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绘本为载体的幼儿情感教育策略

2016-04-29吴洁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16年8期

绘本是学前阶段幼儿接触最多的儿童读物之一,对幼儿的情感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融人绘本元素的幼儿情感教育的实践研究》的引领下,我们幼儿园教研组针对如何合理运用绘本,充分挖掘绘本中的情感教育元素,探索适合幼儿情感教育的策略,开展了教学微研究。现以中班绘本活动“亲爱的小鱼”教研为例:

一、教研过程

(一)第一研

1.案例活动

活动目标:

(1)阅读画面细节,大胆想象、猜测,初步理解小猫与小鱼之间的情节发展。

(2)尝试用较连贯的语言、肢体动作来表达小猫内心的情感变化。

(3)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小猫和小鱼之间浓浓的亲情。

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教师出示绘本的封面,告诉幼儿今天要讲一个关于小猫和小鱼的故事,并介绍了图书的名称。

第二环节:教师逐一出示绘本画面,让幼儿观察并提问,帮助幼儿来理解故事内容。

(1)讲述故事的开始部分。

提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小猫在干什么?会对小鱼说什么呢?

(幼儿自由讲述后,教师用绘本中的语言,富有感情地小结。)

(2)教师带领幼儿阅读。

提问:发生了什么事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儿回答后,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故事中的文字,让幼儿来感受故事所表达的情感。)

(3)讲述故事的结尾部分。

第三环节:完整地欣赏故事,鼓励幼儿一同来讲述。

2.主题评课:着眼“以绘本为载体的幼儿情感教育策略”这一主题,教研组进行了“以评促教”。

第一,选择适宜的情感绘本。目前市场上的绘本种类很多,当这些绘本运用到情感教育之中时,需要教师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对绘本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绘本《亲爱的小鱼》共十四句话,以诗意的语言讲述着故事,以双页单帧画面和朦胧变幻的大面积背景色彩铺绘,给人以温馨简洁之感。画面人物小猫和小鱼生动形象,其中喂食、亲吻的画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非常适合成人和幼儿一同来阅读。

第二,合理确定了情感主题。本次活动中,教师所选择的绘本《亲爱的小鱼》就是一个有关爱的故事,故事里小猫爱着小鱼,小鱼也爱着小猫,这其中的爱可以理解为亲情、友情、爱情。根据中班孩子现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将情感主题定位在亲情之爱,亲爱的小猫就是幼儿的爸爸妈妈,亲爱的小鱼就是幼儿,社会角色的赋予激发了幼儿已有的情感体验。

第三,重视语言的情感渲染。在活动中,教师把自己想象成小猫,朗读的时候做到了声情并茂。教师一边用甜甜的声音说着“亲爱的小鱼,我好爱你。我喂你面包,你要快快长大。每一天我都会亲亲你,我答应你,永远也不会忘记……”一边模仿故事中小猫的动作给小鱼喂面包,亲吻小鱼。教师角色的转变,立刻引起了幼儿情感上的共鸣。

在评课的过程中,教师们明确了在情感教育中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绘本,以师幼共读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感受绘本中所表达的情感。但是在活动中,教师注重的是语言情境的渲染,教师讲述幼儿倾听,幼儿自主表达的机会比较少。如何让幼儿自主感知、表达绘本情感呢?绘本是图文结合的读物,除了包括文字语言,还有画面色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这些都是可挖掘的情感教育元素,于是教研组进行了相关的研讨。具体内容如表格所示:

3.反思调整:在研讨的过程中,执教者及时汲取同伴的建议,从绘本可挖掘的情感教育元素出发来调整教学策略,多种形式让幼儿来感受绘本所蕴含的情感。

(二)第二研

1.活动再构:执教者围绕“绘本中可挖掘的情感教育元素”,对教学活动进行了调整。主要环节调整为:

