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胃病背后是“心病”
2016-05-05
健康煲汤三步走
煲汤第一步:选料 选择人参、当归、枸杞、黄芪、山药、百合、莲子等材料。另外,可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选择汤料。如身体火气旺盛,可选择如绿豆、海带、冬瓜、莲子等清火、滋润类的中草药;身体寒气过盛,应该选择参类作为汤料。
煲汤第二步:下料 肉类要先汆一下,去掉肉中残留的血水,保证煲出的汤色正。鸡要整只煲,可保证煲好汤后肉质细腻不粗糙。另外,不要过早放盐,盐会使肉里的水分很快跑出来,也会加快蛋白质的凝固,影响汤的鲜味。
煲汤第三步:火候 火不要过大,开锅后小火慢煲,一般情况下煲40分钟左右即可。因为参类中含有一种人参皂甙,如果煮的时间过久就会被分解,失去营养价值。
此外,感冒的时候不适合用煲汤进补,品性温和的西洋参最好不服用。因为这些油腻的汤容易加重感冒症状。女性月经期前适合补性温的汤,千万不要因为补得过火导致经血过多。
周阿姨每年都会有几个月反复上腹胀痛、嗳气、返酸,没有胃口,早饱、恶心,喉咙有堵塞感,严重时还经常伴随心慌、头痛、失眠。反复发作的“老胃病”让周阿姨体重下降了10余斤,人消瘦了不少。几乎看遍了当地的医院,做过多次全身检查,仅仅发现“慢性浅表性胃炎”;而且服用过很多消化科药物,就是不见效。无奈之下,消化科专家建议到心理科就诊。
经过询问和认真检查,心理科医生发现周阿姨在上腹胀痛、嗳气、返酸之后,情绪非常差。她总认为自己得了“胃癌”,只是家人瞒着自己,因而感到非常痛苦,整天唉声叹气,经常失眠,有时甚至动了轻生的念头。医生诊断是“功能性胃病”,在给她讲解了“功能性胃病”的临床特点后,又给她开了一些抗抑郁和焦虑的药物。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困扰周阿姨多几年的“老胃病”逐渐好转。
功能性胃病是一种身心疾病,是一组缺乏器质性改变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患者往往表现为胃肠道各部分功能紊乱的症候群,而且无法用解剖、生化或组织学解释,往往与心理因素有关。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人说“我气得胃疼”“我气得不想吃饭”,却不知道胃是一个对情绪最敏感的器官。科学研究已经证实,情绪低落、精神紧张时,大脑的情绪中枢会发生功能紊乱,紧挨在一起的植物神经中枢就会受到影响,发生植物神经功能性紊乱,其中控制胃肠的植物神经最容易发生失调,从而影响胃肠蠕动功能,消化液分泌减少或过分增加,出现胃部疼痛、反酸及食欲下降等症状。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结构的改变,职场人士工作压力大、生活饮食不规律;而工作压力大的人更容易胃口大开,常吃夜宵。这会扰乱人体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为诱发功能性胃病提供了条件。如果不及时干预或者仍保持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就有可能转变为器质性病变,如急慢性浅表型胃炎、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等。
功能性胃病治疗的关键是综合调养,药物为辅,针对病因纠正激发因素。对病情较轻者应立足于调整心态,改变生活方式,必要时可加用胃肠道调节药物,辅以认知疗法等心理治疗。对重度患者,一方面需积极调整胃肠运动和感觉功能,同时需选择心理认知和行为治疗以及放松、催眠、生物反馈治疗等,必要时加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经常做腹部按摩操、多运动、保持乐观情绪等,均可改善病情。功能性胃病一般不用抗菌药物,只有出现胃肠炎症的患者,才需在消化科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导致菌群紊乱,使病情加重甚至发生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