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境外传播过程中的文化自觉
2016-05-06张睿
[摘要]把电影置于国际经济、文化空间来看,文化竞争是国际电影市场上经济竞争的根本。目前,就各国电影都在尽力逃避“被边缘化”这一问题来看,中国也不例外,想做到这点就需要将文化自觉放到首位,突破“被边缘化”这一陷阱。文化自觉通过国产电影的文化传播来实现,传播过程中要仔细斟酌如何更好地发扬、融合以及创新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国产电影独有的表现方式使中国文化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元。
[关键词]国产电影;跨文化传播;文化自觉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物品繁多、内涵丰富。国产电影中使用的艺术表现形式大多来自于传统文化资源,这种借用和转换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发掘和改造的文化自觉。
一、发掘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和它的理念内涵以及古代文化材料是只存在于中国的文化现象,这些内容都属于中国的传统文本资源,它们大多来自于民间,它们是研究中国人思维方式和文化性格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连接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将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电影放到国际上进行展示,毫无疑问,这样就能够帮助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进行跨文化传播,实现文化自觉的要求。例如,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中,反复出现了“剑”和“天下”的篆体文字,同时还有大段的对古文字的解释和描述。此处引用中国的古代文字不仅能够增加视觉上的冲击力,带来艺术美感,还能够表达导演在当下环境中对“战争与和平”的见解。不仅如此,电影《十面埋伏》中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才艺进行了直接的使用,就是章子怡表演的那场击鼓舞。还有就是更加直接的《霸王别姬》中的戏曲的演绎,张国荣和张丰毅在舞台上对戏曲进行了长时间的表演,这就像是一部纪实电影,观众能够直接观看中国的传统戏剧。
能够代表中国传统生活环境资源的物质有:古代的园林、家具、器具、水墨画等,它们带有明显的“中国韵味”,这些物质对人们的生活和居住都是有实际价值的,是人们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这些物质是真实存在,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单纯用肉眼观察,就可以看出它们和西方的同类物质是毫不相同的。不仅如此,这些物质在中国人眼中并非仅仅是没有生命的死物,它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通过物的表达,将其打造成某类情感的代表,是一种情感标志,然后通过对这些标志的拆分组合,再衍生出更多的文化情感代表。以这些情感标志作为视觉形象对电影进行创作,然后再将这样的电影放到国际上去交流,不管是观念还是视觉都可以和西方电影产生差异性,从而体现出中国电影的特点。《英雄》中的“毛笔”“剑”与《红高粱》中的“高粱酒”等,这些客观存在的物质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介,它们来自于民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结晶;与民生紧密相连,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他们抒发情感的载体。所以,如果中国电影能够好好利用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表物,那么这部电影就具有浓烈的中国文化特色,那么它无疑就是成功的。
能够代表中国特色的实物不计其数,所以中国电影会有很多的选择,不管是借用还是转换,都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方式,而这个目的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播。通过电影的传播,我们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反思。不仅如此,中国电影还能够敦促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我们相信随着国力的强大、技术的创新,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通过中国电影的借用和转换传递给各个国家的人民。
二、兼容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元素
当今社会非常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东方元素和传统文化在各国文化汇聚的今天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充分融入世界文化中是中国电影的文化自觉,这样能够使东西方文化更好地互相理解,同时又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既相互独立,又能相互兼容。
强势文化之所以强势是因为它能够被大多数的人类所理解、所接受,能够很好地被借用或转换,这是文化传播的现实性。电影《卧虎藏龙》将中国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电影中包含中国的古典山水、飘逸的服装以及精湛的中国功夫,导演李安将这些极具中国韵味的元素融入电影中,和电影完美地契合,让奥斯卡评委们眼前一亮,《卧虎藏龙》也因此成为中国电影冲奥的赢家。不过,在外国流传较广的中国电影应该是《英雄》,因为这部电影从中国的人类发展和社会矛盾着手,烘托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
在许多外国人看来,中国极具神秘色彩,它有宏伟的景观和流传甚广的神话传说。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累对世界各国人民来说都是一个价值连城的宝藏,极具吸引力。所以,中国电影在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时候要时刻保持自觉性,要具有创造力,表现出的文化要能够被东西方的人民共同接受,跨越种族的界限,达到最佳的效果。纵观电影历史,并不是只有美国、中国等国家将民族文化作为跨文化传播的载体,欧洲国家、日本以及韩国同样如此,他们努力整理本国的传统文化,并将它们作为传播的载体呈现给各国人民。以跨文化传播为出发点,民族文化资源由“民俗奇观”和“异国情调”两部分组成。中国电影通过观摩学习外国电影,总结其成功的原因,同时参考本国的传统文化,将民族文化资源融入电影中,然后进行推广,看到中国电影现在在国际上的受欢迎程度,我们就知道这种策略是成功的。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核心是文化自觉,而文化自觉的理念就是“民族的即是世界的”。通过中国文化的渗透来抵制西方电影的侵袭,平衡民族性和世界性在中国文化中的关系,规划好跨文化传播的道路,有条不紊地将中国文化呈献给世界各国人民,并被其所接受。
