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研究
2016-05-06王玥
王玥
摘 要: 本文以独立学院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作为研究基础,通过前期数据采集和整理,从就业率、工作条件、就业结构、满意度四个一级指标对就业质量进行结果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渠道和独立学院外国语学院就业指导部门的应对工作策略。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外语专业 大学生就业现状
根据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消息,“2016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765万,比今年增长16万”。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从2002年到2009年平均每年增加50万以上,2009年之后的六年里增幅逐步下降,基本上每年增加20多万。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表现出一些新变化:第一,就业多样性和波动性增强;第二,就业本地化趋向日趋明显;第三,毕业生追求就业质量的倾向日趋明显。
与全国大环境相比,2016年江苏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54.8万人,同比减少0.4万人,毕业生总量虽有所下降,但就业压力尚未缓解。因为用人单位岗位需求整体而言明显下降,相比2015年,本科生岗位需求下降0.9万,研究生岗位需求下降近0.9万。
一、独立学院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笔者对某J独立学院外语专业2014届和2015届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前期数据采集和整理,从就业率、工作条件、就业结构、满意度四个一级指标对就业质量进行分析,认为当前独立学院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可以归纳为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劣势同样突出。
二、独立学院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特点分析
通过对上述两届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进行分析,笔者将影响独立学院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为两类,即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1.主观因素。
在主观因素中,独立学院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是最主要的主观影响因素。我国高等教育自上世纪末期开始的扩招浪潮至今,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然而,部分家长甚至大学生自身仍对自身定位有较大偏差,表现在就业活动中,出现了“眼高手低”、“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等现象,这些现象在独立学院学生中更加普遍。加之中东部地区学生家庭条件相对优渥(独立学院学生更甚),“90后”、“95后”基本上是独生子女,这些条件相互作用,使得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期望值过高,对用人单位挑选苛刻,更不愿意去中西部和艰苦地区,不愿意去基层,不愿意离开一、二线城市,等等。
另外,当前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值得关注。毕业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情绪波动大、不够稳定,容易产生极端的自信或者自卑情绪,在就业求职活动中容易对自我能力的表现产生消极影响。
2.客观因素。
在客观因素中,独立学院因素具有较大的影响。首先,独立学院的社会认可度不够,对其毕业生就业求职产生消极影响。在独立学院产生并发展超过十年的时间里,社会各种性质的用人单位一直将独立学院毕业生与公办院校毕业生区别对待,很多用人单位还不了解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和特点,在就业招聘过程中,只追求名校效应,只看重学历,甚至宁可要公办院校并不优秀的学生,也不要独立学院成绩拔尖、素质较高的优秀毕业生。以江苏省为例,部分独立学院在生源质量、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已超过不少公办院校,然而毕业生求职仍然屡屡受阻。
三、独立学院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工作应对措施
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主线就是要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就业统计指标体系,努力实现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地就业创业。
1.充分利用母体优势,提高社会地位。
与民办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非独立性”。独立学院是在母体学校的支持下筹备建校的,与母体学校保持良好的来往关系,母体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对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承担一定的责任。独立学院应该利用这些割不断的联系,充分发挥母体优势,争取获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保障和支持。
2.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倡行就业工作精细化。
首先,个性化就业指导能极大地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绝大多数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就是“再看看、再等等”的“鸵鸟”心态,在原本就已非常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他们毕业后只求在自己所向往的城市找到一份工作,而很少考虑这份工作是否与自己的职业规划相符,也不管这份工作是否与自己的兴趣、专长及能力相符,往往形成“被就业”,这些都是造成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开展个性化指导能缓解这种状况,学生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不盲目就业,做到有针对性地择业,提高就业质量。其次,个性化指导的开展还能促进学生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造成学生就业竞争力低、就业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对于自己就业的方向、位置、目标都没有一个明确规划,导致盲目就业、轻易跳槽。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前提是毕业生必须有较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就业方向有较为清晰的定位。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实施关键在于能够建成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团队,指导教师必须对所负责的模块内容非常熟悉,做到就业工作精细化,才能给学生提供专业化指引。
3.挖掘校友资源,建立“校友导师”制度。
利用外国语学院校友会平台,大力发掘校友资源,聘请校友导师到校与学生进行交流。先期由校友会学生骨干与校友导师进行沟通,将我们就业指导教师希望传达给学生的就业政策、就业市场信息等借助校友的交流传达给学生。提升就业指导教师对“朋辈”教育的重视,充分利用“校友导师”在学生中的认可度,因为他们要比学校、老师、家长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大很多。
4.加强就业指导部门与教学部门的互动,明确人才培养口径。
独立学院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能够适应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做到培养出的毕业生“能用、管用、好用”。第一,鉴于目前独立学院外语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表现,应该建立贯穿四年的口语课程模式,加大口语训练力度。查阅国内部分独立学院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后,笔者发现部分学校外语专业在大一、大二阶段的口语类课时量较多,大三、大四阶段口语类课时被减掉或减至一半,这将影响学生的口语训练力度和水平。针对用人单位对英语口语的看重,高校需要加大口语课程比例,摆脱“哑巴英语”成功就业。第二,增加校内外实践环节,大力建设校企合作平台。可以采用学生自主修得实践学分的硬性方法,学生按照规定项目、结合自身优势,有选择地参与活动而获得实践学分。鼓励在校生积极参加课外外语活动,提高口语能力。学生工作部门配合教学部门经常性地组织口语角、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外文歌曲大赛、外语戏剧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和锻炼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陈芳怡.独立院校艺术类低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分析—以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为例[J].学园,2015(33):21-25.
[2]崔林杰.全面学分制下阿拉伯语专业教学管理创新的若干尝试—以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为例[J].考试周刊,2013(82):161-162.
[3]徐丽.外语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以辽东学院外语学院为例[J].科技展望,2015(8):283.
[4]刘鑫,史琳.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23):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