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在展示中彰显能力
2016-04-29经志芹
周喜悦和冷学宝两位老师以人教版八(上)第六单元的“怎样搜集资料”为主题同课异构了一节综合性学习课。两位老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活动不尽相同。周老师安排的学习目标是:1.了解采访前的提问及提纲准备,训练采访能力和通过采访搜集资料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在自主提问、分角色合作采访中获得采访体验,感受采访中与人沟通交流带来的愉悦。冷老师设计的学习目标是:1.探究搜集资料的方法,将课堂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出来;2.在对内容的质疑与建构过程中,体悟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批判精神;3.通过调查采访,培养学生对书籍的感情。两位老师设计的目标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通过调查采访获取资料,这也正是本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之一。围绕这一内容,两位老师都设计了清晰的学习活动。具体表现为如下三个特点:
1.活动内容集中,主线凸显。
周老师的课堂活动内容是:围绕新沂市“一山一湖一古镇”的地方景点特色,新沂市政府准备申遗,假定你是记者,请设计一个采访提纲并进行现场模拟采访。冷老师的课堂活动内容是:针对老师上学时“三怕”的问题,引出“怎样搜集资料”的策略学习,再围绕“阅读与成长”的话题进行师生互相采访活动。内容集中紧凑,以“调查采访”能力的训练为主线,少生甚至不生枝蔓,保证了学习活动的效果。
2.活动载体牢固,训练到位。
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都以采访活动作为主体性学习活动,周老师的课堂教学尤为突出,她的整个教学安排就是围绕申遗活动进行模拟采访,从采访提纲的编写、小组成员的分工到模拟采访,最后整理采访得到的信息,学生所做的学习事件就是“活动”,进而在具体的活动中明白怎样编写采访提纲及怎样做采访记录。冷老师的课堂安排虽然有对教材文本策略性知识的探究学习,但最终还是落实到了采访活动中,以师生之间的互相采访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体验通过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过程,从而获得真知。活动性学习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大特征,在活动中,学生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能力训练——这一点,两位老师都抓住了“活动”的载体,做得很扎实。
3.学习主体明确,点拨恰当。
既然课堂学习的载体是“活动”,那么“活动”的主人自然就是学生。这两堂课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非常明确,无论是周老师指导学生编写采访提纲,还是冷老师指导学生探究教材文本得到搜集资料的方法,都是学生自己探究所得,没有老师的生硬灌输,所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时就能够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在采访实践中,学生设计的采访问题均体现了简洁性和针对性。如周老师的课上,一个学生针对游客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你对新沂的景点有什么想法?2.你对新沂景点申遗有信心吗?这两个问题能够准确地获取游客对申遗的看法。而另一个学生针对当地居民设计的问题是:申遗成功对本地旅游业有何影响?经周老师点拨:这个问题适合问谁?学生顿悟:适合问旅游局。最后自然地得出“如何设计采访问题”的结论:扣住采访对象,有目的地设问,简洁明了。带着这一认知,学生再来设问,问题就恰到好处了。点拨恰当且精当是这两堂课的共同特点。
然而,综合性学习在突出以上三点时,还要体现“综合性”特征。综合性是要求学生在“活动”载体中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最终达到习得并能运用母语的某种能力。本节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怎样搜集资料”,目标非常明确,学生最终学习活动的结果要落实到“怎样”二字上。如何知道学生懂得了“怎样”搜集资料?一要做具体搜集资料的事;二要展示所搜集资料的成果。针对这一教材规定了的教学重点,我们来观察这两节课,至少有这样两点可以做更好的改进。
一是学习目标可以再集中凝练一些。
学习目标是安排学习活动的纲领,目标定位不恰当往往会导致学习活动偏向。周老师制定的两个目标中,第一个目标是切中要点的,而第二个目标中“愉悦”情感的体验目标则是第一个目标的衍生物,不写出来,学生在活动中该产生这种情感还是会产生;写出来了,学生有没有这种体验,教师也无法检测。课堂目标一定是要具体可测的,否则就起不到统领课堂的作用。冷老师设计的三个目标中,第一个目标也恰当地扣住了教材的本意,而第二个目标则不属于本堂课要学习研究的范围,第三个目标同样是第一个目标的衍生物,写出来与不写出来没有什么分别。如果要对目标做一个统整,则一句话就可以表述清楚:学习并运用三种搜集资料的方法搜集资料——借助图书馆搜集资料,借助网络搜集资料,实地调查、采访搜集资料。这一目标是教材本身既定的,仅仅设定以调查采访的方式搜集资料,教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就不能全部完成。所以,掌握多种搜集资料的方法是本堂课既定的任务。循着这一目标任务,学生可以分组开展资料搜集活动,有选择利用图书馆搜集资料的,有选择利用网络搜集资料的,有进行调查采访搜集资料的,最后大家分头汇报搜集资料的方法和搜集的结果,互通有无,互相激发,教师从旁引导点拨,总结方法与规律,则三种方法均可收获。做到目标集中精练,绝不旁逸,学习效果将会更加明显。
二是综合性学习活动需要打通课内外的时空。
既是综合性学习活动,仅在课堂上的动作如何能够体现“综合”二字?语文学习中,课堂是生活,生活同样也是课堂,综合性学习要把“课堂”与“生活”连通起来,方能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周老师和冷老师设计的这两堂课在形式上还是仅仅囿于课堂的范围,没有指导学生到生活实践中真正开展资料的搜集活动。假如能够于课前让学生分好组、领好任务、分头开展具体的资料搜集活动(当然,不必拘泥于教材编排的针对中秋节等节日、三峡或是当地景点以及电脑资料搜集的专题,专题可以改,但搜集资料的方法学习不变),课堂上再来展示各组所做的搜集工作和成果,师生共同完善搜集工作,如此,对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才会有一个相应的锻炼与提升。资料搜集到何种程度,学生对搜集资料的方法掌握到哪一个尺度,通过对所搜集资料成果的展示环节可以体现出来;在展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总结规律与要点,形成知识点予以储备,这时的点拨与指导才起作用——因为它是学生学习生活中迫切需要的。而我们看到的这两堂课,无一例外都缺少了对所搜集资料结果的展示——因为学生实在没有时间对刚刚开展的调查活动的信息予以整理。即使周老师最后安排了学生谈谈对刚才采访活动的感受,但学生不是从自身学习的角度而是从活动采访角色的角度答非所问,如“能提高物质生活,但人流量大,会影响环境”等,这与课堂学习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了。倒是周老师最后总结的一句话是重点:采访是搜集资料的一个有效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要好好整理采访记录。冷老师也对学生课后整理课堂上的采访信息做了要求。“好好整理采访记录”才是学生真正要做的事情,可惜的是已经下课了,学生也不再会去整理;再者,即使要整理,采访活动是模拟采访,其搜集到的信息又有何价值呢?第三,即使学生整理了,这个结果给谁看呢?所以,对所搜集资料的整理与展示应在课堂上完成,而不是课下的一句空话,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打通课内外的时空,搜集在课外去做,展示在课内完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同时,学段目标里对7~9年级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是: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相关资料,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学会讨论分析问题,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独立或合作写成简单的调查研究报告。无论是总目标还是学段目标,都对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做了具体规定,可见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初中生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而本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正对应了课程的这一目标,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去搜集资料信息,最后都要形成一定的资料结果,没有结果的展示,就无法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某种资料搜集的方法,也就无法体现学生是否形成了一定的搜集资料的能力。所以,综合性学习要让学生在展示中彰显能力。
(作者为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