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中访友》仅是表达“热爱自然”之情吗?

2016-04-29陆丽萍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摘 要 《山中访友》这篇美文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学习写景之法,而且可以让学生得到美的教育,让学生从山中之“友”身上,获取做人的真谛。

关键词 大自然 主旨 借景抒情

《山中访友》是著名散文家李汉荣先生发表于1995年第6期《散文》上的一篇佳作。该文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定通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课本,2007年又被编入全国通用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本,也被上海教育出版社编入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由此足见《山中访友》一文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故对此文主旨的正确解读很重要。

对于《山中访友》一文的主旨,一般都解读为:它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正是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显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主旨的关键,但此文的主旨仅仅如此吗?我不以为然。

从文中可见,作者视“山”为另一个“社会”,视“山”中之物为“友”,另一个“社会”里的一切事物都是“友”。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存在这样的社会吗?如果存在,在哪儿?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样的社会?这些问题是读者需要思考的。

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这是一个和谐、温馨的社会,这是一个自由、舒适的社会,这是一个清纯、敞亮的社会,这是一个让人留念、令人回味的社会,这是一个传承着优秀的文化、具有古老精神的社会,这是一个让人遐想的社会,这是一个洗涤心灵、没有受到一点污染的社会,这是一个清净、毫无杂念的社会,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社会,这是一个随性率真纯粹的社会,这是一个充满爱意、共患难的社会,这是一个令人神往、发人深思的社会。

……

这样的社会存在吗?

应该说,存在。只是在景中,在作者的意念中,在作者自己所描绘的山景中。换言之,不在现实中,至少说不在作者生活的现实中。

为什么这么说呢?

——“也不带什么礼物。”访友岂能不带礼物而空手前往?这也算是访友?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除非……可“我”就是不带了。结果,不带礼物,不仅没有破坏心情,相反,是“满怀的好心情”。这一句话背后似有意思?对,现实生活中有这么纯洁的“访友”吗?人与人之间相联系,维系“友”的纽带也必须有物质。这是在说明什么呢?

——“要照出我的浑浊来。”“我”“浑浊”吗?为什么作者要写自己“浑浊”?写“浑浊”有什么意图?“我”如此毫不避讳地将“我”的“浑浊”表达出来,意图是什么?“我”尚有如此的“浑浊”,他人呢?社会呢?从中,你想到什么呢?在文中,作者又写到了山泉的“明”,于是,将山泉姐姐的 “明”与“我”的“浑浊”对照着写,这是不是有什么目的呢?

——“瀑布大哥!……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作者竟然用“不拉赞助,不收门票”来形容一个大自然之物、之音,实在是不应该。但事實上,作者这样写了,是什么用意?是不是在暗含着什么意思?是借此说彼,讽刺现实社会某种现象吗?

——“悬崖爷爷,……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禅心”,佛教指“清净、无杂念的心境”。“悬崖爷爷”竟然成了“无言的禅者”,竟然有着“清澈的禅心”,而且还“携来一卷卷天书”。“悬崖爷爷”携天书来干什么?给谁看?看后想达到什么目的?作者可是着力写悬崖爷爷的禅心的,这禅心与现实社会又有怎样的关联呢?

——“云雀弟弟,……我知道你们是些纯洁少年,从来不说是非。”鸟儿会唱歌,可岂能说话?就是能说话了,岂能“说是非”?但文中的“云雀”确实做到了。她们不说“是非”,说什么?“鸟有鸟言,兽有兽语”,“是非”是社会性质的,难道鸟类也有“是非”?这是不是暗指社会中有很多的“是非”呢?

——“你们所津津乐道的,都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说归说,只说“好”风景。难道飞行途中就没有“坏”风景?有,肯定有,没有“坏”,哪有“好”?但她们说的“都是”好风景啊!这是不是又有什么内涵暗寓其中呢?如果有,那又是什么?这是不是隐含着作者的某种期盼,某种希望呢?

