳动技术密集型以至于发展到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快速成长,推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竞争力不强,显示出我国产业产品大多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因此中央适时提出经济由“中高速向中高端”发展的决策。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根本动力靠“创新”,而且要加倍地努力,否则很难挤入中高端领域。这是发达国家占领的市场与制高点,他们会用一切政治的、经济的、金融的等等手段阻止我国进入中高端市场,何况他们自身还在高速发展呢!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实践的经验教训,根本问题是人才、体制、正确的政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加上,人有两重性,作为自然人,需要掌握一定的先进技术与高超的技能;作为社会人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欲速则不达,急功近利只能浪费资源与时间。

笔者从过去经济快速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中得出,还有一个“有效”问题,即“有效供给侧发力”、“有效需求侧发力”,如没协调好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就变为无效劳动浪费社会资源……

(二)经济发展是靠“供给侧发力”推动还是“需求侧发力”拉动

近日媒体热议,经济发展靠“需求侧发力”拉动,还是靠“供给侧发力”推动。纵观近代工业革命史中,经济学者研究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上升与危机,又上升又危机的周期性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加上两次世界大战及多次局部战争,对经济起了又破坏、又促进的作用,因此形成了不同学派。十八世纪生于法国的萨伊创造了“供给创造需求”的理论,即他是供给学派的鼻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里根政府以供给学派理论为基础,采取有力措施,振兴美国经济取得了成功。但在1929年全球发生严重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危机,英国经济学者凯恩斯则提出,加大“需求侧”的政策措施,用市场拉动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这就是凯恩斯主义“需求学派”的形成。过去我国一直执行是“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这就是“需求侧发力”拉动经济发展的阶段。为什么现在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这一政策呢?我理解为:这几年我国采用了“需求”及“需求侧发力”拉动经济发展,造成了一些煤炭、钢铁、水泥、玻璃、电解铝等行业生产能力大大过剩,产生了一些“无效供给”。煤炭是一次能源的主力,二次能源的火力发电主要靠煤,加上粗放经营,能源利用率只有发达国家的1/5到1/7,其它行业主要是包括建筑业在内的基本建设超速发展,缺乏协调的无序发展所致。上述行业对目前经济发展的“需求侧”说是绝对过剩,因此需要压产,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如钢铁业等高端产品又靠大量进口,因此产生了“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需要。否则就会产生社会资源的浪费,成为“无效供给”。再如房地产开发,据称目前库存约7到8亿平方米,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更严重,大量积压了银行的贷款资金,产生不了社会与经济效益。房地产产业链长,是拉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居住质量及现代城市建设所必须。但由于某些政府的“土地财政”及投资投机等原因,造成了房价迅速走高,住房供给两极分化;国家不断采取时而限购,时而放开;时而金融大力支持,时而又收紧贷款,这种反复局面不断出现。近期一次“去库存”,又采取了“放开”政策,又造成一二线城市房价窜升,三四线城市仍旧卖不动,冰火两重天,这是不是“供给侧”与“需求侧”都存在问题,不知如何解决为好,还需要实践观察。

最近“智慧中国”杂志2016年第一期发表了著名财政经济专家贾康老师的文章:《“十三五”从供给端发力驱动改革升级》文中提到:所谓“动力源”,在理论分析主要是五个方面: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制度、创新,由实际经济生活中五大要素合乎规律化重构的混合动力体系。“经济导刊”杂志2016年02月号登载了张弛老师的一篇文章《从读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文。文中指出:在“新供给经济学”看来,从“供给侧”出发推动增长要素主要有五个方面: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科技创新、制度。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制度、科技和管理创新两方面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会更大。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前两位作者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观点基本一致,因为来源于最近我国出现的“新供给经济学”学派。

政治经济学上讲的“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劳动工具比作生产过程中的“骨骼系统”和“筋肉系统”。他指出多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么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主要指劳动工具)生产的,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指示器。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已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属于上升阶段,即进入生产过程机械化。现在所谓工业1.0时代,经过工业2.0电气化、自动化时代、工业3.0信息化时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提出向工业4.0时代迈进。是不是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过时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发展及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所处的时代不同,可以说处在工业1.0、2.0、3.0都有,这是发达国家的格局完全不同。另一方面,要看到劳动工具有了巨大或将有更巨大的变化,战略新兴产业不断出现,因而劳动力需要掌握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先进技术与技能,才能适应创造及掌握新的劳动工具(现代化的装备),这就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上面两位专家所述的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的五要素,怎样看呢?资本是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制度及管理是带有上层建筑的色彩。“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科学”是发现自然界及人类社会运动的规律,即认识世界,“技术”就是改造世界过程中获得与创造出的技能与知识,其载体就是装备与“Know How”、“动力源”的五要素,说明推动经济发展要考虑生产力的问题,对当前来说更要考虑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问题,这就需要改革,才能激励人的主观能动性,不知我的理解对否?

