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恙虫病并发肝损害35例临床分析

2016-05-04周靖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临床分析

周靖

【摘要】 目的 对恙虫病并发肝损害疾病的临床特征进行相应的研究。方法 选择35例恙虫病并发肝损害患者, 对其临床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治疗和转归进行研究。结果 通过临床症状表现以及其检查指标, 能够对恙虫病并发肝损害进行明确的诊断, 其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以及特征性焦痂或溃疡。经过针对性治疗, 35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 根据恙虫病并发肝损害的特点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 能够保证疾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恙虫病;肝损害;临床分析

恙虫病(TD)属于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是因恙虫病东方体所引起, 临床上又被称之为丛林斑疹伤寒[1]。该疾病的传染源以鼠类为主, 以恙螨幼虫叮咬为主要传播途径。在我国, 恙虫病东方体在人体血液的成功分离是在1948年, 以此证实中国亦为恙虫病的流行地区。在此之后, 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也相继出现恙虫病病例。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 临床表现趋于多样化、复杂化, 且往往多并发多脏器损害, 其中尤以肝脏损害最为常见。为了加深恙虫病并发肝损害的认识, 现对本院诊治的35例恙虫病并发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 并对其诊断、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1月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恙虫病并发肝损害患者35例。其中男25例, 女10例, 最小年龄42岁, 最大78岁;平均年龄(62.4±5.8)岁, 所有患者均存在野外生存活动史。

1. 2 诊断标准

1. 2. 1 恙虫病诊断标准 ①突发急性高热、淋巴结肿大、皮疹等病症, 同时合并头疼、四肢酸痛、畏寒、食欲不振等现象。②曾有野外生存活动经历, 或曾有草地坐卧经历。③患者出现焦痂或溃疡症状。④外斐反应变形杆菌OXK超过1∶160。⑤患者呈恙虫病立克次体阳性, 或可在血液中分离恙虫病立克次体。以上项目, 患者有≥3项符合者便可确诊。

1. 2. 2 合并肝脏损害的诊断标准 ①患者符合恙虫病的临床症状或实验室诊断标准。②患者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等相关指标值已超出正常范围。③排除有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功能损害。④患者存在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不良消化道反应。⑤B超检查伴或不伴有肝损害的表现。诊断必须具备前3项, 伴或不伴第4、5项。

1. 3 临床表现 患者起病急, 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畏寒、发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纳差、恶心呕吐、腹胀、焦痂或溃疡、皮疹等。其中发热患者35例(100%), 畏寒患者20例(57%), 头痛患者7例(20%), 肌肉酸痛患者25例(71%), 恶心呕吐患者6例(17%), 食欲下降患者23例(66%), 上腹部不适患者10例(29%), 乏力患者30例(86%), 尿黄患者8例(23%), 眼结膜充血患者12例(34%), 皮疹患者9例(26%), 淋巴结肿大患者28例(80%), 焦痂或溃疡患者35例(100%), 肝大患者3例(9%), 肝区叩痛患者3例(9%), 脾大患者6例(17%)。

1. 4 实验室检查 35例患者血清ALT、AST指标均有升高, ALT为68.1~416.2 U/L, 平均216.3 U/L;AST为45.2~347.1 U/L, 平均198.6 U/L;总胆红素升高8例, 占22.9%, 为26.4~63.3 ?mol/L, 平均32.7 ?mol/L;白蛋白降低6例, 占17.1%, 为28.0~33.0 g/L, 平均30.2 g/L;B超提示肝肿大3例, 占8.6%;脾肿大6例, 占17.1%。

2 结果

35例患者, 其中14例采用多西环素、19例采用阿奇霉素、2例采用罗红霉素治疗, 体温1~3 d降至正常。同时加用甘草酸二铵、还原性谷胱甘肽、多稀磷脂酰胆碱等保肝降酶药物治疗, 35例患者均随着原发病的好转而恢复正常, 治愈出院。

3 讨论

恙虫病立克次体进入血流后到达身体各器官组织, 侵入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内进行大量繁殖, 病原体在死亡后会释放一定量的毒素, 该类毒素可使人体出现全身毒血症状, 引起严重的脏器病变, 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2]。恙虫病患者的全身小血管及周围会出现炎性病变, 单核吞噬细胞大量增生, 引起多个器官充血, 随之出现病灶性坏死, 对肝、肾、心、肺等脏器产生一定损害, 其中肝脏损害尤为严重。恙虫病病原体死亡所释放出的毒素, 是导致各器官受损的主要因素, 可导致肝细胞炎症、变性, 肝细胞膜破裂, 最终造成肝脏受损。目前, 针对肝脏损害中是否有免疫反应参与其中尚无定论, 有待于深入研究。恙虫病合并肝脏受损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肝脏形态有所改变, 肝功能异常以及消化道不良反应等。此次研究中的35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脏受损, 出现腹胀、乏力、恶心呕吐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体征变化主要包括肝区疼痛、黄疸以及肝脾水肿等。所有患者均行B超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 有3例患者存在肝肿大症状, 占8.6%, 6例存在脾大症状, 占17.1%。肝功能异常以ALT升高为主, 碱性磷酸酶(AK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仅出现轻度上升, 共8例出现总胆红素升高者。其伴随的肝脏损害症状和体征比较明显。恙虫病合并发肝损害—般诊断不难, 但极容易出现误诊, 本组中有7例发热伴头痛, 误诊为病毒性脑炎;5例因咳嗽、气喘, 误诊为支气管肺炎, 使用头孢类抗感染治疗无效。临床应加以重视, 凡在流行季节突起高热且并发肝功能异常的患者, 应排查恙虫病的可能, 避免出现漏诊及误诊情况, 及时给予有效治疗, 避免患者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临床上对于恙虫病合并肝损害患者的治疗, 是以病原治疗为主, 以保肝、降酶、退黄等支持对症治疗为辅, 患者在药物治疗3 d左右, 其体征可见好转, 肝损害情况会逐渐康复, 但对于肝脏生化指标需要较长的时间方可恢复[3, 4]。

恙虫病立克次体为专性细胞内寄生, 选择抗菌药物应注重脂溶性并能透过宿主细胞膜进入细胞质的特性, 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治疗效果良好, 喹诺酮类抗生素亦有效。但因氯霉素、四环素为传统用药, 其不良反应大, 可引起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等日渐被淘汰;而喹诺酮类抗生素可影响儿童软骨发育, 故儿童不适用。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多西环素、阿奇霉素进行治疗, 在本组35例恙虫病患者的治疗中有14例采用多西环素、19例采用阿奇霉素, 2例采用罗红霉素, 均获得治愈, 且并未加重已经发生的肝脏损害, 疗效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绍基, 任红.传染病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134-141.

[2] 李军, 黄茂.感染病临床处方手册.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171-173.

[3] 李慧敏, 赵叶丽.恙虫病并发肝损害62例临床分析.中国乡村医药, 2012, 19(10):17-18.

[4] 石炳兰, 雷国大, 姚碧琦.恙虫病患者并发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医药前沿, 2013(14):181-182.

[收稿日期:2015-12-10]

猜你喜欢

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清肾解毒法治疗糖尿病肾病63例临床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析
探讨乳腺导管扩张症80例临床分析研究
足月妊娠羊水过少125例临床分析
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临床分析
自发性结肠穿孔20例分析
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与治疗依从性分析
厦门市5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病例临床分析
389例住院肺结核患者临床分析
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