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课堂实录
2016-04-29丁国斌
师: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过,鲁迅的短篇小说有两篇是代表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最高艺术水平的。其中一篇是《示众》(板书:《示众》),写于1925年,收在后来的小说集《彷徨》里;还有一篇就是我們今天要学习的《孔乙己》。鲁迅先生自己也说,我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这篇课文。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有哪几个词意思不太明了?
生:“不屑置辩。”
师:在第6段。“不屑”是什么意思啊? “辩”是辩解、辩论,就是自己觉得“用不着辩解,不值得辩解”。还有吗?
师:估计大家预习很充分,查了字典,我想在黑板上板书几个词,大家看是不是懂得这几个词的意思了?
(师板书“哄笑”)
师:这个词出现两次,大家看怎么读。这是一个多音字,还可以读hǒng,还可以读hòng。什么叫哄笑?
生:哄堂大笑。
师:“哄”是一个人吗?一起,就是人多,大家同时在笑,而且这个笑带有什么意味?
生:嘲讽意味。
师:这个词在文章中出现了两次。出现在哪里?第4自然段,第6自然段。也就是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的时候,大家会哄笑;“君子固穷”的时候,大家也会哄笑。
(师板书“颓唐”)
师:这个词怎么念?颓唐是什么意思?
生:颓废。
师:这个词在文章中也出现两次,分别在第6和第11自然段。先看第6自然段,大家把前后文读一下。什么人讲什么话的时候,他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
师:模拟情境。他还在辩解,这时候人家说了一句话,“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就把孔乙己精气神完全打压了下去,一下子变得萎靡不振了,说明这个话对他伤害很大,一下子捏住了他的“命门”了。
师:第11自然段的“颓唐”怎么理解,是什么情境?他要温一碗酒,掌柜说他还欠19文钱,孔乙己也是颓唐样,这里的“颓唐”也是萎靡不振,这里不仅只是精神上、心理上的萎靡不振,还有肉体、身体上的萎靡。前面那个“颓唐”更多的是精神上的。
师:还有两个字比较难写,第一个是“羼”。短衣帮监管很严,在酒里“羼水”很难,掌柜的想把我辞了,但是介绍“我”到店里做事的人的情面大,结果让我专管“温酒”了。第二个也是常见字,我们镇江人吃肴肉要蘸点醋,“蘸”这个字出现在第9段。孔乙己蘸了点酒,教我写茴香豆的“茴”的其他三种写法。
师:现在,大家对这个满口的“之乎者也”,蘸酒教“回”字另外三种写法的孔乙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能都有点数了。
生:迂腐。
师:这几个词,我们齐声朗读两遍。
(生读)
师:读小说我们一般都比较关心情节,可能大家也一样,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孔乙己,最后的结局怎样?
生:死了。
生:大约死了。
师:书上怎么讲,“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他到底死没死?
生:死了。
师:那为什么前面还有个“大约”呢?
生:不确定。
师:“大约”就是说不确定到底死没死,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失联”了。孔乙己的失踪,似乎也是常事。文章中有没有讲到呢?
生:第5段,连人带笔墨纸砚一起失踪。
师:因为孔乙己写得一手好字,所以他常靠给别人抄书维持自己的生计,但他经常“失踪”,帮别人抄书时,连笔墨纸砚和人一起失踪。
师:如果我们想张贴一张“寻人启事”,找一找孔乙己,大家想一想这个“寻人启事”应该包含哪几个要素?
师:女同学优先。
生:相貌、衣着、发型。
师:那个时代男人的发型,都是拖长辫子,可以不写“发型”。还有吗?
生:姓名、性别。
师:很好,还有吗?
生:失踪时间。
师:还有吗?
生:还有身材。
师:身材可以和相貌联系在一起。
(师板书这些要素)
生:还有如果找到他的话,和什么人联系。
生:还有常在哪里活动?