我的经验是:可以缩短追赶时间,没有什么在想象中不经努力的捷径可以达到的,为什么有些行业、企业一而再,再而三地引进仍达不到目的呢?实际上引进时技术就已经是落后的一代了,当期或将来的产品技术,国外企业不可能给您的,技术诀窍是学不来的。

我学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命题,产生了一些不解的问题。经济发展靠“供给侧发力”还是靠“需求侧发力”,还是需要靠两者共同发力呢?笔者从过去经济快速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中得出,还有一个“有效”问题,即“有效供给侧发力”、“有效需求侧发力”,如没协调好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就变为无效劳动浪费社会资源,而国家与人民得不到劳动成果的实惠,反而为一些投机分子创造掠夺财富的机会,过去中央提出在“新常态”下,经济“由中高速向中高端”发展这一方针,是不是包括了“供给侧”与“需求侧”发力的两方面呢?请教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者与专家。

(三)机械工业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道路不同结果的案例

作为为一些基础工业提供装备的机械工业,也有所影响,很多分行业也出现了相对过剩,但与上述行业而言,是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而中高端产品大都依赖发达国家进口,技术受制于人。如作为为机械工业提供工作母机的机床工具行业来看,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生产国、消费国与进口国,正如一些媒体上所言,机床行业处在“低端低价竞争,高端失守”的局面,国家虽采取一系列措施振兴发展高端数控机床,如设立04专项,国家地方及企业投入了数百亿元。之前,政府也已采取了增值税减免的优惠政策。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很大的成果,据媒体报道,在项目验收时,定性为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多项填补了国内空白,但仍阻挡不了发达国家进入国内市场,没有根本改变“高端失守”的局面,连台湾地区也一直在“供给侧”发力,因我国机床工业没有形成高端有效供给,这是为什么呢?再看汽车行业发展,目前也是生产大国、消费大国,2015年销售已达2400万辆左右。但乘用车发展采用了一条合资道路,三十多年来核心技术一直控制在外方手里,这个态势在最近、或不远将来也不可能改变。汽车产业其特点是产业链长,解决就业、税收、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功不可没。任何一个国家汽车工业的发展都拉动了本国机床工具行业的发展,但中国汽车工业就拉不动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相反拉动了发达国家机床工具行业的发展,这是“供给侧”的问题,还是“需求侧”的问题,汽车工业及机床工业要不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笔者说不清楚,要经济学者、行业的专家教授来回答。目前汽车企业的合资方还大力在中国建厂,扩大生产能力,占领市场份额,会不会有一天会生产能力绝对过剩呢?一些专家总是用人均汽车拥有量与发达国家比差距很大,他们有没有分析中国的基本国情,资源、环境、道路这些制约因素呢?笔者不得而知。

再看仪器仪表行业,这几年产值增速不少年代大于机械工业的其它行业。但高端产品,如照相机、办公设备、影视听、摄录播设备行业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供给侧”了,其它如高端实验室仪器,大型高端的医疗机械设备几乎全靠进口。目前政府部门已意识到这点,卫计委与工信部领导已签署协议,“供给侧”与“需求侧”合力解决高端医疗机械部分自给的问题,这是一次“供给侧发力”与“需求侧发力”合作的良好开始,愿其早日取得成功。

作为为一些基础工业提供装备的机械工业,也有所影响,很多分行业也出现了相对过剩,但与上述行业而言,是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而中高端产品大都依赖发达国家进口,技术受制于人。