……

文中有太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了,让我们不得不怀疑作者写作《山中访友》的真实意图。这么有人情味的地方,这么有内涵的地方,这么有思想的地方,难道仅仅说明大自然很美、很好?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惬意之情?热爱之意?留恋之感?

我想到了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其文写尽了、写绝了富春江之“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多么美丽的富春江奇异之景。其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表达作者的热爱之情?显然不是。作者是借美景表达自己对仕宦的见解:大自然多么美好啊!仕宦之人何时才能欣赏到这么美丽的景致呢?远离尘俗吧,走到大自然中去吧,享受大自然带来的快乐吧!但这还不是本意,并不是真的讲都不要出仕,而是要像大自然一样纯洁一点、美丽一点、高雅一点。

原来,写景之美是因为社会之不美、心情之不美,故以景来反衬社会,来表达对社会的看法。既然无法改变社会,那就以景来表达自己的情思吧!

又想到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那是怎样的街市啊——富庶、自由、美好、温馨、充满情爱、富于浪漫、无忧无虑。一个本不美丽,充满着“悲剧”色彩的“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在作者眼里却是那么美,那么令人神往,那么令人难忘。那么,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有这么美好的“街市”吗?这样的“街市”在哪里呢?这样的“街市”在“天上”——可是,“天上”哪有什么街市,这只不过是作者自己的想象而已。作者又为什么要描绘这样“美丽”的“街市”?因为作者追求着美好的生活,而这在现实无法实现,就只能借“想象”来实现他的“理想”了。这同样是以想象来对照现实,表达对现实的一种思考。

我还想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人们无不对其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充满向往。作者所处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世外桃源”吗?自然是没有,当时作者正处于兵连祸结之中。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世外桃源”,通过对桃花源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自己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古人讲,“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景语是多么的重要,景语只是寄托,情语才是根本。此情自然是个人之情、主观之情,但“人是社会的人”,自然,情也是社会的情,特别是有责任心的作家们,他们难道只是借助景语来表达个人之情?否。真正的富有意义的、经典的文章无不是包含着对社会、对历史、对现实的一种思考、一种希望、一种憧憬、一种理想、一种胸怀,包含着对社会、历史、现实中的人民、国家的一种关怀、关注,表达着某种关切。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此语可谓一语中的。纯粹的写景文是不存在的,纯粹的抒发个人之情也是不存在的,这种景和情总是社会的景和情、现实的景和情,这样才能体现文章的深度、作品的价值,景和情的意义才能更突出。

由此可见,《山中访友》的主旨不仅是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还蕴含着深意。

“德高望重”的老桥,即使岁月“一去不返”,却仍然“坚持着”,“ 从不改变”,真是“古老而坚韧”啊!山泉姐姐,似乎是“一面明镜”,照出“我”内心沾染的“浑浊”; 白云大嫂,“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天生的金嗓子”的瀑布大哥,“不拉赞助,不收门票”,“ 从古唱到今”,是“纯粹的歌唱家”; “智慧”的懸崖爷爷,是“无言的禅者”;“从来不说是非”的云雀弟弟,是“纯洁少年”;还有慈祥的老柏树、蚂蚁弟弟……

他们不仅美丽、富有生机,身上还有我们所熟悉的,在生活中也存在着的可贵品质: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共同去建设一个求真、求善、求美的理想社会……

他们都是作者心中的“友”,志同道合才为友,作者内心是向往这样人人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平和的社会的,所以他能从这些“友”身上有所感,与山中“友”融为一体,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故,《山中访友》这篇美文除了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还寄寓着作者的理想、作者的期待、作者的憧憬。教材编者将此文编入教材,恐怕也不仅是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学习写景之法,而是有更高的期待,期望学生能得到美的教育,让学生从山中之“友”身上,获取做人的准则,甚至是引导学生观察、感悟自然万物,从中寻求朋友,寻求做人的真谛,为建设一个“真善美”的社会奠基吧。

如此理解,才能真正地透过文本之现象透视文本之内涵,也才能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文章思想的深度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作者为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