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自由的阅读者
2016-04-29杨赢
图书简介
书名:《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
作者:[美国]艾伦·雅各布斯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大众传媒的时代,伴随着电子出版物的兴起,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越来越热衷于快餐式阅读,这种以追求快速、简单甚至愉悦为目的的阅读方式所带来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长此以往,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必将退化,乃至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变成没有思想的“空心人”。
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并保持深度注意力,在这吵闹的环境中安心读书呢?
这本书就是为那些体验过阅读乐趣——愉悦、智慧、欢乐——的人而写的。作者还在书中对不同类书籍进行了评价,并推荐了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应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既涵盖阅读的方方面面,又与时代同行的书。
推荐人语
近年来,有关“读书”的呼声越来越高,各种劝人读书的书籍也大行其道,但我总觉得其中有些用力过猛的感觉,本来源自天性的阅读被戴上了诸多外在的枷锁。但是,阅读这本书则不然,作者雅各布斯说,“做一个自由的阅读者”,他把读书还原到了本真的状态。
雅各布斯強调了读书最重要的是趣味,他反对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去读书。他着重批评了那本在美国非常流行的指导阅读的书籍,艾德勒和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其中有一个故事值得我们警醒:“有一次,当我正在书房看书时,我十几岁的儿子走进来,探头看了看我手里的书。那是莫提默·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的经典之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噢,我的老天!’他说,‘这是去年老师要求我们读的一本书。也许从中我学到了一些阅读的技巧,不过在那之后我就再也不想看什么书了。’”作者以自己孩子的故事为例告诉读者,艾德勒和范多伦的“读者责任”把阅读的重要性强调得有点过分,却造成了适得其反的效果。这样劝人读书和教人读书的作品只会让人觉得阅读是一种苦役。
这,正是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作者强调阅读的“趣味性”,他说:“暂时忘记应该如何阅读。为什么要阅读?第一个原因——在顺序上是第一个,就重要性也是第一个——就是阅读书籍能够带来极大的乐趣。” 作者把读书还原为其本真面目——非功利、无目的性的一种活动。这正是当下国内铺天盖地劝人读书的文章和书籍所缺少的。
由此出发,作者也极不赞同给别人开列书单。“我极为讨厌人们索要那种笼统的、抽象的、脱离语境的书单。”他并不是反对向人们推荐书籍,而是因为索要书单的人和开列书单的人经常站在功利主义的立场。看看市面上流行的所谓“人生必读的XX本书”之类,你就可以想见,开列这种书单和索要这种书单的人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去读书。作者喜欢“随性而读”,反对为了某种目的索要和开列书单,除非真的出于喜爱。
但是你如果认为作者是在鼓励无计划、漫无目的的随意读书,那就大错特错了。“随性”不等于“随意”。就像作者在书中区分的两种情况:“一时兴起”和“兴致”。“一时兴起是轻率的、漫无目的的偏好,最终几乎都会带来厌倦或沮丧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但是兴致是完全不同的:它可以引导我们,因为它是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的。”作者固然不认同范多伦式的带着功利目的和责任感的读书方式,却也提醒我们若是读书只是出于“轻率的、漫无目的的偏好”,而没有自我认知的引导的话,恐怕也是不妥当的。作者并没有完全放弃责任,只是告诉我们,在读书这件事情上,责任不是从外部强加的,没有人能替我们准备这些。而这,正是本书作者想要和读者分享的,即如何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带着“兴致”,以自我引导的方式享受读书的乐趣。作者也没有完全否认艾德勒和范多伦的意义。书中有一个章节的名字就是“艾德勒和范多伦的胜利回归”。
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和我们分享了读书之趣,而且分享了读书之法。由于写作年代较近,作者还分析了网络时代电子阅读的优劣,以及在这样的网络时代如何保持阅读的专注度,体验真正的阅读乐趣,回到读书的本真状态。
读完全书,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在整本书中只看到一个对书怀有满腔热爱的人在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读书之趣、读书之得,而没有板起脸来教训人。在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这样不带功利的纯粹热爱和倡导,正是浮躁社会的一剂不可多得的解毒剂。
(作者为江苏省南京市燕子矶中学教师)
在线试读
正因为如此,19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鲁德亚德·吉卜林曾说过:“除非一个人非常了解另外一个人,否则他不能向这个人推荐书,即使是推荐最好的书。如果一个人很想看书的话,他应该虚心求教于那些了解他的人生经历的年长者,并且听取他的建议,尤其重要的是,跟他多聊聊当初最吸引他的那些书。”
在这样的友情和共同爱好的前提下,推荐书是一件乐事。除了这种情况之外,推荐书立刻就成了一项沉重的(而且很有可能是毫无意义的)责任,而我并不喜欢把阅读跟沉重的责任搅和到一起。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这些请求与实际阅读的内容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他们要的只是曾经读过这个结果——他们渴望能够说这句话:好了,现在我可以把这本书从清单上划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