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自己调查

2016-04-29宋艳玲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16年8期

案例

为了丰富沙池里的玩沙玩具,老师请班上的小朋友从家里带一些瓶子罐罐来。桐桐带来了一个精致的小瓶子。可是中午起床后桐桐发现小瓶子不见了,于是她马上走到老师的面前说:“老师,我的瓶子怎么不见了?你帮我调查一下吧!”

“我们班有哪个小朋友玩桐桐带来的那个小瓶子了?”许多小朋友都说没有,这个时候老师想到了丁丁,于是问:“丁丁,你今天上午玩那个小瓶子了吗?”丁丁说:“我今天上午拿着它到洗涮间去玩水了,玩完之后我就把它放在洗涮间的窗台上了。”“后来哪个小朋友又看到了?”孩子们都摇头。老师的调查到此为止。

可是桐桐还是不肯善罢甘休,看到生活老师提着垃圾桶回教室,桐桐问:“大李妈妈,你有没有看见我带来的一个小瓶子?”“今天在洗手间的窗台上有一个小瓶子,我把它扔了。”“你为什么扔了它?”“我感觉它太小了,好像没有什么用。那是你的小瓶子吗?对不起,老师下次一定问一问再扔。”

桐桐走到班主任老师面前说:“老师,我已经调查出来了,是大李妈妈给我扔了,她已经跟我说对不起了,我明天再带一个来吧。”

反思

1.提高解决问题的“深度”。

通过桐桐最后跟老师的汇报,老师忽然有点羞愧了,因为我们的坚持性还不如一个孩子。表面上我们帮助孩子调查了,可是调查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孩子会坚持不懈地去调查而我们却没有呢?因为对待这个事件我们和孩子的感受是不同的。幼儿园班级中的收集行为经常发生,为了配合我们做好班级工作,家长和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往幼儿园带各种各样的东西,特别是孩子,对于他们带来园的东西他们是有着情感的。而老师却“习以为常”了。且不说孩子带的这个东西能不能被用上,哪怕能被用上,也不差这一个。鉴于这两种不同的感受,坚持性就出现了差别。所以老师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2.扩展处理问题的“广度”。

在处理班级问题时我们只面向孩子,或者首当其冲的是面向孩子,为什么老师只问孩子不问老师呢?一个完整的班集体是由孩子和老师共同组成的,当孩子们都说没有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换一个对象呢?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天真烂漫的孩子,之所以没有寻找,是因为内心深处我们没有把孩子和老师放到一个平等的角度上去对待。所以老师在处理问题的“广度”上还有待扩展。

3.加强问题交流的“频度”。

在老师的道歉和孩子的宽容中,孩子释然了。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深思一个问题:都说孩子的事情无小事,那么孩子的东西呢?一张“烂”纸片,一个“不粘”的小贴画,一支“废旧”的水彩笔……所有我们看不上眼的东西有可能都是孩子的宝贝。我们在丢弃的那一瞬间,如果我们能够问一问孩子或者是老师,就会妥善地处置它,充分地尊重孩子的情感。所以我们对待孩子物品在交流的“频度”上还有待加强。

成长

反思之后,我们又想:在这比比皆是的收集行为中,老师应该怎样对待孩子带来园的物品?一次收集行为中不被采用的物品老师应该如何处理?

1.班级区域“日新月异”。

不同于幼儿园的百宝箱,班级老师每一次的收集行为都是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孩子带来园的物品并不是全都适宜,这样就存在一个“剩下的”问题。剩下的东西我们可以尽量采用,来丰富班级区域活动,比方说瓶盖,哪怕是同样的开关方式,如果我们换一下小瓶子的话,比方说从蓝色换成绿色,从圆形换成长形,从中瓶换成小瓶……一点点的改变就可以缓解孩子的视觉疲劳,让孩子重新对这个活动区活动产生极大的兴趣。

2.幼儿园大区域“改头换面”。

班级区域活动用不上的东西,我们可以把它放在幼儿园的大“百宝箱”中。在各个大区域把物品选走之后,还剩下一些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东西,着实让老师们很烦恼,怎么办呢?幼儿园的快递区应运而生了。老师们各种网购的袋子、盒子完善着快递区的下单间、包装间、发货间……各种各样的物品,我们无所不用其能,使得我们的大区域活动在追随孩子的兴趣中逐步地改头换面。

3.幼儿园资料库“锦上添花”。

哪个区都用不上的材料我们会把它们收集到幼儿园的资料库中,说不定哪一次活动中就会得其所用。如家长带来的大纸箱,六一画展的时候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纸箱画、屏风画……吸引着小朋友和家长的眼球。

一次孩子自己的调查,引发了我们对于孩子物品收集行为的一次反思、一个调整、一种改变,我们把它当成了我们成长的一个起点。提醒着我们时刻保有一颗公平心、尊重心、追随心,让孩子在快乐中向童年出发,向幸福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