跨文化传播之所以能够进行得这么顺利,完全要归功于经济文化全球化,在这样的大局势下,各国人民的交流机会增加了,文化展示的机会也就多了。不过,毕竟是不同的文化内容,东西方的关注重点也不同,所以交流困难不可避免。中国电影的创作基础是中国题材,最近几年,中国电影发展得十分顺利。不过,影片的题材都十分相似,多为战争、古装、武侠等,属于后现代娱乐。这样狭窄的题材选择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好莱坞电影在这一点上恰恰和我们相反,他们在跨文化传播中一直处于比较主动的位置,他们将自我理解的文化融合进电影中呈现给世界人民。就像二战题材的电影,好莱坞拍摄了近百部,比较著名的有《拯救大兵瑞恩》《巴顿将军》及《珍珠港》等。但中国有关二战题材的电影却寥寥无几,佳作更是几乎没有。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有关战争题材的电影佳作并不是没有。就像《集结号》就十分受西方人士的喜欢,美国观众评论《集结号》说:“中国能够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要归功于一批像谷子地这样的战士。谷子地找到的不只是战友们的骸骨,还有他们的荣誉以及国家的认可。”在对这些含义的理解上,中国观众和外国观众如出一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东西方观众能理解一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集结号》的成功说明中国电影能够将自己的历史文化以及政治观念推广出去,同时被外国人民所接受。中国电影在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时候不能只把眼光局限在对本国文化的理解,还要放眼于国际,总结各国的成功之道。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将比较成功的西方电影改编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影,成功的案例有《无间道》和《功夫熊猫》等。这种改编题材能够呈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同一性以及差异性,丰富了中国电影的跨文化推广渠道。中国电影在题材选择上应该扩大自己的眼界,从根本上提升跨文化推广的潜力。
三、编解中国文化符码传播中国文化精神
在文化自觉带领下完成的“意义组合”是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标志。“平衡”是制作国际电影中的重中之重,一部好的电影既要能够被本国人民喜欢,又要能够被外国观众所接受,但东西方的观众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如何找到这个“平衡点”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首先,不能为了迎合外国观众而弱化本国的传统文化;其次,不能为了凸显本国的传统文化而忽略了外国观众所需要的娱乐性。电影编剧要以文化自觉为核心将本国的民族文化进行解析组合,解析组合的成果就是跨文化传播的工具,这个过程十分考验编剧的文化自觉意识。
第一,中国电影应该熟悉掌握自己的“文化财产”,在这些“文化财产”中提炼出精髓。如何对电影进行表达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不仅包括外在特征,还包括内在含义。如此中国电影的首要工作就是在大量的内在、外在因素中找到能够进行展示的“文化财产”。然后就是统一文化主题。著名导演郑晓龙曾经发表言论:“文化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但核心却如出一辙,就像亲情、爱情等。”发现中西方文化的“平衡点”就找到了完成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钥匙。
第二,对电影的创作人员要进行严格的把关,尤其是导演。如果想成功地完成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那么电影导演一定要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对中西方文化都要擅长,能够站在国际化的角度审视电影本身,不会只把眼光局限在本国文化中。陈凯歌的《无极》之所以能够被西方观众所接受,主要是因为导演站在国际化的角度诠释情感逻辑,将东方的传统故事用西方的魔幻色彩进行了包装,这样的文化传播方式能够被西方人民所接受。
单单从电影题材进行分析,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任何西方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如果能够把握住这个优势,将中华上下五千年积淀下的文化内涵呈现出来,那么未来的西方电影会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参照物。中国是二战的参与者,也是受害最严重的国家,照理说中国人民对二战应该深有体会,理解至深,但是好莱坞可以拍出享誉全球的《巴顿将军》《珍珠港》《辛德勒的名单》等二战题材的电影,中国却在这一题材上毫无建树。所以,在文化传播上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本国的民族性上,不能让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制约我们走向国际的脚步,我们应该将目光放在更大的国际舞台上,关注世界各族文化的共通点,从而拍摄出中西方观众都能够接受的经典电影。在这一点上,中国导演李安绝对功不可没。
《推手》《饮食男女》《冰风暴》是李安早期比较著名的家庭伦理类的电影,这些电影不只受到本国人民的喜爱,同样受到西方国家的欢迎。这些电影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这几部电影都在中西方文化中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即家庭,故事大多数讲述的是中国人如何在异国他乡生存生活。家庭是一个亘古不衰的话题,李安以小家庭作为电影的切入点,讲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
将故事很好地融入题材中。李安的这三部家庭伦理片很有观看的必要,电影中对情节的把控很有代表性。在这些电影中,父辈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生活在西方环境中总是显得不伦不类,而他们的后代却适应得非常好,很好地融入了西方环境中,为人处世完全是一副西方人派头。在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父辈们不被子女们所理解,他们失去了最重要的亲情,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交锋,这样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同时也引人深思。不仅如此,李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控也十分到位,在他的电影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中国功夫、毛笔字、推手、中国食物等,这些元素的加入无疑对民族文化的传播是有利的,同时也增加了电影的吸引力。
四、结语
如果想在国际化的舞台上展示中国电影,同时又能够让世界各国人民接受电影中表达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形态,那么就必须有一个好的中国故事。这个故事不仅要打动中国人民,还要感动外国观众,这样才能够实现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要求,同时还能够创造出可观的利润。
[参考文献]
[1] 饶曙光.国家形象与电影的文化自觉[J].当代电影,2009(02).
[2] 马春花,韩琛.从性别自觉到文化自觉——中国当代女性电影思潮的流变、意义及悖论[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
[3] 王宜文.“第三极文化”理论与中国电影的文化自觉[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
[4] 高明晨.全球化、后殖民性与中国当代电影的文化自觉[J].社会科学战线,2003(06).
[5] 王秋硕.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文化路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5).
[作者简介] 张睿(1980—),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西安翻译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