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斗拱的特点与结构分析

2016-05-03李相思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10046

大众文艺 2016年4期

李相思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10046)



宋代斗拱的特点与结构分析

李相思(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10046)

摘要:因建筑史课老师对斗拱的见解而引发了我的研究兴趣,通过对网络资料的搜索以及在图书馆搜索资源对宋代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对斗拱的命名以及斗拱的结构有了更深的了解,希望我的研究探索以及学习经验能给各位学者带来启发,将宋代斗拱更好的运用在中国当代建筑之中,弘扬中国建筑风格。

关键词:宋代斗拱;斗拱的命名;斗拱的结构;斗拱的种类和命名;清代斗拱和宋代的区别

引言

斗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每可借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故对于斗拱之认识,实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备之基础知识。

早在西汉的《礼记•礼器》中就有提到过斗拱“山节藻棁”唐孔颖达疏:“山节,谓刻柱头为斗拱,形如山也。”《明史•舆服志四》中也有记载:“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

而在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巧书籍《营造法式》中则对“总铺作次序”即斗拱有了精准规定:“出一跳谓之四铺作,出两跳谓之五铺作,出三跳谓之六铺作,出四跳谓之七铺作,出五跳谓之八铺作。”

斗拱是中国传统古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于现代,斗拱的应用是表明建筑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体现了中国的建筑风格。这点在中国世博会的中国馆中有所体现,虽不是应用了具象的斗拱但抽象的感念却由始至终贯穿着。于古时,斗拱无论是在承载结构还是艺术观赏性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斗拱的结构简而概之无非是斗和拱的应用,但正是这斗与拱却造就了千变万化的斗拱的外形,时则似盛开的莲花,时则如盆景。作为整体建筑的一个构建,斗拱所占空间并不是很大,但小小的斗拱却凝聚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心血和智慧,只有我们对它足够了解,才能将其更好的运用到现在建筑之中,也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

一、斗拱的基本结构(图1)

图1 斗拱结构图

最简单最基本的斗拱的结构即如其本身的名字,斗和拱,方形的木头像盛米的斗因而起名为斗,而形状偏长像一块挽起的弓的弓形短木就叫拱,这就是斗拱名字的由来,而组合斗拱的小部件则有昂、翘、升和坐斗。

1.拱,与建筑物的表面平行的弓形构件。

2.翘。与建筑物的表面垂直或成45度或60度夹角的弓形构件。其形式与拱相同,唯放置方向不同。

3.昂,昂在唐、宋时是斗拱中的斜置构件,起杠杆作用,这是真昂。明清时昂的结构作用有所下降,常常仅起装饰作用。它的形式为将翘向外的一端特别加长,并斜向下垂(或斜向上挑出)

4.斗与升。斗与升的形状都是斗形的立方块。位于拱的两端,界于上下两层拱或拱与枋之间着,清代叫“升”。位于翘或昂的两端,界于上下两层翘昂,或包括横拱之间者,叫做“斗”。斗和升除位置不同外,在全部设有横拱的斗拱中,升上只承托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的拱或枋一种构件,所以只开一面口,叫做“顺身口”;而斗拱则承托相交的拱与翘昂,所以斗上开的是“十字口”。

二、斗拱的作用

斗拱的作用是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屋檐挑出一定距离,使出檐更加深远、壮观,并使柱子、门窗防雨防潮。这一点在唐宋元代更为重要,因为在唐宋元时,砖墙还不是十分普及,防雨防潮能力更差,所以出檐较大,因而转承重力的斗拱的功能性要求更强。第二作用是抗震,榫卯结合可以有效的抗震,这种结构和现代的梁柱框结构极为类似。遇到强烈地震时,榫卯结合的弓箭结构会“松动”却不致“散架”,因而消耗地震传来的的能量,使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到了抗震的作用。第三个作用则是装饰,因为斗拱构造精巧,造型美观,犹如盆景一般又似花篮,所以是非常好的装饰性构件。第四个作用则是可以作为建筑等级的标志。只有和皇家相关的非常重要的建筑才能使用斗拱,如宫殿,陵寝和坛庙等。

三、斗拱的种类及名称

斗拱组合中有慢拱的称重拱,没有慢拱的则称单拱;挑头上有横拱的那一跳称计心,没有横拱的那一跳称偷心。此外,还有两种不出跳的,一种叫“单斗支替”,是在栌斗上加替木以承下平拱;一种叫“把头绞项作”,是栌斗上用泥道拱承托下平拱,用于柱头上,梁与泥道拱相交出头。还有一种最简单的出一跳斗拱,称“斗拱跳”,是梁与泥道拱交叉后出跳作为华拱,直接承托拱檐方。它虽出一跳,但铺叠不足四层,所以有一种意见认为跳和铺的关系总不是跳数加3铺数;也有一种意见,认为它不足四铺,不典型所以被排除在“总铺作次序”之外。

而斗拱的名称则有很多,这里以宋代的名称为准。斗拱的种类依据使用的部分而分则有两大类,分别为外檐斗拱和内檐斗拱。而外檐斗拱细分则又分为柱头科、平身科、角科斗拱、溜金斗拱、平座斗拱等。

四、宋代斗拱的特点

斗拱主要分为两大类,唐宋的斗拱特点基本一致并有别于明清,我们可以将两者相比较以表现宋代斗拱的特点。

在宋代《营造法式》中是根据建筑物的长、宽、高包括斗拱的宽和广(高)都用“份数”订出标准,称为“材份”制。而清代工部的《工程做法则例》规定以平身科斗拱中坐斗承托翘昂的卯口宽度作为模数的基本单位,叫做“斗口”。其实从单位中可见端倪,清代斗口制为宋制“分值”的十倍,因而可以看出清代相较于宋代用材的减少。

五、结语

斗拱是继承中国建筑文化后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有的建筑构件。它是中华名族几千年建筑史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有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渗透着古老中华民族的聪明和智慧,也更多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随着中国崛起,我们国家的特色建筑也应该被发扬光大,而斗拱正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建筑标志,学习宋代斗拱,不但是对中国建筑的研究,也是为了民族建筑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2][宋]李诫〈撰〉著.营造法式[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3]梁思成著.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