师:常在哪里活动,喜欢什么也就是爱好。
生:断了一条腿。
师:这也是和相貌身材联系一起的。
生:口头禅。
师:口头禅,就是口语习惯等。还有吗?要不要讲年龄?我觉得还应该加一个,我们刚才讲,他还有个技能——写得一手好字。请同学们把“寻人启事”的内容具体化,你来写写看,写好后,同座位交流交流。
(学生互相交流3分钟)
师:差不多了吧,哪位同学说说看呢?
生:姓名是孔乙己。
师:姓名是孔乙己吗?他姓什么,大名是什么?
生:姓孔,大名没说。
师:姓孔,名不详,乙己是他的绰号。继续。
生:性别男,年纪是中老年人。
师:概括得好,为什么是中老年人?
生:身材高大,这是成年人;有皱纹和花白胡子,这是年纪大。
生:相貌是青白面色,花白胡子,皱纹间常夹杂些伤痕。
师:这里有个问题,他失踪的时候还是这样吗?最好这样说,原来是青白面色,现在呢?
生:现在不明。
师:他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时是什么模样?
生:又黑又瘦。
生:穿的是又破又旧的长衫。
师:原来是又破又旧的长衫,现在呢?
生:一件破夹袄。
师:还有身材呢?
生:原来高大,现在盘着腿。
师:现在腿折了。还有吗?
生:口头禅是“之乎者也”。
生:爱好——喝酒;技能——写一手好字。
师:联系人呢?
生:咸亨酒店。
师:“寻人启事”一定要有联系人,但这里联系人似乎有点犯难。你觉得谁愿意为孔乙己写一则“寻人启事”呢?
生:酒店老板。
师:为什么?
生:他欠酒店老板19个铜钱。
师:你觉得19个铜钱能够在咸亨酒店买多少东西?黄酒几碗?茴香豆多少碟?
生:四五碗黄酒,茴香豆19碟。
师:4文钱一碗酒,十几文一样荤菜。19文钱,如果买酒,还买不到5碗,还是羼水的酒;如果买荤菜,还买不到两样。“寻人启事”要给人报酬,你觉得掌柜的这个生意划得来吗?
生:划不来。
师:划不来,这些钱连两样荤菜都买不来。但是酒店老板还是念叨了孔乙己几次?
生:三次。
师:再好好看看,几次?第一次在什么时候?
生:中秋节前的两三天。
师:从钱的角度看,掌柜的似乎应该不会为孔乙己发“寻人启事”了,但孔乙己是咸亨酒店的老主顾,从店老板对老主顾的情感来看,似乎应该来找一找孔乙己吧?
生:不会。
师:怎么不会呢?当掌柜的得知孔乙己被打折了腿,不是连续说了4个“后来呢”吗?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出于对老主顾的关心吗?
生:不是,从他再见到孔乙己后没有关心的话,而是当头就问“你还欠19个钱”可以看出。
师:从后文看出来的,那从这里是否能看出来呢?
生:孔乙己打折了腿,他就说“哦”,没有惊讶、没有同情,感觉跟他的感情也不是很深。
师:还有补充吗?
