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的思与行
2016-04-29祝晓燕朱海燕
自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启动“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以来,我们围绕“以游戏精神为切人点,全面实施幼儿园课程改革,贯彻落实《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项目建设目标,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我们在实践与反思中重新认识儿童:从“儿童是一个无知无能等待教育的容器”转变为“儿童是一个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努力用游戏精神重塑教育观:从“教师是真理的掌握者,要把真理教给孩子”转变为“教师是童年的守护者,要向儿童学习,陪伴和支持儿童成长”。从环境的改造、游戏精神的理解人手改造幼儿园课程:从“依赖教材、注重集体教学、强调规范统一”转变为“关注幼儿、关注生活、关注游戏、关注经验,追随发展需要规划和生成保育教育活动”。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接受专家组的多方面指导,组建课程游戏研究的多个学习共同体,并且组织了多次课程游戏研究的推进会,在“课程游戏化”项目研究中真思考、真实践、真改革,获得了一些收获。
一、明确一个概念
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概念。我们认为“课程游戏化”有三个关键词——“课程”、“游戏”和“化”。
·课程。是课程就意味着有相对完整的体系。从明晰理念开始,到诊断当前的课程建设水平和问题,再到完善活动方案、挖掘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确定评价的立场,都必须整体考虑。所以,“课程游戏化”绝不是改改活动教案,强行增加一些游戏环节和游戏时间,它应是一个课程全面建设和逐步完善的过程。
·游戏。《纲要》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我们认为“课程游戏化”不是将所有的活动都变成游戏,而是在保证幼儿基本游戏活动时间的前提下,将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中,包括一日生活、集体教学、区域活动等环节。让课程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兴趣与需要。
·化。“化”在这里作为动词,解释为进化和内化。进化表明“课程游戏化”的过程是慢慢地逐步推进的。内化表明“课程游戏化”的理念最终要化为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认识、体验、态度和情感。在理念化现、化物、化新的过程中,有的化为可见的物化成果,有的化为可行的实践行动。
所以“课程游戏化”作为一个系统的质量工程,是对已有课程提升、改造和完善的过程,是对游戏精神的彰显和渗透的过程。“课程游戏化”这几个字里虽然没有提到儿童,但是它透出的却是满满的儿童立场的质量观,是对儿童发展的一种对焦,这一认识引导我们去追究何为儿童的特点、儿童的需要、儿童的发展,以及我们该如何去尊重儿童的特点、需要和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立场,我们确立了研究的两个基点。
二、基于两个研究点
·基于《指南》。“课程游戏化”建设的基本思路,首先是领会游戏的内涵和精神。我们认为应该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研究的起点,让教师更深入的理解游戏、活动、生活、经验等在幼儿园课程和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作为我们理解儿童、支持儿童发展的研究起点。比如说,《指南》倡导“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指南》中的各领域各年龄段的发展目标以及教育建议,都将指导我们变革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教育问题。
·基于资源。第二个基点是资源,建设“课程游戏化”资源,要统筹游戏活动中的各类实物资源、社会专家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形成内容科学、管理有序、应用有效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库。每一所幼儿园的课程资源都是不同的,要真正做到课程的生活化和游戏化,必须要基于孩子的周围生活,去发掘可以利用的周边资源,让其真正成为孩子可以学习和发展的载体,这也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起点。
我们希望,借助《指南》和资源两个基点,可以给我们的教师理解和支持儿童发展指引方向,可以给我们的教师实践“课程游戏化”提供操作的支点。
三、得出三个认识
·每一个力量都重要。“课程游戏化”绝不仅仅是幼儿园的事情。在对儿童的教育中,家庭和社区都需要肩负起自己该有的使命。幼儿园作为“课程游戏化”推进的主体,有责任向家长和社会去宣扬游戏化的理念,去推广游戏精神。只有家长、社会都认同了这一理念,我们才能有更多的信心,获得更多支持的力量,形成“课程游戏化”建设的更强合力。
·每一个环节都重要。“课程游戏化”要尊重幼儿园的课程传统,珍视课程建设的已有经验,形成渗透游戏精神、关注整体的课程文化。所以,我们要研究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关注游戏精神在课程所有方面的渗透和融合。
