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2016-05-04赵俊娅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2期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危险因素

赵俊娅

【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对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感染及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方法 1003例住院时间>24 h、年龄>2个月的患者, 运用前瞻性的检测方式对置管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 从划分危险因素的等级来实施监控CRBSI患者。结果 1003例患者中750例采用了血管内置管的实验, 综合的覆盖率为75%;广谱抗菌药物主要有:三代头抱菌素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帕尼培南、万古霉素、喹诺酮类。27.9%患者之前用过抗真菌药物, 最常见的抗真菌药物是大扶康。置管时间:在置管5 d前发生感染的占19.3%, 置管7 d后发生感染的占80.7%;感染前人均住院19 d。置管的时间和频率越长越多, CRBSI覆盖率随之逐渐增大(P<0.05), 分别最高达16.3%, 27.8%;置管的时间和频率是CRBSI产生危机因素。结论 ICU的CRBSI检测危险因素的标准依照两方面:留置时间与置管频率。如果定时对双手进行清洁、在无菌环境中置管以及保养、使用后立即拔除导管, 就能防止CRBSI的出现和发展。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

科学技术在不断前进, 临床医学也应用了血管介入性导管技术。但同时原发性菌血症的发展也和血管介入性导管技术的应用有巨大的关系。它的主要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使患者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变长、住院费用增多、占用更多的人力物力和公共资源, 情况严重还会导致患者死亡;同时医护人员的劳动增加、占用了更多的床位资源, 甚至可导致医院和患者的医药纠纷问题[1]。ICU是CRBSI发病率高的原因, 但国内相对此的研究甚少, 因此本文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填补了这一空白。ICU危重患者的治疗离不开血管内导管的作用, 但CRBSI病危情况也来自于血管内导管。经过长期的跟踪检测ICU的血管内置管患者的病情, 观察CRBSI感染情况, 分析危及CRBSI的众多因素, 为科学的防治和控制CRBSI的病情提出了科学指导。通过对ICU中CRBSI现状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找到了防治和应对的对策,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住院时间>24 h、年龄>2个月的患者1003例。

1. 2 方法 运用前瞻性检测方法。检测起点为进入ICU以后, 在离开ICU 48 h、已经出院或者死于ICU内部。设计每天的记录调查表[2,3]。在患者进入ICU以后, 实时检测查看患者置管并进行保养, 查看患者的身体温度、置管的时刻和频率。进行人为的补充营养素(如血制品、乳化脂肪), 检查血液透析和细菌的生长结果。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查看患者血流感染的外在表现, 比如:浑身发热和打冷颤等。把导管和血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 找出对实验有用的信息, 排除其他形式的感染。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750例患者采用了血管内置管实验, 综合覆盖率为75%。其中54.3%按照经验来使用药物, 广谱抗菌药物具有以下几种:三代头抱菌素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帕尼培南、万古霉素、喹诺酮类。27.9%患者之前用过抗真菌药物, 最常见的抗真菌药物是大扶康。置管时间:在置管5 d前发生感染的占19.3%, 置管7 d后发生感染的占80.7%;感染前人均住院时间19 d。置管的时间和频率越长越多, CRBSI覆盖率随之逐渐增大(χ2=39.71, 29.5, P<0.05), 分别高达16.3%, 27.8%。CRBSI相关危险因素包括置管时间[B=2.56, SE=0.91, Wald-χ2=7.82, P=0.005, OR=12.07, 95%CI=(10.32, 14.51)]及频率[B=2.09, SE=1.08, Wald-χ2=4.07, P=0.023, OR=11.17, 95%CI=(8.93, 12.47)]。见表1。

3 讨论

ICU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病率高的原因, 本文的CRBSI感染覆盖为2.4/千日。和国内外的标准相比, 属于较低水平。主要原因可能是对ICU持续重点的把控和检测、定时清洁双手、在无菌环境中置管以及保养、使用后立即拔除导管有关。

很多报刊把CRBSI产生危机因素归结于:住院时间长、持续的置管作用、管口和进行刺入的地方的细菌繁殖、中性粒细胞逐渐的衰减、营养的缺失、医生护理不到位等[4]。本文进行了深入研究, 观察到置管的时间和频率越长越多, CRBSI覆盖率随之逐渐增大(P<0.05), 分别最高达16.3%、27.8%;置管的时间和频率是CRBSI产生危机因素。调查研究表明, 人为的干预指导包括:血液透析、乳化脂肪、白蛋白和肠外营养是危险因素(P<0.05), 因为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不同且时常反复, 所以需要多次检测以求得相对准确结果。因此在科学防范管控的前提下, 观察置管患者的相关变化, 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置管后管腔细菌的增殖是产生CRBSI的原因, 由于导管是氯乙烯材质, 所以适宜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繁殖, 从而造成感染。置管时间>7 d占总感染数的71.3%;如果医生的穿刺操作和置管的保养不注重卫生, 不能按照一定规范, 也会通过接触导致病原菌的进入感染。通过研究显示,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作为CRBSI感染的主要病菌, 其发病率已经逐年递减。随之相反的是鲍曼不动杆菌有逐渐上升趋势, 它作为一种多重耐药菌株, 近年来升级为血流感染主要病菌。医务人员需要对这种病菌进行严密的监视和防范, 隔离相关人群, 以防止大面积爆发。

参考文献

[1] 邓育芬, 龚晓琪, 黄淑萍.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和护理.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12):67-69.

[2] 张细江. 基层医院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2, 11(3):246-248.

[3] 袁莉萍, 章泾萍, 张玲, 等. 系统干预管理控制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2, 31(3):253-254.

[4] 陈亚琴, 王飞, 张晓明, 等.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分析.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2):217-219.

[收稿日期:2016-01-13]

猜你喜欢

重症监护病房危险因素
重症监护病房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综合ICU留置导管患者医院感染分析
脑出血术后患者的ICU观察及护理对策研究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危险程度分析与护理措施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