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情感价值观的调查分析
——基于青岛的问卷调查
2016-05-06郑文凯
刘 霞,郑文凯
(青岛农业大学,山东青岛266109)
农民工情感价值观的调查分析
——基于青岛的问卷调查
刘 霞,郑文凯
(青岛农业大学,山东青岛266109)
文章基于对青岛市CY区内关于农民工的情感生活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农民工的情感生活状况。调查显示:农民工的情感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个人情感、家庭、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在进城务工的过程中,“生存世界”对“情感世界”压抑使大多数农民工无法宣泄和表达内心的情感。这种状况是在我国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因此,需要通过整个社会的努力,从经济政策、制度保障、情感引导等方面来合理解决农民工情感价值观的问题,帮助其更好的融入现代社会。
农民工;情感;情感价值观
一、问题的提出与调查方法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约有2.3亿农民工,很多农民工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忍受夫妻分居和生存的压力。农民工的情感观念通常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对于情感的态度是什么,如何看待农民工群体中的临时夫妻现象,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调查和研究。关注农民工的情感价值观问题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也是进一步促进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青岛市CY区为重点调查地区。本文的研究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发放集中在CY区农民工聚集的用工市场、蔬菜、海鲜、水果批发市场等区域,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11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00份。文章数据运用SPSS17.0分析。
二、农民工情感价值观的调查分析
截至目前,青岛市登记流动人口已超过200万人,制发居住证160余万张,均居全省首位,而CY区本身又占据了较多的流动人口份额,因此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一)青岛市CY区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表1 青岛市CY区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在性别上,男性210人,占调查总数的52.5%,女性190人,占47.5%。在年龄上,调查对象多集中于18-35岁这一年龄段,占总调查人数的49.2%,在36-50岁这一年龄段中,有161人,占总人数的40.2%,51-64岁这一年龄阶段中有40人,占总人数的10.0%。在婚姻状况上,已婚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64%,未婚人数占32%。在文化程度上,初中人数为110人,占27.5%,高中或中专为167人,占调查人数的41.8%。在上个月的全部收入方面,收入在2000-3000元人数居多,有89人,占总人数的22.3%,收入在3000-4000元以上的人数有96人,占24%。从目前的工作来看,加工制造业的人数为56人,占总人数的14.0%,建筑业人数为108人,占总人数的27.0%,住宿、餐饮业人数占总人数的8.8%,批发零售业人数占总人数的7.0%,家政服务业人数占总人数的5.5%,而工作在文化教育领域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2.5%,这说明农民工所能从事的依然是以体力劳动为主,脑力劳动所能获得的工作计机会非常少。从工作时间看,全日工作人数居多,有325人,占总人数的81.3%,非全日工作(一天之中只有部分时间工作)人数占总人数的15.0%。
(二)情感价值观状况的调查分析
情感价值观就是人们在对不同情感的认识和追求上所持的价值判断和内在标准,是个体的价值观在情感问题上的体现,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们的人际行为、生活质量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1]。
表2 对待感情的态度
绝大多数农民工对情感持非常重视的态度,该项调查显示农民工是非常重视个人情感的一个群体。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81.3%的农民工重视情感,占到大多数。农民工外出打工,往往都是生存需要使然,他们承担着家庭的重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让家人拥有更好的生活,但往往必须承受家庭分离的情感痛苦。
表3 最重视的感情
在关于“在下列感情中,您最看重的是什么”的调查中,近七成的农民工最看重亲情,最看重爱情的占15.5%。背井离乡的农民工往往难以在城市工作生活中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这使得他们难以凭借个人能力在城市构造属于自己的“家”。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有67.5%的农民工最看重的是亲情,在所调查的农民工中,已婚人数占总人数的64%,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是拥有了自己的家庭,他们最大的精神寄托就放在了亲情上面。但是城乡二元制度尚未完全破解的现实,使农民工既无力在城市买房安家,又难以完全实现举家外出,在农民工群体中所出现的一些情感问题,比如临时夫妻问题,更多的是因为亲情的缺失、家庭的分离等原因而互相慰藉和需要。
表4 对情感自由性的态度
关于情感的自由性调查显示:51%的农民工认为个人情感是完全自由的,并且持非常同意观点的人也占总人数的22.5%,合计超过了七成,可以看出农民工情感观念相对来说比较开放。农民工摆脱了古老乡村道德的约束和熟人的监管,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满足,对情感自由的追求反映了农民工情感价值观的现代转型。
表5 最重视的需求