第一环节:教师出示绘本的封面(蓝色的背景上小猫亲吻着鱼缸里的小鱼),让幼儿自己来观察画面并说说:你看到这个封面,心里有什么感觉?请你猜猜会发生什么事情?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后,教师介绍绘本的名字《亲爱的小鱼》,结合书名让幼儿说说“亲爱的”是什么意思,平时谁会这样称呼,为本次活动奠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环节: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教师有重点地选择相应的画面对“小鱼长大了,不能再待在小小的鱼缸里了怎么办?小猫把小鱼送到了大海后为什么一天天地坐在那里不离开?小猫的心情是怎样的?他在想些什么呢”等话题组织幼儿开展了讨论,让幼儿大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主动安慰小猫。

第三环节:完整欣赏故事,联系幼儿生活经验,进行情感迁移。教师抛出话题:“以后你长大了,像小鱼那样离开爸爸妈妈了,你还会爱着你的爸爸妈妈吗?你会怎么做呢?”将绘本故事中的情节向幼儿的日常生活进行了延伸。

2.课后研讨:活动后,教师以分组的形式,对教学活动中执教者的策略运用进行了讨论与总结。

第一,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活动中,教师除了继续运用生动、富有感情的语言,还根据故事发展情节,有目的地选择了相应的图片并配有适宜的背景音乐,丰富了幼儿对绘本情感的感知。

第二,鼓励幼儿大胆讲述。绘本的故事情节发展并不复杂,幼儿是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的。因此,活动中教师改变策略,由教师讲述故事调整为幼儿自主表达,并组织开展了多次的讨论。在这过程中,幼儿大胆猜测了角色的内心情感,尝试着从他人的角度来体验其内心感受。

第三,尝试幼儿多元表达。活动中,教师除了鼓励幼儿用口头语言来表达情感体验,同时也鼓励其尝试运用了肢体动作表达。在观察小猫喂食小鱼后,幼儿扮演小鱼,教师扮演小猫。随着音乐节奏,幼儿和教师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了小鱼在吃了食物后的生长过程,以及和小猫和小鱼一起玩的喜悦之情。多元的表现方式让幼儿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表达情感的方式更具个性化。

二、教研感悟

在后继的研讨中,我们总结了教师如何合理的运用绘本,促进幼儿的情感教育的策略。

第一,多因素挖掘,重视情感渲染。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绘本中的色彩、情节、角色因素,让绘本变得更加生动、立体,从而让幼儿全面体验这些因素中所蕴含的情感。此外,教师可以在出示画面的同时,配上能反映画面情感的音乐。背景音乐的播放,能很好地进行情感渲染,帮助幼儿来理解绘本所表达的情感。本绘本活动中,开始部分是充满愉悦的,教师选择的背景音乐是欢乐的;后半段故事情节是有一点点伤感的,教师选择了带有一点儿哀伤的音乐。

第二,开展角色扮演,重视情感体验。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弱,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仔细观察角色的动作、表情,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活动中,有一个场景是小猫坐着等待小鱼的归来,连续四幅画中,只有小猫的一个背影。对于这样的场景,教师给予了幼儿广阔的表达空间。在角色扮演的时候,不同的幼儿有不一样的理解与表现,乐观的幼儿是面带微笑地在等待着小鱼,悲观的幼儿则是一脸哀愁地等待着小鱼。但是,孩子们都认为小猫是希望小鱼快快回来啊!可见,角色扮演让幼儿在阅读的同时有了一个生动体验情感的机会。

第三,构建有效应答,重视情感迁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绘本中故事情节的发展,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有效应答,促进幼儿的情感迁移。如,当老师追问道:“孩子们,你们长大后离开爸爸妈妈了,但是爸爸妈妈就像小猫一样永远爱着你们,在等你们回来,你会怎么做呢?”于是,孩子们大胆地说出了“我要陪爸爸妈妈去旅游,就像故事里的小猫和小鱼一起玩游戏”“我会给他们带礼物,给他们惊喜”……教师及时有效的应答将故事中所蕴含的情感演变成具体生动的生活场景,同时幼儿也用自己所能理解的生活场景进行了情感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