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园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2016-04-29夏薇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16年8期

新版《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第十章,幼儿园管理部分,新增了第五十九条:“幼儿园应当建立教研制度,研究解决保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国际经验表明,政策往往是理论研究、思想运动的结果,又是专业化进程的最有力保障。作为幼儿园管理的重要文件,新增教研制度建设并单列,体现出其刚性要求,更突出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作用。

“高级保姆”曾是幼儿教师的代名词,而今天,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已经逐渐获得鲜明的专业标准和相应的专业地位。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终身进行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履行专业道德,不断提高从教素养,成为一个良好的幼教专业工作者。这便是幼儿教师从一个“普通人”变成“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园本教研的作用至关重要。新《规程》第五十九条提出了两个关键词:教研制度和实际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教研必能受到欢迎,有制度保障的教研必能持久有效。因此,加强园本教研的制度建设和针对性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园本教研,是一种幼儿园自主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培训活动,以教师个人能力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的培训模式。这一模式能充分利用幼儿园的一切有用资源,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技能,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从教研活动的现状看,依然存在目的不明确、没有针对性、缺少专业引领、不能持续开展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何破解?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人手:

第一,要结合对新《规程》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学习,来对园本教研的目的和作用进行再理解,再领会,再定位。园本教研的目的是解决教师在贯彻落实《指南》和课程游戏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各种困惑,是为了改善教育实践,提高保教质量,促进教师和幼儿共同发展。因此,凡是不能促进师幼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改进教育实践的园本教研,无论其花样多么翻新,都不能称其为“好的”教研,我们必须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认识园本教研。

第二,园本教研要注重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园本教研中,幼儿园是园本教研的基地,教师是园本教研的主体,同伴互助是园本教研的重要形式。因此,要改变过去单一枯燥、自说白话的“听课一评课一听课”教研活动方式,让教师发现真问题,研究真问题,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不断反观自己的教育实践,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还要引导教师学会透过现象看到问题本质,将普通案例上升为研究课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园本教研正可以发挥这种作用。

第三,要建立专家引领机制。在园本教研中,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园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教育专家具有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他们是园本教研深入开展的助推器。在贯彻落实新《规程》和《指南》的过程中,各种理论层出不穷,各种模式不断翻新,让教师眼花缭乱,困惑无穷,不知所措。这就需要专家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为教师答疑解惑,点拨迷津,让教师在无助时得到支持,在困惑时得到指点,增强教师的研究信心。建立专家引领机制,有针对性的、专题化的专家组定期指导,十分重要。有效的专业引领不仅可以促进问题的高效解决,而且可以实现引领者和被引领者的共同发展。

第四,教研制度建设,是园本教研持续开展的必要保障。要使园本教研成为教师的自觉自愿行为,并且能持续有序地开展,必须有一定的制度进行规范。在实践中建立起学习制度、反思制度、交流制度、研究制度,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幼儿园还应做好经费保障,为教师的教研工作提供必需的支持,购置必要的设备,为教师自觉参与园本教研提供物质保障。

当然,园本教研的根本所在,不仅仅是使教师得到专业发展,而且更应是帮助教师通过有效的学习,寻求完满而充盈的人生,这是幼儿园教师管理的理想境界和更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