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再给教师太多不堪承受之重

2016-04-29徐树忠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主持人语

古人把“教师”供在“神位”上顶礼膜拜,而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最神圣的职业”等一句句虚无缥缈的称呼,成了蒙昧教师内心的鸦片。前不久,发生在安徽亳州一所初中的学生群殴教师事件,再次将教师的角色和地位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千万别把学校当成解决学生一切问题的圣殿,别把教师当成解决一切问题的圣贤,别把教育当成背负一切社会责任的机器。面对当今教育的新常态,别再给教师太多不堪承受之重。

提起教师,我就想起小时候,在舅舅家客厅香案两边有副对子:“仁义礼智信,天地君亲师。”念过私塾的舅舅说,那时候是把“师”供在“神位”上天天顶礼膜拜的,所以,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做老师非常神圣,憧憬着长大后做一名老师。而如今,做了28年教师的我似乎觉得人心不古了。教师,这个在世界最受尊敬的职业,在中国却成了最弱势的群体。教师一下子成了从事“有偿家教”,布置“疯狂作业”,喜欢搞“变态体罚”,甚至被称为“叫兽流氓”的“十恶不赦”之徒,在中国铺天盖地的某些无良的、有偏见的媒体的鼓噪下,在不明真相的老百姓的谴责下,教师一次又一次陷入一边倒的舆论的漩涡中,不能自拔。而我们的教师只能在“灵魂的工程师”“最神圣的职业”等一句句虚无缥缈的口号下,“把头沉重地低下”,即使有泪也“只往心里咽”(臧克家《老马》)。

最近,我参加了几场“榜样在身边”的师德报告会。说实话,我对榜样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从来没有怀疑过,甚至我还一直坚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就是做出样子”(陶行知语)。报告中优秀教师的那种爱岗敬业、舍小家为大家、心中装着学生、忘了自己,甚至顾不上亲人、带病坚持教完毕业班等先进事迹确实深深地打动了我,曾几度让我眼泪夺眶而出。然而,冷静下来,仔细一想,不禁悲从中来。我们的教师是否就该生活在这样虚幻的世界里,享受着自我安慰的快感?我们教育内部的这些所谓“榜样在身边”的活动,是否成了蒙昧教师内心的鸦片?以下是笔者有感而发的几点思考:

一、教师是太阳底下的一种职业,但不是最光辉的职业

笔者曾多次接待过投诉教师的家长,他们一个普遍的共识就是,对教师的期望值极高。学生可以有情绪、有错误,家长也可以有抱怨、有牢骚。但教师不能,教师只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圣”。我觉得,人们对任何职业的定位和要求都不能离开人性的考量,尤其教师职业更需要回归人的本性,无须理想化、完美化教师职业的标准,过高要求教师这一职业所能承担的责任,过分拔高教师职业的定义,这样既得不到教师的理解认同,又容易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社会对教师失望,教师就会对职业失望,会让教师的职业变成一个痛苦的炼狱,燃烧掉教师生命中多年培育起来的精神价值,造成教师人格的分裂和道德的两面性,使教师的人性被彻底扭曲,无端承受不堪之重,最终丧失对教育的好感。

二、教师是教育的核心要素,但不是唯一要素

教育是个复杂的多维体系,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等诸多要素。要一个普通教师充当“防火墙”去阻隔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对学生的侵蚀,承担起社会教育缺失的责任,无异于让懵懂的孩童充当战场上的“炮灰”,这是残忍的,不人道的,也是不现实的。要教师代替家庭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好基础,弥补家长的缺位,很可能事与愿违。要想让身在教育体制最底层的教师去匡正体制内外的各种弊端,承担起教化天下的大任,实在是痴人说梦。

教育的基本氛围应该是淡泊、从容、简单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抵御躁动和诱惑;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留住心灵的那份安宁,去追求朴素的教育真谛。我们亟需对教育问题正本清源,做好本该属于自己的事情。千万别不懂装懂地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对教师的要求应该是朴素的、真实的,什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不靠谱的高调门、严要求的做法都无益于教育及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也是人,有家庭,有生活,有老婆孩子。教师既爱自己的孩子,也爱别人的孩子,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但若是要求教师只爱别人的孩子,不顾自己的孩子,那是神,绝非正常之人。当然,我们也应该唾弃那种只爱自己孩子、不爱别人孩子的不合格的老师。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搞清楚“教师的职业要求”与“教师的自我追求”这两个概念。那些诸如“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要求可以成为教师个体对职业自我的一种追求和目标,但这绝不能成为普罗大众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否则教师就会疲惫、烦闷、压抑、痛苦。谁都知道,水唯其淡,葆其常性,方能淡而弥久。所以,教师应该自然而又欣然、至俗而又至雅,只有这样,教师的教育生活才会充盈、快乐而又有尊严。

三、教师是教书匠,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当今社会,教师时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学生成绩好,家长说,我们家孩子聪明;学生成绩差,家长说老师不会教;学生违反校纪校规,家长会说,我们家孩子从小非常听话;教师批评学生,家长说,好学生是鼓励出来的;教师对学生要求严格了,家长说,教师要宽容,要有爱心。教师到底该怎样做?实在无语。

教师和医生本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职业,人们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称医生是“白衣天使”。然而,这个神圣的称呼实际上却成了社会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一个“紧箍咒”。谁真正理解过面对一群打不得骂不得的“小皇帝”“小公主”的教师们背后的辛酸呢?如今教师从事着的是个高危职业,教师的任何一个动作,任何一个眼神,任何一句批评,都可能构成对学生的身心伤害,都可能成为对教师不利的证据。

易中天曾说过:“教师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没有人是,连上帝也不是。”学生的人格的完善,灵魂的塑造,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学生自己。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是教育的本质,教师只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领者。

现在看来,我们还是以“园丁”自处为好。因为教育的确不是工业,而是农业,需要教师花费时间慢慢地走进学生的心灵,翻土、施肥、浇水、除草、间苗;教育需要灵魂的安静,需要在和煦的阳光中,春风化雨,潜滋暗长。教育和其他行业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教师每天面对的都是鲜活的、生动的、独特的、不断发展的生命,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深入地了解学生,了解成长中的学生,才能有目的地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不断给自己提要求的教师,最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或专家,但是这样的教师通常不会有职业倦怠感,他不断给自己提要求,就是不断给自己寻找精神导师——生活的恩賜、内心的从容、学习的标杆和职业的信念等。由此看来,教师充其量只能算是塑造自身灵魂的工程师。

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教育万万不能。我们千万别把学校当成解决学生一切问题的圣殿,别把教师当成解决一切问题的圣贤,别把教育当成背负一切社会责任的机器。面对当今教育的新常态,我们别再给教师太多不堪承受之重。

(作者为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市第十二初级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