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与外在
2016-05-04
人的内心像密密麻麻的蛛网,不留缝隙。然而世界上所有的反义词都可在此安家。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街道拐角处碰上情绪同样低落的律师编剧皮斯维兹,产生了电影《十诫》。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要不是那个冷天撞上皮斯维兹就没有《十诫》,要不是那天两人心情俱坏,也没有《十诫》。
绝大多数好作品是在痛苦时刻被创造的。直抵内心是这些好作品通性之一,比如这部波兰影片《十诫》。
十个人生故事如同耶和华的十条训诫,道德伦理,精神信仰,忠贞与背叛,坦诚与谎言,诸如种种,揭示着复杂不可测的内心。外在世界毫无感性,人类的心给它增加或降低温度。
人的一生不过悲和喜两种极限状态,因为多数时候生活处于悲喜状态的胶着层,正如欧·亨利所言:“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绝大部分。”现实往往让我们欲哭无泪,欲诉还休,抽噎很可能是那个支撑内心与外在的平衡点。
香港电影《色·戒》有人用六个字点评:色易守,情难防。往深处想,足以证明人的心多么脆弱。而脆弱仅仅是遁辞,我们需要弄清界限和底线。我一直在想一则故事,很久以来我没明白这件事到底说明了什么:一个已婚男人饭局中同时搂抱着不同的女人,公然曰喜欢——被左拥右抱的不同女人非妻及其他。我看不到暗色里男人、女人的面部表情,更无法推想他们的内心活动。对如今这种外在世界而言,类似事情根本不足以引起思考,可这件事像只苍蝇落进了我的饭碗,我至少看出人性的弱点、愚蠢。
生活可能无法选择,情感是自由的。过于泛滥的情感就让人不齿了。我比较喜欢文怀沙那个老头,他坦诚自己对每段情感都是认真的,他把民国时期王世鼐的诗篡改成“老来犹剩双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可见情感范畴与年龄无关——形而上的意识层面与任何客观均无关碍,做人处世坚守“真”字始终难得。
诱惑太多,我们就要叩问内心,《论语》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色而不乱,爱财而取之有道。世风渐下,但抱守古人的训诫而不知变通,可谓迂腐。昨天恰逢我情绪低落,然后我信手抽出台湾杨逵的作品集,读到《鹅妈妈出嫁了》,这则短故事讲的就是现行经济社会与古代信条的矛盾冲突,主人公的好友因为没有处理好这种冲突而英年早逝。生命的消失,包含主观与客观因素,不属我想表达的。如何在当今社会的名利场中寻找真正的内心世界,取决于一个人的分辨力、判断力、综合素养等等。一旦看到内心的灯塔,外在世界将趋于安宁,安宁得就像彼时你的心。灯塔和安宁,都是唯一的。
幕布上的影像不过演绎我们真切的生活,细细揣摩时,发现自己入戏竟也认真苛刻、力求完美,不禁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