生:第10段,说“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这里也可以看出不同情。
生:掌柜的是把孔乙己的遭遇当成笑谈。
师:完全就是好奇,听听就罢了。
师:同学们,孔乙己欠“十九个钱”,掌柜的共提了4次,除了这一处,后面还有三次。刚才有一个同学说的,掌柜的最后一次见孔乙己,当头一句就是“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还有小说倒数第二段的两次:年关一次;到第二年的端午,又提了一次。19个钱,只能买一样荤菜,掌柜的前前后后提了4次。在店老板眼里,我们感觉孔乙己全部身价还不如19个铜钱。从这个角度来讲,店老板是断然不会为孔乙己发“寻人启事”的。还有一个人和孔乙己接触较多——小伙计,你们觉得小伙计会发“寻人启事”吗?要用书上的话来讲理由。
生:我觉得他会。首先从前面他说只要是孔乙己来,掌柜的就不会骂他。平时掌柜的非常凶,但如果孔乙己来的话,他说笑,掌柜的就不会骂他。而且他对孔乙己的外貌十分关注,可以看出孔乙己在他的心中,地位和其他顾客不一样。最后掌柜的还想着19个钱的时候,他也想到这么久都没见到孔乙己了。所以我觉得小伙计会。
师:你是觉得孔乙己到店里来的时候,会让小伙计十分快活、十分开心,是不是?所以他会发“寻人启事”。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不会。在第7段,当孔乙己想教小伙计回字的其他三种写法的时候,他十分不耐烦,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他对孔乙己这样一个十分迂腐、有书生气的人,心里还是有一点厌烦的,所以我觉得小伙计不会登“寻人启事”的。
师:小伙计实际上是把孔乙己当成什么样的人了?文中有一个称呼。
生:乞丐一样的人。
生:我也觉得他不会写“寻人启事”。因为在文中最后,当别人说孔乙己长久没来的时候,他才发现孔乙己的确是长久没有来了。所以小伙计和孔乙己感情不深,他不会写“寻人启事”。
生:不会写,第9段写到“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但没有他,别人也还这么过” 。
师:别人包含小伙计吗?
生:包括。
师:这两位女同学同意吗?
生:孔乙己只是别人生活中的一个笑料。
师:大家意见比较统一,就是小伙计是不会为孔乙己发“寻人启事”的。因为在他的眼中,孔乙己是“乞丐一样的人,还配教我写字”?最后有一处是他与孔乙己的直接接触,孔乙己要温一碗酒,他没有把这碗酒放到他的手里,而是放在地上的,这也和他前面的心理活动一致。因为在小伙计眼中,孔乙己就是一个讨饭的人,所以不需要寻找。那酒客呢,会不会?
(生齐答“不会”)
师:既然掌柜不会,小伙计不会,酒客、短衣帮不会,那孔乙己的家人应该会。你觉得孔乙己有家人嗎?
(学生思考)
生:孔乙己有父母,但那时估计不在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孔乙己胡子已经花白了,他的父母应该不在了。
师:你们觉得孔乙己有妻子吗?
生:不会,因为他被打折了腿后,是自己来买酒的。如果有妻子,妻子会替他来买酒的。
生:第4段写“他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如果有妻子,不会不给他补。
师:这是个理由。在封建社会,缝缝补补都是女人的活。说明他没有妻子。其实没有人会看得起孔乙己,更不用说嫁给他了。
生:他在被人打的时候,也没有人来帮他,所以他没有亲人,更没有妻子。
师:好,这些都是没有家人的理由。刚才我问的是,有没有人愿意为他发“寻人启事”。这个问题可以换种问法,孔乙己失踪了,孔乙己的死活当时有人关心吗?
生:没有。
师:刚才这个同学讲的好,孔乙己只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笑料,没有他,人们便也这么过。所以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出现多次,充其量只是“示众”的材料(师手指板书《示众》),而他周围的人都是“看客”(板书“看客”)。至于他怎么悲惨,人们毫不关心。孔乙己“失联了”“失踪了”,是不会有任何人为他发“寻人启事”的,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鲁迅写这个小说的用意是揭示一种社会现象,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板书)。
师:什么是“苦人”啊?苦命的人,在文章中的苦人就是孔乙己。鲁迅其实对这个人是饱含同情的,但是社会对他是“凉薄”的。凉薄是什么意思?
生:冷淡。
生:冷漠,刻薄。
师:比这些词的程度还深。我查了词典,是“由内而外的,处处的无情”。大家想想看,所有的苦人和所有的看客就构成了这个社会,而这个社会充斥的是对于苦人的凉薄,人们是多么的冷漠,这个社会又是多么的冷酷。正如鲁迅先生自己在他的杂文《我怎么写起小说来》中所说:“我写小说都是取自于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揭示他们的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也是我们以后读鲁迅小说要注意的。好,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