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学习故事”同行

2016-04-29张海凤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16年8期

写“学习故事”已成为我市幼儿园教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功课”。的确,通过写“学习故事”,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转变,专业能力得到提升。作为引领教师成长的教研员在这一活动中如何发挥作用呢?我认为建构与“学习故事”同行的教研理念是重要前提,等待教师成长是推广“学习故事”的有力保障。

一、准确定位,寻找“学习故事”的切入点

(一)帮助教师们树立信心

在学习和创作“学习故事”的过程中,许多教师感到力不从心,总觉得自己处于一种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为了帮助教师们树立信心,我们确立一个信念,就是相信教师是有爱、有能力的成长型思维者。

我们为教师制定了三级目标:

初级:有爱,能看见孩子的闪光点,发现孩子的“哇”时刻(看见)。

中级:有心,能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发现孩子的兴趣点(看到)。

高级:“有智”,能激活孩子原有的兴趣,发现孩子的黄金线索(看懂)。

(二)目标制定的思考

初级目标:让教师树立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点燃教师爱的激情,从找孩子的缺点变为找孩子的优点,从发现孩子的“哇”时刻来感动教师,唤醒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为有爱才有故事,教师只有心中有爱,才能看到孩子的闪光点,才能发现孩子的“哇”时刻。

中级目标: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让管理者与教师明白写“学习故事”不仅是发现孩子的优点,更是为了解和理解幼儿,所以,要静下心来观察幼儿,看幼儿做什么,倾听孩子说什么,从观看和倾听中发现孩子的兴趣,再根据孩子的兴趣来设计课程。因为有心才有发现,教师只有用心去聆听孩子的心声,才能发现孩子的兴趣点。

高级目标:不仅激活孩子原有的兴趣,还要不断培养新的兴趣。教师能从孩子社区生活经验、家庭文化等多方面分析孩子兴趣的黄金线索,从而扩展、引导幼儿的兴趣。因为有智才有创造,教师只有创造,才能激活孩子原有的兴趣,发现孩子的黄金线索。

(三)策略与实践

目前,我们在初级目标实施阶段。采用的方式有:

1.给予教师自主的权力。长期以来,教师做观察记录大多数是“任务型”的,每月多少篇,是幼儿园规定的,观察记录的作用大多数是应付检查、评估。为鼓励教师主动记录,我们做了两个改变,首先是内容改变,不记录孩子的缺点,记录孩子优点,记录孩子积极的表现,记录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其次是数量改变,没有数量要求。第三是没有模式要求,不必照着新西兰“注意——识别——回应”三段式写。用什么方式写,想写多少,教师自己做主。赋予教师自主的权力,让他们成为“学习故事”的主人,而不是一个听命于领导的服从者。

2.用典型激发教师。发现教师在“学习故事”中的典型事例,运用典型激发教师爱的激情。如:六一幼儿园的王芳芳老师,在寻找孩子“哇”时刻中观念转变大,我们就分享她的故事。白云幼儿园刘伟老师谈管理者的故事,故事感动了老师,激发大家去关注自己班孩子的“哇”时刻。

3.互动交流,经验分享。学期结束时,每个实验园以团队的方式,人人分享本学期最感动自己的学习故事。一位老师交流后说:团队智慧无限,感动无处不在。

二、走近教师,与“学习故事”同行

(一)营造良好氛围

“学习故事”对于我们教研员来说,与普通教师一样都是新事物,我们与教师一同学习。起初,我们从网上找到北京刘婷老师的《相信你,会学习》、刘晓颖和姜素琴的《学习故事带来的选择和改变》、周菁和温迪的《走进“学习故事”——来自新西兰幼教课程改革的启示》以及专著《儿童观察》共同学习。在加入全国课题组后,我们一道接受相关培训,研读《学习故事与早期教育:建构学习者的形象》一书。

然后是同写。教研员、管理者、教师共同写故事和感悟,共同成长。我写的感悟和故事有《学习故事且行且慢》《“哇”时刻给予教师成长》《照着写名字》。并将这些体会和故事放到QQ群供大家讨论。教研员与教师并肩工作,让教师感到此项工作的重要,同时也消除了教师的心理负担。

(二)凝聚共同愿景

有一次,我看到“法国护士为婴儿洗澡”的视频,很受感动,便上传到QQ群,并组织大家讨论。白云一幼的魏凤谈到:如果我们老师能给孩子这样的安全感,让孩子完全信任我们,那就是师生之间最完美的境界。白云一幼的刘伟说:除了感到“有爱”,也想到孩子的需要对孩子才是最好的、最舒适开心的,但现实中我们却常常以成人的标准和规则来要求孩子、甚至强迫孩子,让孩子的成长充满了成人和社会的功利性影子,失去自己的天性。通过讨论大家深刻认识到,做专业的幼儿教师,只有爱无技能,不行,而只有技能没有爱也不行。要理解孩子、懂孩子,必须两者皆有。而“学习故事”的精髓就是做有爱、有专业的幼儿教师。最后大家相约:以法国护士为榜样,做一个有爱心、有专业技能的幼儿教师。

三、用心培育,静待花开

(一)专家指导,理清思路

我们邀请周菁博士和付雁老师来为老师进行培训,运用“学习故事”案例,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行识别分析。老师们明白,“学习故事”理念与《指南》、《纲要》精神是一致的,不是新花样,也不是另搞一套,是贯彻《指南》的一个抓手。

我们请周老师和付老师走进幼儿园,看老师为幼儿创设的学习环境,听老师说实践的感受和困惑。周老师和付老师在交流现场解答老师们的困惑,化解了老师们在开展“学习故事”工作中的难题,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例如:如何尊重和激发幼儿的想法、围绕幼儿的兴趣支持他们的学习、多听多鼓励幼儿,在环境创设中体现幼儿活动的线索,这些建议给我们指明了改进的方向。这样的培训接地气,有实效。

(二)共同学习,分享交流

每次参加全国培训班回来后,我们都要组织外出培训老师汇报交流。但汇报不是将专家讲的内容重复一遍,而是让老师们谈在培训中自己感悟最深的一点,或者是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或是对某个理念的理解等。如:2015年4月第一次北京培训,交流时从“分享你的学习感动”开始,请所有到北京参训的学员先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这次学习的感想。老师们说的是“看不难,看到难,看懂更难!''‘‘孩子是有能力、有信心的沟通者和学习者!”“读懂孩子,从观察开始!”“学习让我转变了看待孩子的视角,要相信每一个孩子!”然后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汇报自己的收获。如:贵阳市白云一幼魏凤老师的汇报,始于“走进新西兰”,终于“写好学习故事的小妙招”。不仅全面细致地梳理和回顾了三天的学习,还总结和归纳了“学习故事”撰写方法。贵阳市六一幼儿园王芳芳老师真诚地述说了“我的认识”“我的转变”“我的打算”,反映出一线教师在亲历研究和学习后,对“学习故事”理念的理解。

(三)团队合作,锻炼成长

为让老师们感到自己是越来越有力量的成长者,我选择一些活动让大家共同研讨。如:全国项目组QQ群第四次网上交流,六一幼儿园的王芳芳毛遂自荐主持该次研讨。我想这不是芳芳老师一个人的事,应该通过芳芳的主持,让全体老师都得到锻炼。为此,我们对本次活动的研讨形式和内容进行了讨论。老师们各抒己见,献计献策,力求将这次网络讨论进行得更加精彩。再如:QQ群关于环境创设的研讨后,周老师布置的图片作业:“为什么摆放这些材料?”我们又及时组织老师们一起做作业。这种集体做作业的方式老师们感到非常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