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有温度的教育路上前行

2016-04-29潘卫卫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还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进课堂,一转眼,在属于我的“三尺讲台”上已走过了18个年头。我出生在江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兄弟姐妹多,这赋予了我更大的“自由生活空间”,使我有比现在的小孩更多动手和实践的机会,这为我高考的时候选择与物理相关的专业埋下了种子。中学时,我的物理启蒙教师幽默的语言、简洁的设计、严密的思路和物理学科本身的魅力让这颗早已种下的种子生根发芽,迅速成长。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毅然报考了镇江师专物理系,从此,物理成了我形影不离的符号,我成为了一名物理人。

1998年大学毕业后,我正式成为一名物理教师,从此就和瓶瓶罐罐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立志,要用自己的努力、坚守对教育的爱,写好 “有温度的物理”这篇文章。

毕业后,我手里攥着教育局的新教师分配介绍信,来到了丹阳市最北边的一个乡镇中学——丹阳市埤城初级中学。早晨乘车去单位报到,一路颠簸了近半天时间,可以想像家离单位有多远。后来我经常和同事开玩笑说自己是在“南征北战”。虽然地处江南水乡,但90年代农村学校条件普遍还是很简陋的,坑坑洼洼的操场、四处漏风的宿舍、昏暗的教室、简单的饭菜,让我这个在城市呆了三年的大学生着实吃了一惊。现实和理想巨大的反差让我一下冷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我接下去要工作的地方,我该怎么办?还好,校长的热情、同事的帮助、学生的笑脸慢慢温暖着我那颗冰凉的心,心想,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快乐充实起来。

丹阳地理位置特殊,使得丹阳方言很难懂,同是丹阳人,也未必能懂得丹阳全部的方言。记得第一次走上讲台,学生们的回答一下子就让我懵了:他们上课回答问题时,习惯用当地的方言,出生在丹阳南片的我基本听不懂学生的回答。师生交流出现问题可是大问题,课后我作了了解,原来和我搭班的其他老师都是本地人,平时同学们上课用方言回答,老师也没有在意,习惯成自然了。找到了原因后,我来到班上,跟学生们说:“你们的地方话真好听,可惜老师不会说,同学们,你们愿意收下我这个学生吗?可在老师没有学会之前,为了方便上课交流,大家能否使用普通话?”后来想起来,我真庆幸自己当时的处理方式,教育过程中,你只有愉快地接受你的学生,学生才会接受你,师生之间只有尊重和平等,才能架起教育的桥梁。

作为新教师,上课快是普遍现象。刚大学毕业看什么都简单,准备了半天的内容,站在讲台上半节课就讲完了。学生迷茫的眼神和课后糟糕的作业情况让我一下子迷茫了。年轻人好面子,这让我偷偷地把作业本压在了备课本的下面,不想让其他老师发现。晚上,我一个人偷偷回到办公室,悄悄翻看着同组其他老教师的作业本和备课本,才知道了课原来应该这么备。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学生的原认知,才有可能呈现给学生“接地气”的教学,才能让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无缝对接。从此以后,我的备课本上多了“学情分析”一栏,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又进了一步。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材仅仅是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内容的载体,如何解读,怎么使用,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学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重组与再塑”。初为人师的我,被学生深深地上了一课,他们是我教学生涯的第一任教师,他们让我明白要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眼中要有人,心中要有情,手中要有法,口中要有度。

张明顺师傅的一节公开课让我大开眼界。生活中的瓶瓶罐罐放了一桌子,很简单的一个体验大气压强的活动,却在他的课堂中演绎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切实体验到大气压就在身边,物理无处不在。看着身边寻常的瓶瓶罐罐变成了课堂中的实验器材,我总算明白了他为什么那么喜欢“捡垃圾”了。他已经把工作渗透到他的生活中,他让我明白生活和工作的关系:享受工作才能快乐生活,只有把教学的根深扎于生活,才能结出丰硕的教育果实。