从表中可以看出,情感需求在调查所罗列的各项需求中下降到了第三位,其重要性比生理需求和事业需求差一些,选择生理需求的人数最多,有147人,占总人数的36.8%。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民工需求满足仍然停留于生理需求阶段,按照马斯洛需求学说理论,农民工仍处于最低端的需求阶段,属于生存层次,情感还没有成为农民工的主要需求。这也印证了农民工的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本次调查中从事加工制造业的占总人数的14.0%,建筑业的占27.0%,住宿、餐饮业的占8.8%,批发零售业的占7.0%,家政服务业的占5.5%,合计超过六成;个人收入数据反映,近五成在4000元以下,农民工在城市的职业地位较低,收入水平偏低,面临较大的生存生活压力。
在关于“情感观念的影响因素”调查中,家庭对农民工情感价值观有重要影响。调查显示,影响因素主要以家庭为主,所占比例为68.5%。他们的情感诉求来自家庭、同伴或者朋友,这主要是由他们生活的群体关系决定的,很多要外出务工的人往往会在家乡所在地召集同伙,共同来到城市务工,所以他们接触最多的人是来自家乡的亲人、朋友、同伴,不难想象他们的情感寄托是在家庭、同伴或者朋友身上。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
1、大多数农民工对情感持重视的态度,重视情感对于个人的重要作用。然而,经济的迅速发展迫使农民工只能选择进城打工。出于对情感的重视外出打工,只为让家人拥有更好的生活,但与此同时也不得不面临家庭分离的痛苦。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而忍受情感的缺失,使得农民工情感价值观处于一个矛盾的境地。
2、在流动性、不稳定性因素的作用下,农民工自身的情感被压抑,导致农民工在城市中无法感受到“家”的温馨。他们迫于生活的压力,在城市中打拼,然而社会保障的缺失,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的“临时性”成为必然,游离在城市中的他们缺乏安全感,使本身在经济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他们容易产生消极的情感,如临时夫妻现象等,导致他们无法更好的融入城市。
3、在城市的打工生活中,农民工的情感型需要在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生存型需要。从根本上说,这种状况并非偶然,而是在我国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社会以强大的力量作用于微观个体,使得农民工情感价值观受到一定的冲击。
三、影响农民工情感价值观的因素分析
在城市生活中,农民工的感情表达和建构在生存型需求和情感型需求、内局群体与外局群体、理想自我、历史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一种“焦灼”状态[2]。结合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的现状,我们研究认为,影响农民工情感价值观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受迫于经济因素,生活压力大
经济条件较差,生活压力过大,现实环境是影响农民工情感价值观的根本原因所在。农民工的收入在整个社会中处于较低的层次,高昂的房价、物价和较低的收入是普通农民工无法在城市构建属于自己家庭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其情感价值观的重要因素。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情感价值观有物质基础作用。家庭的分离、收入的差距、环境的变化等因素促使农民工急切地想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情感价值观朝向现代城市趋同而自己往往又难以被城市所认同,这种分裂的状态是导致农民工情感价值观出现危机的根源所在。很多农民工都希望能够成为“城市人”,或者自己的子孙能够进入大城市,成为一个体面的“城市人”,但现实条件更容易让本就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工感情挫伤。
(二)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缺乏安全感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之下,我国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受到威胁。“农民工”作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下的产物,其本身附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如工作的变更、收入的变化、工作地点的变化等等,社会保障和工作保障均没有落实,农民工流动性非常强,这导致农民工难以在城市中找到相应的归属感,更不要提安全感了。农民工的情感价值观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其所处的环境来决定的,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和融入感,农民工更多的只是城市的过客,城市的临时工。
(三)情感价值冲击,观念混乱
农民工“临时夫妻”问题的产生就是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情感迷失的具体表现,“临时夫妻”的现象在农村是很难见到的,而在城市中似乎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趋势,这是农民工情感价值观转变的一个重要指向。对于“临时夫妻”是否合法我们不做讨论,但必须关注的是这种情感价值观的转变会对农民工原有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整个家庭的和睦。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维持自身生存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农民工在积极寻求物质生活改变的同时,其情感价值观也不知不觉的被异化了。
四、对策与总结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农民工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城市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群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民工都会存在。因此要通过整个社会的努力,来合理的解决农民工情感价值观的问题,帮助其更好的融入现代社会。
(一)经济扶助
