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古典诗词中寻找“梨花情”

2016-04-29袁月华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摘 要 古典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巧用古诗词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首先,可带领学生研读诗词,探寻意境,品学语言。接着,结合学生习作,展示对比,带领学生体会诗词入文的魅力。再次,结合学生修改后的习作,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诗词的意蕴,准确运用,真正为写作锦上添花。

关键词 古典诗词 写景作文 习作比对 巧妙化用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资源,巧用古诗词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那么,怎样借用古诗词为学生的作文增辉添色?可以让学生先“看山看水”,再“画山画水”。

一、举得一隅,探寻意境

王维的诗如画似景,有着“性本自然”的特点,却又似每字每句都精心推敲打磨过,带给我们很多审美愉悦,读之如饮醇酒,观之如一幅水墨山水。多读多学多赏好诗歌,无疑可以作为学生写景的一个好源泉、好标杆。

梨花是家乡的一道亮丽风景,笔者充分利用这一实践性教学资源,在化诗入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写一篇描写家乡梨花的作文,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查找适合的诗词。

二、参照对比,品出诗味

一稿创作时,学生化用诗词、提炼语言的意识不够强,笔者先选择个别语段,单独指导,让学生在语言用词上下功夫。课堂上展示比对,师生一同品味分析。

1.展示学生原作品语段。

①:梨花白白的,如天上的白云一般,甚至比云朵还要白。没有桃花的娇艳,也没有柳絮的俗气,它们一直保持着洁身自好的高贵品格。

②:绿叶间闪着一朵朵梨花。梨花朵朵开放,看到那么多人来欣赏,还在和我们打招呼呢!

笔者首先对两个片段加以肯定。语段①,将梨花与“白云”对比,突出梨花的白,再与“桃花”“柳絮”对比,还运用拟人手法,由表及里地突出梨花高贵的品格。语段②也运用拟人手法,把梨花写得生动可爱。

2.出示加入诗句并修改后的语段。

①:天下的花中,要说白,当数梨花。春风荡漾梨花开,千朵万朵,压枝欲低,白清如雪,玉骨冰肌,素洁淡雅,风姿绰约,真有“占断天下白,压尽人间花”的气势。

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每逢梨花盛开时节,来自各地的人们最爱在这满树梨花雪压枝的花阴下欢聚,“共饮梨树下,梨花插满头”,赏梨花欢颜,看春光流转。

学生读后细细品味,修改之后,语段①用形象、富有诗韵的语言描写梨花,细腻华丽,最后又巧用诗句概括,令美感回荡。语段②用诗句引起,展现梨花开放,春光明媚,春风摇曳梨花,游人游走,花落肩头的场景,读来极具美感,花情融融,让人遐想。巧借诗词写景,文字的境界得到了提升。

课后,笔者让学生查找有关梨花的诗句,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诗句入文,修改已有的作文。

三、拒绝堆砌,只求精当

二稿继作,大多数学生仿照上面的片段,照搬误填诗词,诗歌并没有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甚而走上了“歪路”。笔者在课堂上展示了问题创作,师生共同探讨并改进。

1.展示学生误用诗词的文段。

一夜春雨。第二天正值周末,我漫步于梨园,“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人们都来树山观赏梨花了。“道是桃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 别是春(东)风情味。”走进梨花丛中,“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向山上走,爬到半山腰,低头向下看,真是一片“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风景啊!到了傍晚,下山再次穿行于梨园中,又是另一幅“日斜深巷无人迹,时见梨花片片飞”的画面,我便带着这样美好的画面,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树山。

这两个文段“满眼”都是诗,但过而不及,水满而溢,多则为滥。让别人的情感替代自己的情思,没有自己思想灵魂的文章,只是毫无意义的文字堆砌。在堆砌中,随意的直接引用又易造成错意,张冠李戴。

2.展示学生巧用诗词的语段。

笔者从学生写作时引用的一些诗词中选出几句,要求学生认真理解它们的意思,再次修改习作时以修改语段、片段为主,并批注好自己修改的思路。

①:今年苏城的雨,下了一场又一场,人们期盼的阳春三月,竟在雨雾中度过。那探出头的梨花只能继续隐没在雨润的绿叶里。真是梨花欲放,春光不绽。但风雨遮不住阳光,春光破雾花自放,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若此时“三月雪连夜”,我想雪也会收起那寒意,只因不忍伤这“物华”,短暂“留着”后,定会又悄悄地消失,融进梨花的心怀。

③:“道是桃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浅浅灿灿,谁敌这梨花白雪香。

学生完成修改后,笔者请以上三个语段的作者分别展示了自己修改创作的过程。

李重元的《憶王孙》里有“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的诗句,语段①便受这一句诗的启发,借“雨打梨花”把痛苦的心绪表现出来。正应这年梨花初绽时节,却偏遇上连绵不断的雨,雨让梨花不能露头,枝叶却是长得肥硕之景。不一样的景和情,但也可借用这雨“打”梨花。

语段②,学生化用温庭筠的《三月雪连夜》中的诗句,假设情境,借雪不伤“物华”,留护美景的情意,衬托梨花之美,表现对梨花的喜爱。

语段③,学生化用严蕊的《如梦令》中的词句,将梨花和桃花、杏花作比,加上色彩叠词,在“误认”的基础上突出梨花的情味高洁。修改过后的文段,梨花别具美象,风姿高标,让人仿佛看到满眼花海,千树梨花绽放的美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注(2011年版)》指出:“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笔者根据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步步提出要求,铺陈方法,不让他们感到难度过大,引导他们自省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次写作,以咏赞梨花的创作为契机,让学生感受到,经典古诗词,如串串珍珠,似源头活水,若能理解掌握,精当撷取,巧妙入文,一定会有事半“文”倍的功效。

(作者为苏州高新区通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