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类专业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探索
2016-04-29王宁廖鹏程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765万,就业形势严峻程度进一步加剧,大学生就业压力陡增。同时,石油行业的寒冬对于石油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来说是雪上加霜。因此,在石油行业的发展处于低谷的状态下,对于石油类专业大学生而言,除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之外,培养其生涯适应能力至关重要。
1、生涯适应力的发展及内涵
“生涯适应力” 是心理学中的适应力概念在职业发展领域应用的深入,其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Super的生涯成熟理论,强调个体处于一个固定不变的现实环境里。Savickas后来主张以生涯适应力取代生涯成熟度的概念,强调个体运用弹性及有效的方法或策略去满足复杂多变的环境。
我国学者赵小云[1]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生涯适应力的概念可以界定为个体因应生涯角色变化并与之保持平衡的能力,其具有三个典型特点:一是可以培养的能力,借由生涯困境或危机来彰显;其二是一种能够帮助个体“前进”的能力;三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2、生涯适应力的作用维度
2.1生涯关注
生涯关注是指个体对自己未来生涯能够有所关注并持乐观态度。石油类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限制使其就业方向相对较窄,因此在大环境形势较差的时候更容易受到影响。例如针对大一新生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于他们选择专业、探讨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有着重要作用。
2.2生涯控制
生涯控制是指个体对于构建自己的生涯是可以进行自我决定和自我负责。如果个体缺乏生涯控制,那么在面对未来时会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无法进行正确的生涯选择。石油类专业大学生由于大部分就业环境比较艰苦,部分学生可能考虑到工作环境等问题从而对于自己的生涯选择无法自主控制。相比之下,一些学生对于工作环境和家庭等因素都能够正确认知,这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能够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
2.3生涯好奇
生涯好奇是指个体愿意对自我和职业世界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大多数石油类专业学生毕业后走向的工作岗位条件都比较艰苦,只有用积极的态度愿意对这些岗位进行尝试和探索,才会对这些工作岗位产生良好的适应能力。此外,石油类专业的多数学生求职视野相对狭窄,对例如公务员、选调生、事业单位等招考机会尝试热情不高。
2.4生涯自信
生涯自信是指对自身生涯问题解决能力的信心。在如今能源行业普遍发展受限的情况下,需要摒弃传统的就业过程中的“等、靠、要”思想,在对自身有明确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学生主动“走出去”,因此学生增强生涯自信的培养有助于主动寻找就业机会,获得较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3、生涯适应力的影响因素
3.1性别因素
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性别并不影响个体的生涯适应力。国内的赵小云等人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总均分男生高于女生,男生在生涯好奇、生涯控制和生涯自信三个因子的得分上要显著高于女生。
3.2年级因素
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会随年级升高而有所下降,大三时会略有回升,大四则又会下降。整体上看,大二和大四年级是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发展的低谷期,大一发展水平最高。这可能是由于学生所处年级不同,其心智变化以及学业、前途的压力也不尽相同。
3.3家庭社经地位
家庭社经地位一般包括家庭收入、父母的职业及受教育程度。许多学者认为家庭社经地位与生涯发展成正相关,通常来说家庭社经地位较高的个体其生涯发展水平也高[2]。石油类专业的部分学生来自油田,受父母影响较大,对专业上的认知也比其他同学更加有利。
3.4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在自我认同等等方面有较大的影响,也有研究者对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安全型依恋、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积极生涯探索行为、较高的生涯自我效能以及职业认同的更快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而家庭冲突以及家庭功能失调,则不利于青少年的生涯自我效能和职业认同的发展。
3.5人格特质
关于人格在个体生涯发展中的作用,生涯心理学领域研究最多的就是“大五人格” [3]。多项研究表明,大学生的高开放性、严谨性、外向性、和亲和性以及低神经质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4、提高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途径
4.1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涯观念
现实中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有着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比如当前的石油行业面临的低谷。因此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不确定”的生涯发展观念,当学生遇到不确定因素时,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去接受。通过完善职业生涯课程设计,以及在学生日常的教育管理中,要有意识地去鼓励学生积极接纳生涯发展中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生涯适应力。
4.2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不同年级的学生面临的问题及重点不同,因此要因年级而异,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年级学生存在的生涯发展阻抗因素进行一一化解。同时,个体之间也因为人格特质的差异,要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帮助提高生涯适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