农民工入城务工为的就是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需要政府和企业在经济上给予帮助。从整个社会的运行来看,政府和企业是经济实力最为强大、资源最丰富的两个核心,应该从经济层面给农民工予以回馈,如降低城市保障性住房对农民工的申请标准,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帮助,让农民工住上保障房,使他们在城市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从经济上提高农民工家庭收入,鼓励农民工和其家人进城就业,可以调动城乡社会各方面的资源,联系政府和企业为夫妻提供双职工就业机会,这样就可以给夫妻创造更多沟通的机会,增进夫妻双方的情感交流。
(二)保障支持
农民工情感价值观被异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离开了农村而又未融入城市,生活没有保障,缺乏必要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从经济上在给予帮助的同时,应提供更多的保障性支持,完善农民工的失业保险制度,为农民工提供失业保障,使农民工在失业之后能够稳定下来,将更多精力放在寻找再就业的机会上。
(三)情感引导
现代社会发展与建设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具有高级社会性情感的人。因此,需要引导农民工树立符合社会发展和需要的情感价值观,重视农民工情感的发挥,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通过与社会的情感联络,促使他们情感的表达,增强对社会的归属感、认同感、向心力与凝聚力。[3]农民工的情感引导旨在着力满足农民工的情感需求,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帮助其提高个人情感发展的能力,培育农民工具有健全人格的情感,这也有助于形成该群体独特的情感氛围和合理的情感内核。
(四)社区服务
在社区内开展社会服务和志愿活动,开展一些技能培训、就业服务讲座,使农民工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不断获取新技能,寻找掌握各种新知识的途径,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加速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
农民工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它涉及到农民工的多个方面,如收入、性别、性需求、家庭等等。对此政府应完善相关制度、改善生活环境,农民工也应该积极生活,经常和家人团聚,提高自己的家庭责任意识。毫无疑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会有更多的农民工逐渐走进城市,成为城市的主人。提高农民工素质,提供足够的发展机会给农民工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也能体现一座城市的“良心”。由于问卷样本较小,农民工情感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所以除了本研究考察的因素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对此问题的分析,还有待更多数据的整理与和更进一步研究。
[1]汪崇渝,邓倩.中国公民情感价值取向调查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53.
[2]周永康,冯建蓉.农民工生活困境的情感社会学分析[J],城市问题.2011(11):100.
[3]刘霞.农民工“临时夫妻”现象分析及其情感风险预防[J],经济研究导刊.2015(10):260.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Emotional Value of Migrant Workers——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Qingdao
LIU Xia,ZHENG Wenkai
(Qingdao Agriculture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66109)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the emotional life of migrant workers in CY District of Qingdao City, to survey emotions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migrant workers. Survey shows : Migrant workers emotional values to a certain extent, influenced by personal feelings, family, economy, and many other effects, In the process of migrant workers, Suffering from the "living world" of "emotional world" depressed, so that the most of the migrant workers do not express anger and inner feelings. This situation is formed in the interaction of the formal institution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 in China. Therefore, we need to through the efforts of the whole society,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economic policy,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emotion guide to a reasonabl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peasant workers' emotional values, to help it better into the modern society.
Migrant workers; Emotion; Emotional values
C91
A
2095-7327(2016)-03-0009-05
刘霞(1974-),女,山东淄博人,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女性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研究。
全国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山东女子学院)开放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510435050)阶段性成果。
崔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