再看电工行业的发电及输变电成套设备、铁路行业的高铁成套设备,都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是中国民用装备制造业的二张耀眼的名片。究其原因:前者从建国以来就建立三大发电设备与几个大型输变电制造基地。行业在解放前就集聚了一大批有水平的科技人员与高技能工人,解放以后一直注重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机械工业领导层中一直有着若干位熟悉电气工业的领导,因而从仿制捷克的7000KW火力发电成套设备,到自行开发10万、20万、30万KW火力发电成套设备,改革开放以后引进了30万、60万KW先进的发电成套设备技术,经过引进、消化、吸收、优化、再创新,经过若干次循环以至于目前能生产百万KW级的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成套设备。同样水力发电设备自主开发从几千瓦到葛洲坝低水头12.5万、17万KW径流式水力发电设备,通过合作生产,消化吸收到三峡单台装机70万KW水力发电设备再到金沙江上游,向家坝水电站,单台装机容量达到80万KW,使国内制造厂在设计、工艺等方面掌握了一流的核心技术,今年将为白鹤滩水电站研发百万KW特大水电设备,早已据世界第一位了。同样输电线路自主研发110、220、330、500KV电压交流输变电设备,经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合作生产,目前可自主制造特高压1000KV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直流输变电从自行研发±100KV,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合作生产,已生产±500、±800KV的直流输变电设备,并已在电网投产使用,现正研发±1000KV的成套设备。这是我国地域特点决定的。能源中心在西部、北部,消费中心在东部、南部,需要远距离输电的原因所致,说明电力设备已具备有效供给了,只是火力发电,因电力弹性系数下降,新建火力发电的“需求侧”下降,因此“供给侧”能力相对过剩,需要转型升级,开拓新的服务领域。

再看高铁发展史,中国铁路业起始于满清晚期,但有着一大批像詹天佑等高技术人才与高技能修路技工。解放后,铁道行业从装备制造到运营都在一个封闭的部门,并带有某些类似于半军事色彩的管理部门组织结构。为什么起始于2000年的高铁产业,十余年来取得这种飞跃式的发展,营业里程数及制造能力都居世界第一位,在世界上无这样先例,值得探讨。

两个行业的一个共同特点:主机都没有采用合资的生产方式,指导思想上“以我为主,师洋而不崇洋”;在技术路线上按照成套技术引进、合作生产、消化吸收、再创新、经过若干循环,就成就了今天的态势;工作方法上,脚踏实地,一点一点地国产化,上游的零部件不达到国外引进水平,不采用,不替代,保证质量与安全,如高铁车辆的上游配套件的故障率要小于百万公里行驶0.2次;这又是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没有强有力的指挥体系是成功不了的,两个行业都是“供给侧”与“需求侧”进行协同创新与合作。前者是机械制造部门与电力使用部门长期的良好合作。后者高铁“两侧”本来就在同一部门,但现在“供给侧”与“需求侧”分属两个系统了。

以上是我从机械工业重大成套装备研发实践中正反面经验教训中,作为第三者审视得出的,不知对否?

一些地区提倡“机器换人”,这没有什么对不对的问题,但坊间有一些民谣说“国外的机器人、换国内的农民工”这种现象是不是正常。

(四)几个商榷的问题

1、机械装备工业中成套装备或重大主机是由千万个零件、经过千万个工人的双手,经过千万家产业链上游的企业合作与生产而成的。只要其中一二个关键零部件出了问题,按“木桶效应”理论,这个装备质量性能水平就决定于再次的零部件。特别是现代两化融合的产品,已经是机电仪一体化了,即由机械、电子、仪器仪表一体化集成,亦即现在称之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装备,更复杂了,因此现代装备与产业链的上下游是分不开的,共存共荣一损俱损。产业链上任何一个产品,甚至一个高强度螺栓螺钉,其“上游”是 “供给侧”,自身是“需求侧”;对下游自身又变为“供给侧”了,因此,产业链上任何一个环节,都自身兼“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种身份,如何应对呢?

2、“弯道超车”,这是人们一直想走的捷径,赶超发达国家,这是良好愿望。有人说“高铁是弯道超车”的典型。实际上不经过艰苦努力,没有继承好过去的经验教训与技术文化的沉淀,没有一个卓越的领导集体与正确的决策,不经过艰苦努力,就不能缩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时间、就不能缩短时空及代沟之间的时间,装备行业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特别是科技人员、工人、管理人员都要有实践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很多知识与诀窍都在人们的脑子与手上(俗称手艺);我的经验是:可以缩短追赶时间,没有什么在想象中不经努力的捷径可以达到的,为什么有些行业、企业一而再,再而三地引进仍达不到目的呢?实际上引进时技术就已经是落后的一代了,当期或将来的产品技术,国外企业不可能给您的,技术诀窍是学不来的。

