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初中物理“慢课堂”

2016-04-29李勇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摘 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日常教学应该讲究高效,但是高效并不一定意味着“快”,有不少时候,我们的教学也需要“慢”。由于物理学科的特点,每当遇到抽象的概念、难懂的实验、难解的试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慢下来,多点讲解、多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

关键词 物理 慢课堂

当下是一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教育也要追求效率。放眼如今的课堂,这里有着太多的“急”!而在这“急”的背后却是为了追来所谓的 “高效”。 我们不应否定“高效课堂”的重要,但在追求“高效”课堂的同时更要延续“高效”的长久性,有不少时候,我们也需要“慢课堂”,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慢课堂”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初中物理概念教学需要“慢镜头”

初中物理概念以感知为基础,需要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过程。教师应根据认知论的规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认识,然后在诸多表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经过抽象、概括、分析和总结,通过类比建立物理概念。教师如果在引入概念前设置一些适当的物理情景,结合实例,让学生主动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构建科学的物理概念,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直接感知。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为物理概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苏科版九年级上册教材中对于杠杆的概念是这样描述的——“将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为杠杆”。教学中多数教师对杠杆的概念一带而过,并没有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杠杆概念中所隐藏的重要信息。学生如果没有从根本上了解、认清并理解杠杆的概念,将来遇到有关杠杆的具体问题时将会一知半解,无法抓住问题的核心内容。此时教师应“放慢”节奏,可先从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入手,让学生回忆或当场体验撬图钉、用扳手开酒瓶等活动过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活动过程中的共同特点,如下:第一,学生所借助的工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硬度较高的工具,不容易发生形变;第二,必须有力作用在这些工具上,不然完成不了任务;第三,使用这些工具时,都可以在工具上找到一个不会运动的固定点,除了这个固定点,工具上的其他点都在运动;第四,这些工具都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有一定长度的棒。在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共同点的基础上,杠杆概念的引出就水到渠成了。说到底,杠杆就是一个可以围绕一个固定点转动的硬棒,而且必须是在力的作用下围绕一个固定点转动的硬棒。这样,学生就会有层次地了解杠杆的概念,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对照杠杆的概念去找杠杆围绕着转动的固定点、作用在杠杆上的力这些要素。

二、重视学生观察物理变化的过程,让物理变化过程“慢”下来

物理学是研究物理变化的一门学科,在这些物理变化中,有的物理变化历程较短,有的物理变化历程较长。学生通常对于历程较长的物理变化的观察较为认真、仔细,能够明晰其中的因果关系,而恰恰对稍纵即逝的物理变化却难以仔细观察,经常会忽略一些重要的细节,导致对物理变化现象的认识产生偏差。教师这时应该有意识地放慢课堂节奏,采用“镜头慢放”的方式逐一展现物理变化的每一步骤,等待学生思维的步伐,让学生理解物理变化中抽象、隐形的物理影响因素。

例如,苏科版八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学生活动,教材没有让学生直接观察物理变化,而是事先就已经有意识地“放慢”这个物理变化,为学生的思维作了层层铺垫,借此对学生进行思维暗示。据以往教学经验,学生能够直接观察到易拉罐所发生的变化,即“易拉罐发生了形变,易拉罐变扁了”,但要让学生彻底地运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去解释易拉罐变扁的全过程,这个要求的难度就很大。为了让学生能够边观察、边思考,教师事先应逐一强调教材铺垫中的“关键词”:第一步,在易拉罐中注入“少量”的水;第二步,点燃酒精灯对易拉罐加热,待罐口出现“白雾”时,将罐口“堵塞”;第三步,撤去酒精灯,让易拉罐“冷却”。但如果教师事先有意地“放慢”节奏,强调了上述的几个“关键词”,学生就能由这几个“关键词”联想到一些隐藏的物理条件:“少量”的水暗示了罐内除了水这种物质外,罐内的水面上方还有一些气体;出现“白雾”时则暗示了罐内水面上方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将罐口“堵塞”则暗示了罐内已经与大气隔绝,里面的气体不会出来,外面的空气也不会进去;让易拉罐“冷却”则暗示了罐内温度降低,为罐内水蒸气的液化创造了条件。将以上的物理条件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易拉罐变扁的原因,对作用在易拉罐外表面的大气压就有了更形象、更深刻的认识。

三、物理模型的建立是一个“慢”过程

在物理研究方法中,建模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它贯穿于整个物理学发展的过程。物理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伴随着建立物理模型和用新的物理模型来代替旧的或不完善的物理模型的过程。建立物理模型是指在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忽略次要和非本质的因素,抓住主要和本质的因素,对某一系统或物理过程做一种简化的描述和模拟。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建模有助于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简化物理问题。

对于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的初中学生而言,他们普遍缺乏模型意识。在实际问题的众多对象中,学生容易受到问题表象的干扰,很难抓住对象本质特征,因而难以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情境中的理想化模型,这容易导致学生形成认识上的思维障碍。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众多研究对象中“慢慢”建立物理模型,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加深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总之,在社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的背景下,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物理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放慢”课堂教学的步伐,因为我们深知“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只有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让物理课堂“慢”下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完成物理知识和物理思维的完整构建,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和享受到物理课堂的快樂与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智堡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