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教书匠”,何妨?
2016-04-29吴勇
不知从何时起,“教书匠”成了贬义词。有一句口号,叫“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我一直想不明白:教書匠有什么不好?为什么不要做教书匠?不做教书匠就一定能成教育家吗?
事实上,在“不做教书匠”口号的“引领”下,一些教师,凭借着聪明伶俐、思想活跃和花里胡哨的现代技术,而不愿意俯下身来、潜下心来钻研教育教学。可以说,“不做教书匠”,让教师滋长了心浮气躁,丢弃了埋头苦干,是导致教师队伍“有高原而无高峰”的“罪魁祸首”。
匠人,旧指手艺工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何尝不是教书育人的工匠呢?也许“教书匠”不时髦、不前卫,有落伍守旧之嫌,但没有教师的匠气十足,哪有课堂教学的天衣无缝、左右逢源?没有教师的匠心独运,哪有学生成长的峰回路转、海阔天空?
“教书”是一个技术活,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磨课、说课,都需要“八风不动,专心致志”的精益求精,需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一丝不苟。教书就是育人。通过教书,实现育人。连教书匠都不想做,你怎么能育人?然而,做个“教书匠”,谈何容易。没有“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恒心,怎么能痴迷于教学,醉心于教育,心无旁骛地投身于教书育人的神圣事业中去?没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真心,又怎么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为教育而沉醉,全心全意备课,工工整整板书,一板一眼批改作业,认真甚至较真地开展校本教研?
许多教育家,如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斯霞、李吉林,无不是从“教书匠”起步的。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从教音乐、数学转任教语文时,为了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寒暑假前都要到图书馆里,把能借阅的书籍、报刊带回家阅读。常态课的教案一般都要写三次:一次是草案,一次是上交学校的工整的教案,最后一次是上课之前的头一两天,为了进一步熟悉学情、教情而重新整理书写的,夹在课本中的教案。即使在担任校长后,她执教的每一节课也都力求精心精细、精当精彩。如此看来,“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的口号无异于痴人说梦。
对我们普通教师来讲,做“教育家”,心向往之;做“教书匠”,理之当然。要做“教育家”,先做“教书匠”;先做“教书匠”,再当“教育家”。教书的不想当教书匠,你还能当什么呢?
做个“教书匠”,要求我们教师应该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点爱心、少一点冷漠,多一点静心、少一点躁动,多一点虚心、少一点自满。只有拥有了“庖丁解牛”的教书匠技艺,才能离人民满意的教育家更近些。
做个“教书匠”,何妨?
(作者为江苏省海门市新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全国新教育教师成长学院院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