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种奉献,叫默默苦干的地质队

2016-05-04青阳王婷婷

当代工人 2016年6期
关键词:露天矿抚顺市抚顺

青阳++王婷婷

化巨灾于无形

有时,灾难的发生地动山摇,夺人性命、摄人心魄。

比如2015年12月20日,深圳一工业园区突然发生滑坡,泥土倾泻而下,瞬间吞噬了69名遇难者,还有数人失联。时至今日,当事人回忆起来依然心神难安。

也有时,灾难尚未爆发便被消弭于无形之中,很多人甚至至今并不知晓。辽宁省抚顺市西露天矿的百年矿坑,即是一例。

百年采煤,抚顺西露天矿为国家建设提供了不尽的煤炭资源支撑。但常年挖掘,西露天矿形成了一个南北长6.6公里、东西宽2.2公里,深度达420米的特大坑。“抚顺曾经是新中国的煤都,西露天矿功不可没,但是这个矿坑也给周边带来一些次生灾害。”辽宁省第十地质大队队长杨新泉告诉记者。

约在10年前,第十地质大队队员在西露天矿附近进行常规勘察,意外发现了矿坑北坡有滑坡迹象。“我们迅速把这一发现上报了省市有关部门,后来专家研究发现确实如此。当时,北帮每年滑移速度达到了0.8米。”时年,杨新泉尚在辽宁省地质矿产勘察局任职,对此事记忆犹新。“后来,北帮经过一系列防护措施,滑移速度减低到了每年0.2米左右。我们地质队功不可没。”

旧灾稍减,新灾又现。2010年夏天,第十地质大队队员在矿坑南坡千台山,发现一处2-3厘米宽、50多厘米长的地裂缝。在一般人眼中,这种缝隙似乎无关痛痒,地质队员凭着专业敏感性却觉得有些异常。于是,自发地经常到此巡视。结果发现,地裂缝日渐加大,到2012年已经达到2米多宽。

杨新泉和班子成员商定后,迅速将这一情况上报省市政府。2013年3月,国土资源部派来一位世界级专家,到坑底进行实地勘验,作出了结论:此处情况危险,将会出现特大型滑坡,“按照土方估算是亚洲最大的滑坡。”

辽宁省第十地质大队临危受命,挂上了抚顺市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中心的牌子,负责西露天矿南帮的日常监测。杨新泉部署任务,派出队里80后技术骨干崔原带领团队,进行实时监测。“采用8种技术手段,监测数据每15秒传送一次,进行资料汇总。每24小时,我们就向省里和国土资源部汇报一次。”

2013年8月16日,抚顺地区突降暴雨,西露天矿的滑移监测数值迅速升高到了日常的近6倍。根据第十地质大队提供的数据资料,专家进行了近百次会商,认为发生灾情的可能性很高,必须将周围民众迁移走。

最后,迁走危险区域内11家企业、1100户居民,6000多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到了保障,实现了地质灾害零伤亡。“堪称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颁布之后最成功的案例!”杨新泉一脸骄傲地感叹。

他略带遗憾地说:“只不过我们奉献完了,继续默默无闻地苦干,很多人并不知道。”

用双脚丈量大地

第十地质大队于1965年建队。1970年,其前身东北地质局第四普查队迁入抚顺,从此立地生根,耕耘结果。

地质找矿是他们的老本行。杨新泉向记者介绍说,第十地质大队在抚顺探获的铁矿石资源量约3亿吨,占抚顺地区探明铁矿资源量的80%左右;探明的金属量占全市总量的70%。另外,他们还在抚顺圈定重砂、综合异常300余处,圈定找矿远景区20余处;查明具有工业意义的矿产20余种、矿产地100余处,为抚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地质勘察,这简单的4个字背后,却有无数行业外人难以体察的艰辛:其工作环境大都在野外崇山峻岭之间,这些地方汽车根本上不去,地质队员要把重达几吨的机器先拆解掉,然后肩扛手拽运送到山上。

夏天烈日当空,地质队员汗流浃背,只能不停地喝水降暑。冬日寒风割面,队员们在野外时间长了手脚都会冻麻木,只能蹦跳着取暖。

不仅作业环境艰苦,大多时候队员们居住条件也艰辛。“住帐篷、睡袋、行军床,都是好的,咱们还睡过羊圈牛圈。”第十地质大队党委书记李凤国回忆说,有一次带队到内蒙古进行勘察,茫茫草原住户稀少,只能借住在当地牧民的羊圈里。“咱们把羊粪清干净,感觉睡得还挺香呐!”地质人苦中作乐的精神可见一斑。

“干咱们这一行,吃不了苦也做不长久。”说这话的,是第十地质大队的年轻队员吴志国。他2005年毕业来到地质队,外人眼里艰苦的工作环境,吴志国却处之坦然。第一次去野外住在山区的农房里,简陋破旧四处漏风,“大伙儿一起热热闹闹的,感觉比住宿舍还好。”

