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设计教小说

2016-04-29姜洪根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鲁迅小说语言精练,情节简洁,思想深刻,本应成为中学生深层次理解学习经典的好课文,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受政治思想、意识形态、主题先行等方面的影响,阅读教学往往流于枯燥平庸的政治说教,再加上一些老师单向的灌输,直接导致了一些中学生不喜欢鲁迅的作品。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教学《孔乙己》时,需要教师寻求富有新意、有趣且有益的方式,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文字,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旨,走进鲁迅柔软而坚硬的思想。丁国斌老师的这节课,很好地解决了语文课中激趣、引情、入味的问题。丁老师在教学中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学习解决鲁迅小说中的主要问题,即人物形象和主旨思想,这是本节课教学的创新设计所在。

一、用师生共写“寻人启事”来概括、体验、感悟人物的形象特点、性格特征,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课堂中的一个主要教学环节是学生们为寻找孔乙己写一则“寻人启事”,学生们从姓名、性别、年龄、相貌身材、衣着特征、发型、失踪时间、活动爱好、习惯用语、职业技能、联系人等方面来为孔乙己写一则“寻人启事”并互相交流,看似与作品教学的目标无关紧要,实际上这是丁老师精心安排的对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等内容的概括、感悟、体验。当同学们一个一个地概括出“身材高大”“花白胡子”“皱纹间常夹杂些伤痕”“长衫又破又旧”“盘着腿”“口头禅是‘之乎者也’、爱好是喝酒,技能是写一手好字”等内容时,实际上已经在思想上对人物的生活、处境、社会地位、性格特征、价值判断等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对人物形象、性格特征有了自己的爱憎喜恶。

在师生共同写完“寻人启事”后,教师又适时地推出“你觉得谁愿意为孔乙己写一則‘寻人启事’”这个主问题,引导学生把孔乙己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体会理解他的处境、社会地位、与周围人的亲疏关系,以探究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社会原因,这就涉及到了文本的主旨思想。学生们在文本中读出的是“掌柜的”“小伙计”“酒客”“短衣帮”等人都不会为孔乙己写一则“寻人启事”,而孔乙己既无妻室,又无儿女,是孤苦伶仃的一个人。从师生讨论的结果来看,大家基本上认为没人愿意为孔乙己写一则“寻人启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周围人对小人物的冷淡、冷漠、冷嘲、冷酷,揭示了孔乙己是个多余的人的处境,可以体会到周围的人(即社会环境)对小人物(苦命人)的凉薄,这样的讨论已经指向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原因,即小说的主题思想。

实际上,为寻找孔乙己写一则“寻人启事”和探讨谁会为他写“寻人启事”这两个主问题的教学,是老师巧妙地把文本阅读中的两个关键内容,即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和主题思想隐含于这两个主问题之中,而这样的设计显得既巧妙又得体,丝毫没有概念化、生硬化、灌输化的痕迹,反而更凸显出课堂设计理念的新颖精巧、不着痕迹。语文教学要“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把经典作品的经典之处用独特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生也就很自然地从孔乙己这个苦命人的人生际遇中,以及在众多冷漠的看客的言行中,逐步得出这样的主题:小说揭示了人心势利冷酷、世态炎凉等社会病态和人们习以为常、习非成是的庸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人们趋炎附势、欺软怕硬,在老虎面前是绵羊,在绵羊面前是豺狼的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和理念。当然,在文本的阅读理解中,孔乙己这一典型人物身上的好吃懒做、自视清高、自欺欺人、深受封建旧思想毒害等缺陷也暴露得一览无余。

所以,在对文本思想内容、主旨情感的把握上,丁老师没有过多地从我们已有的传统说法上来贴标签,而是贴近作者和文本,从鲁迅先生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上去着手理解。

二、将语文知识教学与文本内容理解结合起来,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和运用能力

当前,语文知识教学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轻视、忽视语言文字教学的问题依然存在,学生在字形字音的认读识记运用方面依然问题多多;二是在语言文字教学中,死记硬背的现象比较严重,师生教学、学习苦不堪言。因此,一些老师主张考试摒除字形字音。实际上,我们不能因为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错误而迁怒于字形字音本身,降低它们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字形字音在语文基础知识和交际运用中的作用非常大。常见的字音字形教学一是集中注音朗读抄写,一是让学生课后自己正音正字,课上毫不涉及。丁老师在教学中,既没有简单地放弃语言文字环节,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掌握,也没有采用通行的常规做法,即把重点字词归纳整理好用投影呈现出来,然后让学生读一读、抄一抄,而是将字词的音、形、义三者结合起来,注重字词在文中的语境义,特别做到能带领同学们理解字词的深层含义。例如:理解“哄笑”时,师生从第4自然段、第6自然段找到人们两次“哄笑”的出现场景——分别是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和“君子固穷”时,并共同揣摩周围人对待孔乙己的态度、情感,进而体会到了嘲讽的意味。同时,在揣摩意义的时候,老师也不失时机地提醒学生注意“哄”的三种读音“hōng”“hǒng”和“hòng”。

又如,课中对“颓唐”情境的模拟别具一格。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别人说了一句“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时,给孔乙己心理和精神上所造成的打压,孔乙己萎靡不振而又无从辩白的尴尬状态呈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对文中两处“颓唐”的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同一个词语既有相同的含义,又有不同的效果。在第11自然段中,“颓唐”除了精神上、心理上的萎靡不振外,还有肉体上、身体上的萎靡;而在第6自然段中,“颓唐”更多是属于精神上的。师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发现和感悟能力,从中可见一斑。这样的教学语言文字实际上已经跳出了死记硬背的怪圈,知识也不再是死的,而是富有意义的活的知识。

此外,诸如对难写字“羼”(chàn)、“蘸”(zhàn)的强调等,无不体现出语文教学中落实“双基”的重要性及对语言文字的重视。从目前来看,初中生乃至高中生在“语用”方面的错误比比皆是,教师有时很难找到一篇没有错别字的作文。所以,丁老师在教学中没有“失魂落魄”,也没有失根去本,而是抓住了语文教学中的关键要素。

(作者为江苏省镇江中学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