·每一个成员都重要。“课程游戏化”是一个系统的质量工程,其中涉及的每一个成员都很重要。首先,每一个儿童都重要。我们认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质量不是一部分孩子的质量而是每一个孩子的质量,所有的不同个性、不同特征,来源于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孩子的发展,都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所以我们研究任何问题,不仅要有更多的研究形式和视角,更要根据儿童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反应,随时做出符合儿童发展需要的诸多调整。其次,每一个教工都重要。这里不仅仅指园长教研员及教师,还包括保育员、医生、厨师、门卫等成员,影响我们幼儿园教育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了解和支持这个项目的推进。
四、找准四个切入点
我们认为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找到最佳突破口,才能实现“以点带面”的发展效应。在“课程游戏化”的推进中,我们全区有四个项目幼儿园和多个区级项目。我们采用了如下的“点面策略”:以四个项目园和多个区级项目做“点”,带动全区44所幼儿园“面”的整体推进;以每个幼儿园的项目研究做“点”带动整个园所“面”的多元发展;以参与项目的每一位教师做“点”,带动全区2000多名教师“面”的逐步共识。本阶段的研究有如下四个切入点:
·区角游戏研究。响应《指南》真正遵循每个孩子不同的学习特质的倡导,采用小组化、个别化的教育方式来支持每一位儿童的发展,以“材料如何支持学习”“如何提供材料”为研究重点。
·自由游戏活动。创造更多让孩子自主选择、自由游戏的环境和机会。我们不再有预设好的角色游戏区,而是留白游戏空间,提供游戏材料。让幼儿自己确定计划、布置游戏场景、回顾分享游戏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儿童都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机会。
·集体教学活动。集体教学活动是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为幼儿提供有别于小组和个别学习的必要经验。“课程游戏化”不是要取消集体教学,而是呼吁集体教学活动中游戏精神的渗透。我们认为,集体教学活动的游戏化推进有两个要求,一是精选话题,二是精心设计活动。对于必要进行集体教学的,比如说指向于生活、游戏、以及其他活动功能,需要帮助孩子相对快速完整建构经验的活动,就由我们教师发起,但组织过程要富有游戏性,注重有效性。
·生活环节。幼儿的一日生活皆课程,生活环节中的教育更加多元和复杂,所以“班级生活研究”也成为有些幼儿园的重要课题。“课程游戏化”的推进要以生活性论专业,要真正关怀幼儿生活所需,要让教师发现生活教育的多元价值,进而让生活环节富有教育意义的同时,也让幼儿一日生活回归本源。
五、梳理五个关系
在“课程游戏化”推进过程中,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只有理清关系,才能更加清晰地继续前行。在不断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尝试理清以下五个关系。
·游戏理论与实践。理论和实践存在辩证关系,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课程游戏化”的建设是一种实践行动,没有好的理念支撑,行动就会受阻甚至产生一定的偏差。所以我们不断学习《零到八岁学习评价》、《发现儿童的力量》、《游戏与早期儿童发展》等书中涉及的理念,借由这些丰富多元的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让我们更深入多方面的思考游戏化进程中的一些难题。
·资源开发与利用。许多幼儿园在研究前期都忙于进行环境的创设、资料的搜集,也为此花费了很多的力气。资源的开发意义在何,值得我们思考。资源的开发只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资源的高效利用才是研究的重点。
·儿童观察与记录。不观察儿童就不能发现儿童。观察儿童,记录儿童的生活,是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但是记录不是观察的目的,教师不能为了写教育笔记、完成任务等工作要求而去观察儿童。要明确观察和记录都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儿童、接纳儿童、尊重儿童、支持儿童。要通过对教师宣扬观察和记录儿童活动的教育价值以及二者的关系,更新教师的观念,推动游戏化发展,助力儿童的成长。
·生活自由与规则。无条件的自由是一种放纵。我们的“课程游戏化”强调自由自主,但并非鼓励杂乱无章。自由自主与规则永远是相对的,没有规则就没有真正的自由。所以,一日活动的秩序也是必要的、各项制度的建设更是必需的。也就是说,“课程游戏化”在强调自由自在的同时,必然会带来大量制度的改革,这些好的制度变革才能让儿童拥有真正的自由。
·研究形式与意义。“课程游戏化”的实践探究中,我们鼓励研究形式的多样化,但是强调形式的目的更在于获得多元化的意义。对于儿童的发展,我们要提供给他们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但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形式的表象上,更要追逐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真正建立和终身行为习惯的良好发展。
今后,如何进一步落实“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不断转变教师的儿童观、游戏观、价值观,我们还需要继续实践与思考。“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还面临很多的发展与挑战,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学习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