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变,静悄悄地发生

2016-04-29赵玮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4月21日,阳光明媚、春花似锦,来自如东全县的中小学校长、南通大学校长班成员以及东海县教育局派驻如东挂职干部近300人现场观摩了如东县景安初级中学“问题伴学”课堂教学,他们对课堂所展现出的精彩、高效啧啧称赞。而这,只是众多学习者中的“冰山一角”。据孙刘华校长介绍,自2015年5月至今,累计已有15个省、市的1万余名教育工作者来校考察“取经”。

从一所默默无闻的偏远农村初中发展为众人眼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典范,“问题伴学”无疑是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推手。改变,在这里静悄悄地发生。

教学:从“乡间小径”到“高速公路”

景安初中地处偏远农村,办学条件、师资素质、生源状况都不甚理想,这导致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长期在低位徘徊。如何突破这样的办学瓶颈,课改,是一条必由之路。

2009年,孙刘华来到景安初中担任校长,基于学校没有一名县级骨干教师、没有一名教师执教过县级以上公开课的实际,他开始思考转变的路径。孙刘华组建了“县级骨干教师后备团队”,每个月都给团队成员布置研修任务,组织成员集体研讨,并围绕研讨中暴露出的问题展开深入探究。渐渐地,学校的教学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在前期思考与实践的基础上,2014年,孙刘华又先后带领教干前往省内以及山东、山西等地的课改先进学校考察学习,或邀请专家来校讲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概念在教师脑海中留下了真实的印象。“我们思考后认为,小组合作式的自主学习适合我校校情,于是,我们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进行观察,并分学科针对不同课型展开具体研究。”孙刘华说。而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孙刘华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绝不仅是形式上的分小组、提问题这么简单,“佘小芹老师就提出,不是围在一起就叫‘合作’,合作学习必须基于问题的解决才能得以实施”。他开始认真思考“问题伴学”这一教学模式,并对其中的问题设计、合作内需、展示方式等核心要素予以考量。

据了解,景安初中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针对每节课的具体实际,设计难度、深度适合的问题,课堂上要借助这些预设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让学生参与进来,并通过活动加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顾永秀老师介绍说,“由于学生的学情各不相同,他们往往会‘节外生枝’,因此,这些问题必须设计得严谨、科学。”

“能否设计出有效的问题,关键在于两点:一是研究课程和教材,使设计的问题是关键性问题;二是研究学生,让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兴趣。”孙刘华说,“第一点相对容易解决,第二点则要我们思考学生的合作内需。”为此,景安初中组织全体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内需”这一问题进行了重点研讨,大家交流后形成了如下共识:学生都是积极向上的,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没有尊重,就没有合作;要促使优秀的学生积极自觉地参与合作,告诉他们“教别人是一种奇妙的学习方法,是一种最好的学习方法”;要让学困生想合作、能合作。基于这样的认知,景安初中将学生分成每4~6人一个小组,每组选择一名成绩最优秀、组织能力最出众、最细心友善、最具耐挫力和团队精神的学生担任组长,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合作形式。同时,采取“前置补弱”策略,利用晚自习、早读课等时间,将最基本的内容提前传授给学困生,让他们带着关于这堂课的知识积累走进课堂,提振信心,产生合作的内驱力。这样,每一位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能融入其中。

“还有问题吗?”陈蕴琴老师环视四周。见学生没有想要继续提问的意思,她接着说:“那么,老师要提问了。请大家思考……”据了解,这是“问题伴学”模式中的“问题提升”环节,即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提问与讨论的基础上,基于能力的拓展,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探讨若干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既有学生的主动探究,也有教师的补充引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避免了课堂表面上的热闹这一弊端,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以前,学生就题做题,换一道同类题,很可能依然束手无策。现在,借助分任务分类别,他们能够自行归纳,寻找到规律,真正做到了举一反三。”顾永秀所说的“举一反三”,实际得益于“问题伴学”模式中的“问题归类”这一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景安初中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最后,必须要有板书,以帮助学生构建起最基础的知识体系;必须要有回顾,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思维。“这样的归类,能够真正做到减负增效。”孙刘华表示。

通过努力,景安初中的“问题伴学”模式一天天完善,如今已形成“问题设计→问题初解→问题汇聚→问题提升→问题再生→问题汇类”的环节体系。“一名学生讲,其他学生听,是信息的单向交流,这与师讲生听没有多大区别。我们强调互动展示时,要突出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不断地抛出问题,呈现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孙刘华说。

“传统课堂就像一条乡间小径,虽然好跑,但跑不快;要想跑快,就必须加班加点。课堂改革就是要找到一条适合学生的高速公路,尽管修路的过程或许会泥泞不堪。”孙刘华这样形容学校的教学改革探索。

学生:从“被动怯懦”到“投入自信”

“探路者”“晴阳辉影”“一路有你”……这是七(2)班部分合作小组的名称,从中可以隐约看出“问题伴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希望能够在求知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不断突破。

