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的临床效果
2016-05-06宋长满朱美誉
周 丽 宋长满 朱美誉
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的临床效果
周 丽 宋长满 朱美誉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74例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瘘道切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术后情况,随访半年统计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疼痛持续时间、创口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瘢痕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采用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临床效果明显,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
【关键词】经括约肌型肛瘘;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临床效果
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辽宁大连 116021
肛瘘属于肛肠科常见疾病,是一种难治性疾病,占肛门直肠疾病的3.6%[1]。以往临床常采用切开术治疗,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较高,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均不理想。目前,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已广泛用于肛瘘的治疗中。本研究就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74例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括约肌间型慢性肛瘘,病史均在3个月以上,年龄18~65岁,无手术禁忌证;排除急性炎性反应期肛瘘、炎性反应消退后行择期手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观察组患者中,男33例,女4例,年龄26~58岁,平均(39±4)岁,平均病程(6.2±1.1)个月;对照组患者中,男34例,女3例,年龄28~59岁,平均(39±4)岁,平均病程(6.4±1.1)个月。所有患者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行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X线胸片及血液生化全项检查,女性患者接受尿妊娠试验,严格排除手术禁忌证患者。手术前1 d下午给予患者口服乳果糖口服液2盒,行肠道准备;常规备皮,术前30 min预防性给予抗生素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进行治疗,患者全身麻醉后取左侧位,查找到瘘管外口后使用探针从患者瘘管外口插入并对其瘘管进行探查,找出内口。在探针引导下经瘘管上方沿肛缘括约肌间沟做一弧形切口,长度为1.5~2.0 cm,进入内外括约肌平面后将瘘管分离并横断。使用3~0可吸收线缝合瘘管内括约肌侧口,然后再向外分离括约肌并切断外括约肌侧瘘管,将瘘管组织送检。将内外括约肌之间感染的肉芽组织及皮下至外括约肌瘘管内出现感染的肉芽组织刮除,使用甲硝唑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冲洗。剪裁大小适宜的真皮组织补片或肛瘘栓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浸泡5~10 min后,将其栓填塞至瘘管内,使用可吸收线对瘘管内侧进行缝合固定。最后对外口处补片或肛瘘栓进行修剪,与皮肤保持平齐,间断疏松缝合内外括约肌间切口,并使用纱布行局部加压包扎。
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瘘道切开术,给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或骶管麻醉后取侧卧位,行常规消毒后使用探针经外口探侧瘘管,然后沿外口将皮肤黏膜及瘘管切开,切除瘘管,对皮缘进行修剪,确定患者无活动性出血后进行加压包扎。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术后情况,随访半年统计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无痛:0分;轻度疼痛(1~3分):轻微疼痛,可忍受;中度疼痛(4~6分):疼痛感明显,对睡眠有一定影响,但尚能忍受;重度疼痛(7~10分):剧烈疼痛,严重影响睡眠与食欲[2]。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创口彻底愈合;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创口未完全愈合;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无变化,创口有分泌物溢出[3]。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显效32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3%(36/37);对照组患者中,显效23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3.8%(31/37);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术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疼痛持续时间、创口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瘢痕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s)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未出现大便失禁、顽固性疼痛、肛门溢液、排便困难等并发症;对照组患者中,顽固性排便2例,肛门溢液4例,排便困难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9% (7/37);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肛瘘好发于男性,主要指肛缘外皮肤和肛管或直肠间出现慢性炎症性肉芽组织性异常管道,临床治疗难度较大。手术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以往肛瘘手术主要以切开为主,如瘘管切开术、肛瘘切除术、瘘管旷置术、分期瘘管切开术等。但传统术式因需将肛门括约肌切开,易对肛门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患者术后生命质量下降[4]。因保证肛门功能的重点就在于保留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完整性,所以寻求一种治愈率高,又能保护患者肛门功能的手术方式是治疗肛瘘的关键。
现阶段,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器械不断更新,肛瘘治疗技术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传统开放式手术转为现代闭合式手术,也由创式手术逐渐向微创式手术转变,微创手术在彻底清除瘘管的同时,能最大程度保护患者的肛门功能[5];以往传统手术对患者机体创伤大、疼痛、术后恢复慢、住院时间长且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缺点也逐渐被改善。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是在肛腺感染学说基础上形成的,主要指经括约肌间沟入路,将瘘管分离后在内括约肌处对瘘管进行缝扎闭合,将内口下方肛腺闭合,属于保留全括约肌术式,对肛门括约肌几乎无损伤[6]。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在肛瘘患者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符合现代微创技术,对患者机体创伤较小,其术后恢复快,且对肛门功能无明显影响,术后无明显疼痛感,并发症发生率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疼痛持续时间、创口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瘢痕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提示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采用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临床效果明显,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
参考文献
[1] 唐培龙.肛瘘诊治的新进展[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8(1): 165-166.
[2] 林义办,邓建中,彭翔.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Plug术治疗低位肛瘘疗效分析[J].河北医药,2012,36(4):537-538.
[3] 崔华,胡千华.两种术式治疗高位肛瘘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8(1):284-285.
[4] 陈哲,郑毅,王振军,等.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高位单纯性肛瘘的临床疗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3,12(7):512-513.
[5] 王志刚,乔运余,张勇.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在低位肛瘘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4):628-630.
[6] 武文静,杨关根,杜忠举,等.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单纯性经括约肌型肛瘘的临床疗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4, 17(12):1194-1197.
【中图分类号】R657.1+6
【文献标志码】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4.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