再看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乘用车,一直想“弯道超车”赶超国外发达国家的汽车行业,实践是残酷的,普通乘用车的核心技术都控制在外方手里,至今仍望尘莫及。现在跨国汽车巨头又紧紧盯住具有国家优惠政策的新能源汽车这块“肥肉”,尽管这几年在国家大力推广及补贴下,电动汽车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实在可喜,是不是已“弯道超车”了,请教于汽车业的专家。

3、怎样排除“运动式”地推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企业无序圈地,金贵的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新能源的光伏产业,风电产业走过的发展道路值得反思,值得财政经济学者,特别是“供给学派”及“需求学派”来实际剖析一下,上升为中国的经济学派。二个行业基本上走的是:一哄而起,四处开花,圈地建设,财政补贴,政府支持,这几年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为清洁能源再生,减少污染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两者的产能已经是世界第一位,并有相当部分出口,但花的代价太大了,用投入产出经济学理论来审视其得失,有无可改进的地方?经过几年市场的优胜劣汰规律的检验,如处在光伏行业龙头地位的尚德公司已经破产,地方政府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处在第二位的天威英利,亏损最严重,慢慢地拖垮天威集团。因为发展新能源一开始就没有重视对材料、装备及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原材料是多晶硅,提炼起来耗电、污染严重,小作坊式的开发由于纯度不够,很多光伏企业还要进口多晶硅原材料,装备全靠国外进口,1GW制造的设备大概要8到10亿人民币,产品大部分出口,虽然现在国内市场逐渐扩大,出口的光伏产品又遭到进口国“双反”的下场。

风力发电开始也是一样,多家引进国外同一家品牌、技术的案例很多,原据前三甲的上市公司华锐已陷入困境,包括二重、哈电、北重风力发电部分已奄奄一息,二重的风电业已停产,剩下来的只有金凤、湘电、明阳、东电、上电等一些企业。

加上新能源发电无法大量通过输变电线路运至用户,现在电网消纳不了,因此,弃风弃光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只能靠电价补贴上网,这几年虽然又所好转,但尚未根本解决。这就是无序发展,市场优胜劣汰的恶果,这些教训很多了。现在机器人产业又步光电、风电行业发展的后尘,据称全国已有几十个机器人制造工业园,数百家机器人制造企业,中国用得到这么多吗?又要多少投入呢?国外的情况是:日本著名企业有Fanuc、安川,德国有Kuka,瑞士有ABB等,主要是生产工业机器人,其他还有一些名厂生产特种机器人。据最近媒体报道:日本Fanuc去年工业机器人生产40万台,安川在常州的一个工业机器人企业100多人,月生产100台,ABB、Fanuc在上海都有生产基地,Kuka在中国也建有生产点。笔者在2012年参观了沈阳新松工业机器人公司,创立于2000年,技术来源于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只化了十余年的历史,现在已是生产多种规格的工业机器人,AGV无人驾驶车等,已有不小的生产规模。笔者回来立即向工信部装备司领导的建言,预计到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浪潮很快到来,中国只要培养扶持三、四个制造工业机器人本体的企业,其他企业根据不同部门、企业需要搞应用,从事为用户解决自动化中需要应用工业机器人的最佳解决方案与实施。要关心工业机器人中的减速器等少数环节,因其在全世界也只有日本等少数企业所垄断,这样工业化生产工业机器人,可大大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否则不堪设想,笔者的担心结果出现了,而且超乎笔者想像,可能也超乎政府部门一些领导的想像,一些地区提倡“机器换人”,这没有什么对不对的问题,但坊间有一些民谣说“国外的机器人、换国内的农民工”这种现象是不是正常,笔者不清楚。

4、机械工业某些行业生产能力是绝对过剩,还是相对过剩,如何转型升级?

