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市》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6-04-29俞永军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6年1期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熟知课文内容。

2.知人论世,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神奇、壮观的海市蜃楼听起来是奇闻,然而多数人无缘目睹。今天,就让我们在蒲松龄的带领下,一起走进可与海市蜃楼媲美的“山市”幻景。(板书文题、作者,同时投影出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读出停顿和节奏;学生静听,圈画疑难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采用默读、放声读等形式。

(2)结合书下注释或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3.全班齐读,整体感知。

思考:文中哪些内容描绘了山市变化的全过程?余下的内容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开头到“恒不一见”是第一层,说明山市难得一见;从“孙公子”到“遂不可见”是第二层,描绘山市从出现到消失的全过程;从“又闻有早行者”到最后为第三层,补充叙述,照应开头)

三、研读课文,品景悟情

1.听录音,依据内容勾勒山市奇景。

思考:“山市”由出现到消失可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①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②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③高潮、消失阶段——危楼的出现,渐如常楼、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山市“变”的特点?文章是以什么为序展开描述的?

(明确: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以时间变化为序展开描述)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偶见奇景,目击者的心理产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见孤塔突现,跟实景相差无几,不得不惊讶,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惑;待宫殿呈现于眼前,明白为山市,然而还是很惊奇;山市稍纵即逝,感到可惜、怅惋)

(2)“山市”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

(明确:略写城郭;对山市的整体布局和局部事物不做细描,而是详写“危楼”奇景)

师:作者为何如此安排材料?下面,就让我们走近作者。

四、走近作者,升华主旨

师:蒲松龄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连续4次参加举人考试却全都落榜,直到71岁才补为贡生。他生活在明清交替的历史年代,始终没有放弃高升的幻想。然而随着幻想的破灭,他产生了“孤愤”之情,并将其运用到《聊斋志异》的创作中。由此不难看出,作者欣赏“山市”中的人物风姿,向往“山市”里的生活气息,他借瞬息万变、赏心悦目的山中蜃景表达内心的“孤愤”之情。

五、当堂训练

略。

六、课堂小结

师:“山市”变幻莫测、美妙奇特。这虽是大自然的馈赠,但又何尝不是作者内心之诉求,心中之向往?

【教学反思】

综观这堂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信心不足。本次活动邀请到的专家、名师众多,仅江苏省特级教师就有7位,在他们面前执教公开课,压力如山。临上课了,我还在修改教学设计和课件。“山市”的关键词是“变”,但如何以“变”贯穿整堂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我没有做好。

二是耐心不够。整堂课的主体教学部分,我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厘清文章思路;第二环节,研读课文,品景悟情,围绕“变”字步步追问、层层推进,让学生在景物变化、时间变化中,感受山市“虚无缥缈、瞬息万变”的特点,在心理及情感的变化中,体味作者的失落、怅惋之情;第三环节,走近作者,升华主旨,主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甚至延伸到对《聊斋志异》的创作主题的了解。其中,第一个环节没有什么问题,进行得比较顺利;但第二个环节,尤其是对情感的领悟却出了问题,因为即便我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也未能引领学生读透文本,结果挤兑了后面的教学时间,致使第三环节显得浮光掠影。回头想想,如果我当时能够耐心一点,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空间、交流的机会,课堂效果应当大不一样。

三是方法不多。按照预设,这堂课最大的亮点应当是朗读,即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遗憾的是,原本设想的亮点竟成了不折不扣的缺点。我事先在自己班上试上过一次,提问学生:“谁能美美地读一读?”一位学生读后,我感到不太“美”,于是让全体女生齐读,效果还是不太理想。后来,我干脆综合采用范读、默读、大声读等形式,终于收到了不错的效果。而本堂课上,由于有些环节耗费的时间太多,导致朗读不够充分、没有到位。“山市”变幻莫测,学生如果能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这一特点,将目光定格在表示时间变化、心理变化、情感变化的词语上,当会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尽管这次活动早已结束,但对于我,它永远是起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赞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