据了解,景安初中现有在校生596人,其中,80%是留守儿童,他们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平时缺少交往,反映在课堂上,就是不愿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被动应付,怯懦腼腆。徐梅老师告诉记者:“以前,每当我提出一个问题,多数情况下是得不到学生回应的,他们不是茫然地看着你,就是干脆把头深深地埋下去,課堂参与度低,对学习内容的认同感弱。”随着“问题伴学”模式的持续推进,学生的学习面貌有了很大改观。“这道题大家都不会,是吗?”“等一下!组长,我会!”丛美益同学说完,自告奋勇地站到白板边上,为同小组的其他成员讲解起来。“现在,课堂上打瞌睡的现象基本不见了,走神的学生也少了,他们的能力和创造性越来越明显地得到了发挥。”徐建国老师如是概括学生的转变。

这样的改变得益于“问题伴学”模式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听得懂、跟得上、参与得了,因而消除了陌生感、畏惧感,用徐梅的话说,学生是“在玩游戏中学习”,而这,未尝不是教育的真谛。正如德国哲学家席勒所言,“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这样的教育显然更富有人性。而且,问题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始终处于投入、思考的状态,不再是简单地探求答案、记背答案,而是致力于对整个过程的分析与把握,甚至能有所拓展。当然,团队利益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有一回上语文课,老师提问了我们小组的一个同学。可能因为比较紧张,他支支吾吾没有回答出来。这时,下面已经有一些嘈杂的议论声了。关键时刻,幸好我们组有人站出来帮他回答了问题。这体现了我们组的团结。”林宇同学这样写道。“现在,组长会督促组员思考问题,努力学习;组员们在课余时间也会相互请教。集体凝聚力在这一模式下得到了有效的彰显。”徐梅说。

学生的投入自信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其他场合。比如,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景安初中每周都会在阶梯教室的舞台上开设一节研讨课,一个班展示,其余学生同步参与。结束后,由台下学生评课:“这节课好在如下方面……”“如果换成我,我会……”等。“这推动了学生更好地融入合作学习。”孙刘华表示。景安初中的教师也会经常去校外听课,他们愈发感到,自己的学生并不逊色于城里的孩子、名校的学生。“有一次,我在一所大校听了《蔚蓝的王国》这节课,根据我的课堂观察,我坚信我的学生会表现得更好,因为他们发言时声音更加响亮,更加自信阳光。”徐建国信心满满。

教育界曾有人提出“卷入式”教学法,即通过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尽可能百分百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达到爱学、会学、学好的效果。景安初中的教学改革,已经多少有了这样的意味,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校: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

“不到一年时间,我校教师共执教县级以上公开课四五百节,人均10节。全体教师中,目前已有5人成为南通市骨干教师,有12人成为如东县骨干教师。有不少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名师发展团队。”谈及教师的发展与进步,孙刘华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与激动。虽然同那些长期处于高位运行的名校相比,这样的成绩也许并不亮眼,但对于较长一段时间被“偏远”“薄弱”“低位”“落后”等阴霾笼罩的景安初中而言,却意义重大,因为,这意味着学校在师资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师资素养的提升,是学校发展的关键要素。科技攻关组、合唱队、棋类兴趣组、舞蹈队、手工兴趣组、摄影爱好者、英语突击队……你能想象这里的每一名学生都能自由地选择感兴趣的社团活动吗?尽管在许多城市学校的孩子看来这很平常,但对于景安初中的学生而言,这些社团无疑为他们的学习生涯开启了一片新天地。而这,便是教育改革所产生的延伸作用。

更让孙刘华感到欣喜的是,有的教师已经能够更先一步地思考如何优化“问题伴学”的问题。徐梅在课堂中发现,有些问题组长也无法解决,“有的组长就会到别的组‘旁听’,回来后再教给自己的组员。这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所以在我的课堂上,就鼓励学生这样去做”。

学校的发展也赢得了家长及社会的认可。有一段时间,施教区内的学生纷纷随父母外出就学,但是近两年,不少学生开始回流。“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在县城甚至市区买了房,但仍选择回来,因为家长相信孩子在这里也能获得很好的教育。”孙刘华表示。

如今,“问题伴学”已成为景安初中的招牌亮點,但孙刘华及其团队仍在探索,不断求变。比如“窜组合作”,即针对课堂中提出的具体问题,分类别、分等级,重新划分小组,进一步提升合作的有效性,同时解决评价阶段可能存在的作弊现象;再如“未来教室”,让学生也能借助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提升学习效果。最近,学校还策划组织了“我们的课堂在路上”系列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在先期阅读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去参观人文胜迹,将课堂与生活更好地融合起来。

“课改最根本的一个字,是‘爱’。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试验品,而是要负责任地走向课改‘深水区’。”在孙刘华的脑海里,还有很多问题在等待着他和他的团队去逐一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