工作10年,吴志国上过山下过沟,走过草原钻过密林。同事评价他:一个略带书生气的年轻人,却选择了野外第一线,把全部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艰苦的地质事业。

2014年,为了开拓新的市场和领域,吴志国受命奔赴云南省找矿,成为大队里第一个到外域吃螃蟹的人。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工作对象,再加上云南本地地质队的竞争优势,工作压力山大。

3个多月的时间,吴志国跟队友一起考察了40多处矿点。云南山区地势险峻,植被又密集,很多地方汽车根本进不去,只能靠双脚步行。“我们的工作,就是用双脚丈量大地。”崇山密林中,吴志国碰见过毒蛇野蜂,还被花翅膀的苍蝇叮过。结果,当天晚上手就肿了,“痒得钻心”。

这些困难都没有阻挡他找矿的步伐。最终,吴志国和同事成功完成了勘察工作,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了支撑和准备。

雪中勘探

在很多人观念里,地质行业就是拿着地质锤和放大镜,敲敲打打挖挖石头。其实,随着市场开放,地质队的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工程勘察就是其中重要一项。

任何建筑、道路、港口的施工,前期都必须进行工程勘察。“地形、地质及水文条件等等,都需要进行勘探测试,否则施工做不了。”第十地质大队的刘大为介绍说。

对地质大队而言,近年来所做的最重要的工程勘察项目,非抚顺市的棚户区改造工程莫属。2005年,抚顺市政府推出惠民工程,大规模改造集中连片棚户区。第十地质大队顺利中标。

与一般的商业项目相比,这个工程利润空间并不高。而且因为牵涉住户众多比较复杂,工期也很紧张,“压力还挺大的。”刘大为和队友们就这样,迎着困难上马了。

当时,勘察和住户搬迁是同时进行的。在北厚屯,地质队员要先和当地百姓协商,“胡同里搬家,咱们就撤出来;他们停了,咱们赶紧进去干活。”就这么穿插往复,刘大为和队友们见缝插针圆满地完成任务,当年该项目获得辽宁省优秀勘察项目二等奖。

2006年1月初,数九隆冬,地面积雪近一尺厚,队伍冒风顶雪勘察东洲区的棚户区。他们砸冰清雪,严格按照流程测绘出数据,夜里加班整理报告材料。“最后几天,我们每天加班到零点,终于按时提交了报告。”刘大为说抚顺市政府非常感动,后来全市约70%的棚改勘察工程都是由他们完成的。

从2010年至今,第十地质大队承担了抚顺市政府行政楼、市民服务中心等多个项目的岩土工程勘察,完成了抚顺市顺城区安成街立交桥、天湖大桥、抚顺市前甸通道202线立交桥等多个项目的桥梁勘察工程,为抚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优秀掌舵人

翻看第十大队的履历:辽宁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省重合同守信用单位、抚顺市勘察设计先进单位,诸多荣誉称号不胜枚举。这些荣誉背后有一个绕不过去的人,就是队长杨新泉。

他坦言:“咱们队伍也经历过发展不顺畅的时候。”彼时,全国地勘行业都不景气,国家投入也日渐降低,队员们人心浮动。

2012年,杨新泉履新第十地质大队。他的带队思路延续了之前的传统,就是队有地位、人有品位、和谐富庶。“地位不是凭空来的,有为才会有位。”杨新泉要求抓住地质找矿这条主线,然后积极拓展其他工作领域,在同行和业主心目中树立起第十大队的地位。

为了达到目标,杨新泉连续3年发动资质建设,队里目前拥有各种建设资质17项,其中7个是国家甲级。而队里的工作区域,也逐渐由抚顺一地扩展到全省境内,直至内蒙古、广东、新疆、云南、西藏等省份。2014年还走出国门,在老挝万象市拿下一个勘探项目。

杨新泉要求全队提高业务学习,“鼓励进修,给你报销学费。如果评上了职称,每月工资还有补助。”他笑着说,现在队员每年都会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劲头可足了!”这种求贤若渴的氛围,也为队里吸引了更多人才。“仅2014年就来了10名大学生,其中好几个是985院校的高才生。”

数年耕耘,收获硕果。现在,辽宁省第十地质大队团队和睦,干劲十足,业绩突出。正因此,杨新泉2014年荣获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但他并不居功。“大家在地质队都能看到一个美好的未来。”杨新泉说,这才是作为一队之长,最令他感到欣慰和骄傲的地方。

诚哉斯言啊!工

猜你喜欢

露天矿抚顺市抚顺
露天矿山土石方量的测量及计算
浅谈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恢复治理措施
搭伙
我的家乡抚顺
抚顺工业遗产的历史形成和基本特征
1961—2010年抚顺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沈抚同城化促进抚顺市旅游业发展策略研究
辩论舞台上一展风采
试论露天矿边坡控制爆破安全的相关技术
凭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