市场经济中如何解决机械工业有序发展,这个难点至今没有解决,如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发展到高水平的重复建设,有些企业主趁某些机会在全国多地圈地,名之为在全国布点,扩大生产能力,某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工程机械企业 ,就在苏南地区相近的几个县市就建立了三处生产点,某一工程机械企业甚至在北京这样金贵的土地资源的高新开发区设立生产点(不仅是研发点)等等,导致工程机械行业某些产品生产能力绝对过剩,据一位著名工程机械企业战略研究部门领导对笔者说,装载机要到2018年左右才能有恢复性生产的增长,因为为了占领市场很多企业采取“零预付”的办法销售,因此,目前在用户处的装载机利用率很低,实际上还有一个在用户处“去库存”的问题,挖掘机的情况也有类似之处。

再说数控重型机床,到处普遍开花,04专项支持的企业在搞,不支持的企业、自筹资金也在搞研发,如大型数控龙门镗铣床研发生产有二三十家,加上沈机集团兼并了德国schiess重型机床企业,北京一机床兼并了德国waldrich coburg重型龙门铣镗床企业等,中国成为生产重型机床名符其实的大国了。一个生产重型机床的车间厂房与设备的投资就要数亿元,这些巨大的资金从哪里来,而市场呢?

世界发达国家重化工时代已过去,中国重化工时代即将过去,这些装备制造所需大重型 机床数量逐渐减少,这一类重型机床生产能力已绝对过剩了。云南某机床厂,也在搞重型机床制造基地的建设,我估计还没有投产,就没有多少活干了,谁的责任呢?现在看来谁也没有责任,可以推给“供给侧”,也可推给“需求侧”吧!

再看万吨以上锻压设备,全国估计已有二三十台,不管国企、民企都在搞大型锻压设备,以至于像二重8万吨的锻压设备也没有形成生产能力,据笔者去法国考察,万吨以上的锻压设备全国只有二至三台。

其它行业,如重机行业中的一重二重,陷入严重困境,这不能说因为一重二重是央企所造成的,这是不公平的,过去国家一直把一重二重视为“国宝”,历史上为国家工业化作了不朽的贡献,现在的困境是市场萎缩造成的,还是人为因素占主导呢?既然视为“国宝”,国家就应该在这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把一重二重重新定位,转型升级,完全靠企业自身是很难解决的,谁来帮他们解决呢?

5、“引领技术”“引领市场”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目标

为什么“苹果”乔布斯创造了ipad 及iphone等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引起了世界市场的关注与震动,每一款新手机面世,用户都要排队购买?这就是“苹果”创造的“平板”与“智能手机”引领技术,从而“引领市场”;这就是“供给”决定“需求”,引导需求的典型例子。因而“供给侧”要靠创新驱动,既能满足现实及潜在市场的需求,同时还要针对国内外两个细分市场的有效需求。

6、机械工业如何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装备工业的属性就决定着机械工业的地位,它是为各行业提供现代 化的劳动工具,即现代化装备,它决定着其它工业生产能否优质、高效、物美、价廉的基础行业,它正正确确属于“供给侧”的,笔者认为机械工业某些行业存在生产能力绝对过剩,某些行业是相对过剩,某些行业则完全是“短板”,其产品完全依赖进口,因而需要有关部门详细研究与规划,根据问题导向一行业一策或一企业一策来解决“供给侧结构性调整”。行业与企业应该抓住实施“中国制造2025”及“十三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系列政策措施,标本兼治,远近结合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实施个性化,差异化及不对称的战略,切忌所谓跨界发展或采取投资投机性的办法转型升级而脱离发展,,重点是要抓好基础,做强做精主业,有的需要“瘦身”,有的需要补“短板”,采取两种协同创新,一个是与上游产业链协同创新,另一个是与用户协同创新,产业链即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要走社会化专业化道路,这是机械工业长期的战略方针,不解决,实现所谓工业3.0,工业4.0仅是一句空话。

企业发展一靠自己努力,二靠市场即用户拉动,三要靠行政部门解决无序发展,对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来说,仅靠市场取舍,化的代价太大。笔者想不清楚的是我国这种运动式一哄而上的无序发展,为什么在发达国家很少出现呢,这不完全是所有制的问题,问题在哪里呢?

目前看来同质化的发展还没有很好的办法,政府的权力在逐级下放,工业主管部门,不管企业无法协调;管企业的部门又不管企业发展方向,目前民营及外资企业对GDP的贡献率已占一大半,是无上级的单位,又有一些新型战略产业,政府部门又是九龙治水方式,形成不了合力,反而引导企业采取投机心理获得政府部门支持,这种无序发展靠政府、靠联合会、靠行业协会来解决,行吗?这需要政府高级智库,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向最高层领导建言献策并且顶层设计才能解决这种无序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否则事倍功半,达不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反正笔者是山野之人想不出办法,仅是呼吁而已!

(本文经原机械工业部电工局周鹤良局长、中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郭学俊副会长及尹河同志斧正而成,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工业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