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阅读教学中落实
2016-05-01易静
易静
摘 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品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遵循联系学生实际、恰如其分的原则,选择德育渗透点,帮助学生探索出一条捷径,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内化和吸收,将书本上传达交流的情感转化为他们自身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阅读教学;德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06
一、品析词句
词是构成句子的最小单位,而构成某个句子的某些实词因其语境不同而各有特定的思想内容,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明其义,悟其理,从中接受教育。例如,《马背上的小红军》,文中对小红军和陈赓两次碰头的描写把故事推向高潮。在教学描写小红军和陈赓对话时的动作、神态时所用的“摆”“挺”“拉”“拍”等词语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认真品味。
文章的重点句子蕴含着文章的主旨,它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评价、认识和理解。弄懂了它,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及人物形象。比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有一段精彩的片段描写。教学中,我借助视频定格,并联系董存瑞在战斗中的具体表现,指导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这两句,体会董存瑞当时那种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和平的幸福生活,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献身精神,激发他们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二、感知形象
1.借助视频直观感知
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电教方式教学,能展示形象,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促进感知,使学生从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中受到思想教育。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董存瑞手顶炸药包屹立桥下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我在教学时,借助视频,使董存瑞为了新中国勇于献身的威武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在观看过程中学生深受感染。
2.通过想象间接感知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感受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有着较大的意义。如《海上日出》一文。它的第三段生动、真切地写出了日出的情境,着重点是第二至四句,关键词是富有动感的“纵”“使劲”“升”“冲破”“跳出”这些词,它们表现了一种奋发向上的巨大力量。由于学生没有实际经验和感受,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心里想象海上日出这一辉煌景象,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新的一定战胜旧的”“光明必定代替黑暗”的坚定信念,体会作者向往光明、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语言描述
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者,其语言设计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一节课的开场白或对故事情节之间的衔接语的设计更是影响重大。在教学《我的弟弟》时,我这么开头:“同学们,每天早晨,我们迎着晨光来到学校,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课间休息时,眺望窗外,可以看到湛蓝的天空、深圳湾无边的海水和点点帆船,多么幸福啊!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在1941年,一个只有八个月大的婴儿和他的父母一起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了。在暗无天日的监狱,他慢慢长大,虽然时刻面临被杀害的危险,可他是那么渴望上学,渴望看看外面的蓝天。经过难友们的几次斗争,特务才勉强同意。他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又是怎样学习的呢?”
四、感情范读
教师通过范读课文直接流露的情感可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将它转向以思维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约束自己,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如五年级上册的《梅花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情节:配上民族乐器朗读课文,营造思念、悲伤的情境,让学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位挚爱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让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于一体,感受祖父对祖国的眷恋如梅花般坚贞不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有效地渗透德育内容,为培养未来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文启.浅谈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4,(2):17-20.
[2]施允华.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J].广西教育,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