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研读文本的路径
2016-04-29沈宗银
摘 要
语文教师不能过于依赖教参与教辅资料,而要亲力亲为地去研读文本。研读文本必须熟悉文本,选择关键视角,向纵深处挖掘,找到原始文本、教学文本、教师文本、学生文本之间的关联点,还要调动审美体验,从而探寻到更美的风景。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研读文本 路径
一、研读文本需要尽可能地熟悉文本
语文教师必须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穿行,增强对文本的熟悉程度,最好能做到烂熟于心、张口成诵。常言道,“一熟三分巧”,教师只有熟悉文本,对文本了如指掌,才能找到研读文本的合适路径。
例如,《幽径悲剧》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散文,而且内容艰深,对八年级学生而言,学起来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教师能熟读文本,就不难找到进入文本的路径——文章的写作手法。
本文有两个突出的写作手法:
一是层层衬托。作者首先用幽径来衬托藤萝,接着用自然环境来衬托藤萝,然后用其他藤萝来衬托幽径中的这棵藤萝,最后用时代环境来衬托藤萝。层层衬托之后,作者写道,幽径中的这棵藤萝被无情地砍断了。这样的层层衬托就为悲剧的发生积蓄了巨大的力量。
二是层层对比。作者首先将藤萝的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接着将自己路过幽径的前后心情进行对比,然后将藤萝的邻居们与世人进行对比,最后将自己与世人进行对比。这四层对比告诉我们,这哪里是幽径的悲剧,哪里是藤萝的悲剧,这实在是世道人心的悲剧,是人性的悲剧啊。在文章的第11小节中,作者就连用了十多个“我”字和十多个“人”字,以此点出文章的主题。
这样研读文本后,我们就可以把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领会本文的写作手法,领悟作者的感情”,这篇长文就不再难教了,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的提示,一步一步有重点地深入文本、理解文本。
二、研读文本需要选择关键视角
研读文本时,视角的选择是大有讲究的,不能不问缘由地、无端地抓住一句话或一个词翻来覆去地去研读,而是要遵循特定的规律。
笔者认为,研读文本的视角要选在文章结构的肯綮之处,要选在人物心理的急剧变化之处,要选在凸显主题的关键之处,要选在发散思维的引爆之处,要选在难点突破的核心之处。选择这样的关键视角去解读文本,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必然会收获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研读文本需要向纵深处挖掘
研读文本,不能只在同一层面徘徊,而要向纵深处挖掘。
例如,《治水必躬亲》是一篇短小的议论文,研读时,我们不妨给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为什么要写海瑞管理自己与手下人?”这就能引导我们从治水与治己、治人的关系角度去打开思路,就是在向文本纵深处挖掘,就会有新的发现。
通过研读,我们不难明白,要治水,首先要管理好自己。治水的领头人必须“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才能了解治水工程质量的实际情况,了解治水民工劳动与生活的实际情况;只有“亲给钱粮,不扣一厘”,才能保证治水工程的财物、治水民工的报酬等没有跑冒滴漏。其次,要管理好手下人。治水工程浩大,必须依靠一批管理人员,而只有让手下人都做到“未尝横索一钱”,才能保证整个管理团队的清廉。这样,我们就是真正地走进了文本深处。
四、研读文本需要找到几种文本间的关联点
教学中,我们会接触到四种文本:原始文本、教学文本、教师文本和学生文本。原始文本即作者创作出的文本;教学文本即经过编者改编的用于教学的文本;教师文本即教师解读过的文本;而学生文本,则是学生眼中的文本。
研读文本时,教师首先要将教学文本与原始文本进行关联,不能只盯着教学文本,还要了解原始文本。许多名师执教文本时,都会将教学文本中的某一段与原始文本中的段落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摩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从而启迪思维,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教师要将教学文本、教师文本和学生文本进行有机关联,因为,教师有着多年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淀,其眼中的文本与学生眼中的文本是不一样的。教师需要做的是将自己高于学生的解读放低一点,放到学生够得着的高度,引导他们在最近发展区上与教材编者的相应要求尽可能地趋同。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有明确的指向,具体的教学目标才能接地气,学生才会有看得见的收获。
五、研读文本需要调动审美体验
1.把握文本的结构美。
每一篇文本都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如果不能把握文本结构,就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例如,《紫藤萝瀑布》运用了插叙的线性结构,《我的老师》采用了倒叙的线性结构,《幽径悲剧》表现出了逻辑事理上的纵向结构美,《有的人》中有对应的结构美等。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把握这样的结构美。
2.把握文本的叙述美。
把握文本的叙述美,也是研读文本的有效路径。例如,研读《变色龙》时,我们可以从奥楚蔑洛夫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深入探讨其装腔作势、官气十足、媚上欺下、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这样,不仅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可以触碰到文章所要揭露的本质问题。
3.把握文本的语言美。
每一篇文本都是由语言构成的,因此,我们在研读文本时,要注意把握文本的语言美。例如,莫怀戚《散步》一文中的对称语句的圆形美,梁衡《夏》一文中的比喻美,闻一多先生诗歌语言的建筑美、绘画美和音乐美等。语言是灵动的音符,具有无穷的魅力,值得我们细细体会。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研读文本时,可以适当地参阅教辅或他人的成果,但是,独立思考、独立探究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我们只有努力钻研,在文本研读上做足功课,才能不断提升语文教学素养,带领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究文本,使语文课堂教学渐入佳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