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启微教研
2016-04-29朱静晶
新学期将至,我不禁又想起了去年开学第一天的小班年级组临时教研会。
那天,孩子们被家长接走之后,老师们带着一身汗渍坐在一起共进午餐,“我们班的孩子们”很自然地成了重点话题。有的为了哭闹的孩子们愁容满面,叹气连连;有的介绍着孩子们的一些稚气言行,忍俊不禁;有的感到自己库存的游戏已快用尽,有点黔驴技穷;还有的在手舞足蹈地演示着自己的精彩表演……作为年级组长的我在认真分享着老师们的欢笑,倾听着老师们的困惑、问题时,头脑中闪现出了一个想法:老师们这些鲜活的事例不正是年级组进行微型教研的素材吗?遇到的棘手问题更应该及时地解决掉,才能帮助孩子们缩短度过人园关的时间,保证开学初期活动的有效开展。于是临时的半日活动交流教研会应运而生了。
午餐之后,我邀请小班组的老师们又围坐到了一起。开始大家还因为要准备明天的活动,对临时增加的教研活动颇有意见。但得知这次教研的内容是让大家共同来解决上午半日活动中的问题,探寻组织刚人园幼儿活动的良策,个个又精神抖擞了起来,话语滔滔不绝,锦囊妙计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冒出来。
一个小时的微型半日活动交流会上,大家对直观具象的情景进行了分析,共同得出了一些有效的半日活动组织方法。如:班级老师间分工要明确,主班老师主要面对大多数的孩子,配班和保育老师则发挥好助手的作用,主要进行个别儿童的陪伴和引导;教师的夸张表演很重要,是吸引孩子们的法宝;手偶玩具深受小班孩子的喜爱,可以成为班级孩子一段时间的偶像;半日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每个活动的时间不能太长(特别是单独游戏的时间);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随机性地组织和生成一些适宜的活动内容;一些常规的要求应渗透在游戏、故事、表演等方式中,潜移默化地引领孩子们建立相应的集体生活的规则等。
瞬间灵感火花创意出的微教研,不仅激发了教师们教研的激情,也带给我意想不到的启示和收获:
一、创教研新方式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多数按照学期的教研计划面向全体教师,以一些预设专题的理论学习为主进行的。这样的教研虽然具有计划性、目的性,但集体性的学习方式无法保证每个教师的参与度,容易导致教师对教研活动兴致不高的现象。年级组微教研对固有教研形式是一种突破。首先,教研对象缩小到了年级组内,研讨的问题更具有共同性、聚焦性。其次,老师们不是排坐在大型的会议室,而是在面积较小的、温馨的办公室里围坐一圈,近距离的交流创设了一种促膝交谈的亲切感。在这种比较轻松、自由的氛围中,结合亲身实践中鲜活的事例,人人都是教研活动的主角,个个都愿意畅所欲言,提问、学习、研讨的积极性特别高,充分调动了老师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抢问题“保鲜期”
微教研活动以年级组教师为本,研讨时间灵活,可以抓住共性问题的“保鲜期”,及时地想教师所想,解教师所惑。通过积极地动脑筋分析原因,能够探寻出许多具体、操作性强的尊重和接纳儿童的教育行为以及生活化、游戏化的课程实施方式等。让研讨的结论显现出教研的实效性,真正落实和促进班级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促经验传承
微教研发挥了团队氛围的引领作用,将个体的智慧变为集体的智慧。老师们在交流分享中解决了自己遇到的难题,点拨了别人的困惑,感受到了被帮助和给予帮助的幸福感和成功感,体会到了互惠互利的效用。在将个体的有效方法和经验进行梳理和推广的同时,形成了年级组集体的经验和智慧,并记录和传承下去。在这样团结互助的氛围中,团队的凝集力增强了,同事间的人际关系也更加和谐了,同时也促进了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虽然临时起意的微教研打乱了老师们原定的工作安排,却获得了一些真切的收获和启示。通过借鉴其他老师的好方法不仅可以少走一些弯路,让班级儿童的入园关过渡得更加顺利一些,而且对自身专业技能的发展也是受益甚多。
每年开学初,无论是小班还是中大班,许多这样鲜活、有价值的教研契机都潜伏在不同的故事和事件里。如果我们只是将这些作为有趣的故事听听,哈哈一笑或只是对教师的宣泄给予安慰和鼓励,就会使存在的问题流失掉无法得到解决,好的教育方式和经验无法分享和辐射。细心去捕捉、去发现吧,微教研的探寻之旅才刚刚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