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0万朝鲜人被斯大林强迁到中亚

2016-05-03何梦山

晚报文萃 2016年3期
关键词:沙俄朝鲜语朝鲜人

何梦山

在大家印象中,朝鲜族人主要生活在东北亚一带,其实在遥远的中亚地区,也有为数不少的朝鲜族人存在,而与朝鲜半岛及中国的朝鲜族最大的不同是,他们已经完全忘却本民族语言,“朝鲜人”对他们来说大概只有字面上的含义。

他们如何会出现在中亚呢?这还要从19世纪50~60年代说起。当时,沙俄境内的远东地区开始出现朝鲜族人,他们大部分是由于本国境遇贫苦而越境到俄国讨生活,并逐渐开始定居。到了1890年左右,沙俄在与朝鲜签署的条约中宣布,给在沙俄境内的朝鲜族侨民提供公民身份,在俄朝鲜族称自己为“高丽人”。到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时,俄国境内朝鲜人已经达到10万人,是其最大边境少数民族之一。

苏联成立后,“高丽人”向远东移民倾向并未减缓,到1926年,苏联的“高丽人”达到17万,远东最大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农民超过四分之一是朝鲜族。不过,新生红色政权对这群外来者并不信任。在苏联红军进军远东围剿白军(苏联建国初期内战中反对苏联共产党的军队)时,就有报告称不少朝鲜族人支持白军。“高丽人”还向苏联政府请愿,要求成立朝鲜族自治州政府或共和国。虽然该计划并未施行,但苏联还是在当地组织小型朝鲜族自治区域,朝鲜语学校和报纸当时也是存在的。

但随着时间推移,苏联的另一个隐忧开始浮出水面。朝鲜在20世纪初就已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1905年的日俄战争让日俄关系跌入谷底。虽然苏联成立后两国关系略有缓和,但日本加入法西斯轴心国,与希特勒同流合污的行为让苏联开始担忧与日本开战的可能性,进而惧怕日本在来到苏联的“高丽人”中安插间谍,进行渗透。

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苏联政府下了最后的决心。1937年8月,斯大林正式签署决议,宣布强制远东地区所有“高丽人”搬迁至数千里之外的哈萨克和乌兹别克苏维埃共和国。该决议要求所有迁徙在1938年1月1日前全部完成,数千名军人对此进行监督。随后,十多万“高丽人”便带着自己的家当,匆忙踏上了未知旅程。根据苏联内务部长叶若夫(他在大清洗中由于屠杀众多无辜人士而臭名昭著)的汇报,绝大部分“高丽人”在当年10月底迁徙完毕,任务“提前完成”。

其实,“高丽人”的遭遇在当时的苏联并不是个案,克里米亚鞑靼人、车臣人等同样因为所谓的通敌嫌疑,也从高加索和克里米亚半岛被流放到中亚,而“高丽人”是其中第一批。这些民族来到中亚后,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没有食物和住所,因此在迁徙的最初几年,许多民众由于饥饿和寒冷死亡,1937~1938年冬天朝鲜族新生儿的死亡率高达三分之一。在工作方面,由于不被信任,“高丽人”很难参加红军,大部分人只能进入集体农庄或条件艰苦的矿山工作。此外,由于居住地分散,“高丽人”与外族通婚较为普遍,而且朝鲜语学校和报纸在迁徙后无法恢复,因此朝鲜语在“高丽人”中逐渐消亡,俄语成了他们母语,除了姓保持不变,名字也改成俄罗斯式的斯拉夫名。

在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对“高丽人”的管制稍有放松。因此,许多“高丽人”从哈萨克斯坦搬到同为农耕民族国家的乌兹别克斯坦,更有人迁居城市,接受高等教育,从事医生、官员等高社会地位职业,还涌现出不少科学院院士。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宣布当年强制民族迁徙的决定非法。朝鲜人中除了一部分人前往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大城市,大部分人并未尝试回到原来居住的俄罗斯远东地区。直到今天,生活在独联体国家的朝鲜族人约有50万,其中70%以上生活在中亚国家,并以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为主。

(凌雁摘自《环球时报》2015年11月24日)endprint

猜你喜欢

沙俄朝鲜语朝鲜人
朝鲜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美国对日占领时期“在日朝鲜人”政策研究(1945-1952)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沙俄势力研究
清末民初东北地区朝鲜人移民情况概述赵
关于朝鲜语“-이-”句式和汉语“是”字句的对比
如何办好散居地区朝鲜语广播
论西洋绘画与天文科技知识对朝鲜后期社会的影响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三姓地区赫哲族的安边政策
中俄伊犁交涉清廷成功原因探析
以多元人才观为引导,深化朝鲜语专业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