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要有“范儿”
2016-04-29郭启枢
编者按
4月14日至16日,由《初中生世界》编辑部主办、苏派作文教学研究中心予以学术支持的苏派作文教学名师精品课堂展评活动在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举行。来自省内各地的600余名语文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与特级教师、名教师以及知名作家一起说“文”论道。精彩的活动引发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不少教师会后纷纷撰文记录下了自己的学习心得。本期《苏派作文教学》栏目刊发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初级中学郭启枢老师的文章《作文教学要有“范儿”》,作者结合活动以及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提出作文教学应注重“典范”“规范”和“自由范”,以此营造充满魅力的课堂作文教学氛围。
4月14日至16日,在温暖美丽的四月天,由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初中生世界》编辑部精心策划的苏派作文教學名师精品课堂展评活动在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举行。我有幸领略了这场唯美的视听盛宴,特级教师和知名作家的倾情演绎可谓精彩纷呈,进而也催生了我对于作文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看法。下面,我就从“作文教学要有‘范儿’(典范、规范、自由范)”这一角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典范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诚哉斯言!纵览中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其中所遴选的皆是一些文质兼美且与中学生的阅读层次相匹配的经典篇章。它们或叙事,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无一不在表达方式上起着示范引领作用。无独有偶,本次苏州活动中,特级教师严华银在点评展示课时也明确地提到:“作文教学首要的当是体现出范文的引领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的老师》中详略得当的叙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角度各异的描写,《秋天的怀念》中刻骨铭心的抒情,《珍珠鸟》中画龙点睛的议论……这些,都会给学生深深地触动。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典范的资源。
例如,教授“让你的语言文采飞扬”这节作文指导课时,我就展示了修改后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段描写对学生加以引领:“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趴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冲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我让学生找出与原文不一致的地方,并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很快找出了答案:趴—伏,冲—窜。又经过激烈地思想碰撞,他们窥出了原文用字的妙处:“趴”只是一种单纯的情状显现,而“伏”则带有一种目的性,拟人化地写出了黄蜂采花时的投入;“冲”诠释的是一种很强的力道,而“窜”传达出的则是一份灵动,于轻捷的叫天子而言,后者显然更加贴切、形象。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在写作时,自然地就会注意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二、规范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作文教学同样“不能大话西游,需要有‘度’”。(正高级教师袁卫星语)尤其表达方式上,更应如此。例如,特级教师樊智涛在《巧议论,妙点睛》这节展示课上就鲜明地提出:议论要有角度(评价对象、表达感悟、发出呼吁、阐述思辨),议论要有方式(警句式、修辞式、融情式……)。应该说,樊老师就是在给学生导之以“规范”,教会学生什么是议论,该如何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又该如何操作。规范之后,学生就不会纠结于记叙文该如何“点睛”了。如果不同文体中相应的表达方式都能做类似的规范,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教授“学会说点儿道理”这节作文指导课时,我让学生看张小平的文章《交往之道》,先隐去结尾,在学生讨论后出示原文,进而明确说道理的常见方法:在描写和叙述之后,通过议论自然而然地说出道理(卒章显志);随文夹叙夹议,分层说点儿道理;通过写景状物阐发深刻的道理。接着,我对“卒章显志”做了重点讲授,让学生找出《优点放错了地方》这篇文章中说道理的内容及位置。规范之后,学生在接下来的写作环节就基本没有出现方向性的错误。
三、自由范
我个人觉得,在不违背自己生活环境的客观准则下,追求形体上的放松、精神上的愉悦、心灵上的放纵,便是自由。就作文教学而言,我结合教育专家的谆谆教诲,认为有三个“自由范”。
一是眼中的自由。睁眼看世界是我们的一种自然行为,但更多时候,我们并未将其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观察乃是写作的首要环节,自由地观察对于打开写作思维至关重要。
二是心中的自由。观察与体悟是需要有效对接的。心中有情、眼中有景,景中方有情。情是自由的,景亦是自由的。知名作家丁立梅说:“我们要学会爱大自然,然后,你才会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是的,拥有一颗自由之心是多么重要!
三是笔下的自由。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张五芳向大家介绍了考前不间断练笔经验:每天留一点时间给学生写随笔。张老师其实就是在给予学生“笔下的自由”。因为写久了,各种“风景”就会从笔尖自然地流泻而出;写久了,思想的火花就会更加炫目,情感的溪流就会更加澄澈;写久了,就能够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我在作文教学中,也努力做到这三个自由。例如,教授“作文中的景物描写写法导引”这节作文指导课时,正值秋天的早晨,我就把学生带到学校的操场上,让他们自由地观察,自由地交流。学生很兴奋,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组,笑着、闹着、比画着,充分享受着这个呼吸新鲜空气、倾听自然声音的过程。他们的眼中自由了,心中自由了,笔下自然也就自由了。请看如下两个片段:
片段一:放眼望去,操场边的银杏黄了,被风吹落的叶片好似一群枯叶蝶,在空中翩翩起舞。秋日的阳光淡了,似乎失去了夏日的热情,取而代之的是温柔的摩挲。草地上的露珠亮了,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片段二:站在跑道上,放眼望去,四周的景物已经悄悄地披上了秋装。走近瞧一瞧,在秋风的吹袭下,小草已然枯黄;仔细听一听,草丛中,间或能听到唧唧虫鸣;抬头望一望,湛蓝的天空中,投射的光辉若丝般柔和……
看着学生这样的习作,我猛然觉得,再和他们说景物描写的技法,显得好苍白。
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王跃平老师曾说:“我们要用快乐的情绪营造美丽的课堂。”作文教学也不例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自由地呼吸,不仅是教者所追求的目标,更应是一种境界。我想,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典范”“规范”和“自由范”,就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让我们一起带着“范儿”,在作文教学中自由地呼吸吧!
(作者为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