三年的教学实践与积累让我对自己的物理教学工作信心满满,与此同时,我也得到了丹阳市教研室薛夏炎老师的关注。一次偶然的机会,薛老师来到埤城初级中学听课指导,虽然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校级公开课也开设了多次,但市级教研员来听课也着实让我十分紧张。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对教学流程修改了多次,并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精心设计了教学策略,以便更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汇报课在忐忑中总算结束了,虽自我感觉不是很好,但薛老师亲切的笑容、平易近人的态度,还是让我鼓足勇气走向了她。我清晰地记得她把我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用满满的期待和暖暖的鼓励包裹着,送给了我这个农村青年教师,给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点燃了我追求教育理想的信心和勇气。她的言行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使我以后在培养青年教师时,也能注意自己的言行和表达,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青年教师。

随着城镇化进展,丹阳市按照城市发展的需要,高标准新办了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新办学校急需招聘一些骨干教师,趁这个机会,我于2005年进入了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学校的高要求,使我经历了蜕变的阵痛,也让我迎来了教学能力和教学思想的一个跨越式提升。初来学校,备课组长许国良老师便安排了备课任务。作为一名工作了7年的老师,备一节课应该是很简单的事情,我信心满满地把“精心”备好的课交给许国良老师审核。他耐心地给我解读着每一个教学环节,既讲怎么做,更把这么做的道理讲给我听。几个小时下来,我发现原本的备课内容所剩无几,虽然内心很受打击,但心服口服。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什么叫真备课,备真课,也让我顿悟到,理念决定着高度,高度决定着角度,角度影响着深度,只有把备课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备课是如此,习题研究也是如此。学校创办初期,教学资源库可谓“一穷二白”,为了能编制内容科学、题量合适的作业,我和同事们合作进行了原始习题资源的电子化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们完成了近300万字的文字和近千张的图片的“入库”工作,编制了“课堂自主训练卷”和课后“学习情况自评卷”。后来由于整套习题集编制科学,安排合理, 2008年1月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为《学案 测评 拓展》,接着2009年7月东南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了《初中必学教程》,该书入选了初中物理教辅资料目录,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这项工作虽然辛苦,但通过建库工作,使我对整个初中阶段的习题有了全新的认识,摸清了习题编制的脉络,理清了习题编制的规律,为实现学校“轻负担高质量”的绿色质量要求提供了保证,奠定了基础。近3年的“修行”,让我切身体会到教学工作是没有捷径,实践是理念的肉体,理念是實践的灵魂。只有有了实践,理念才能鲜活;只有有了理念,实践才有方向。

2008年我接手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物理组,成为学校物理组的掌舵人。作为一所新办学校,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而教师的成长的关键是平台建设。我清晰地认识到显性的学科平台建设虽已初步建成,但还很不成熟。如何搭建合适的教师交流平台,成为优化前期学科平台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经过比较和筛选,结合学校同组教师多,办公室分散的实际,我为教师搭建了基于51博客的“网络共享交流平台”。从此,华南实验学校物理组的教师在网上就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和教学想法,课堂中学生呈现的学习状态,甚至教师对教学设计的修改建议等都能在平台上及时进行交流,教师相互探讨学习,共同进步,营造了良好的教研氛围。通过这种形式,改变了原有的备课模式,变“周备课”为“日备课”。与此同时,平台研讨所带来的“隐形成效”也渐渐凸显:《一块橡皮及通电螺线管磁极的判断》《初中物理中的几个低成本实验》等近30篇文章,就是教师们结合“网络共享交流平台”的教学反思,写成并发表在省级刊物上的。截至2013年底,全体教师总共发表的教学反思近15000篇约69万字。为更好地总结和推广“网络共享交流平台”这种教研模式,我主持了镇江市教育科学“十二五”立项课题《依托网络平台,整合物理教研资源的研究》的研究并顺利结题。成绩的取得,更坚定了我带领整个物理组向着更高更强的目标努力。前进途中,或许会碰到很多困难,但华南实验学校王旭平校长的话“方法总比困难多”,让我信心倍增。行动是船,理想是帆,狂風暴雨是我们前进路上的冲锋号。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能带领整个物理组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自己首先得走得更高。近5年,我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得了第三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名师赛初中组一等奖;在教育部 2014 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我执教的《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被评为部级优课;在第八届江苏省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获初中组一等奖;在2011年江苏省教师网络团队教研比赛中获初中物理组一等奖。分享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近5年我在丹阳市及以上讲座16次,发表论文近20篇。

记得伟大诗人泰戈尔曾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潜行在教育的道路上,或许不能一帆风顺,或许只能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但我无悔于当初的选择,我期待我的青春在爱的事业中闪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