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仿真软件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16-04-29王爱红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程度的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计算机技术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进而导致计算机人才需求量的增加。高校作为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的主要场所,急需丰富教学模式,通过对网络仿真软件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够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以此促进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升。
现阶段,很多高校积极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进一步提升计算机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实用技巧。教师在实际授课阶段,不仅注重计算机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加强开展实验教学,在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有利于提高其操作能力。可以积极利用网络仿真软件,以此完成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整体教学。
一、网络仿真软件概述和优势
仿真软件的出现,能够极大程度的模拟客观现实世界,同时根据实验测试结果对此进行分析,在实际教学课堂中,利用仿真软件能够极大程度的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现阶段,在网络系统中存在数量众多的仿真软件,有效的推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发展,对实际教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很多利用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仿真软件,功能较为强大,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利于学生接受。比如说NS系列仿真软件,作为一种功能较为齐全的软件,备受行业和教学所关注,能够实现多种数据链应用系统的模拟。此外,NS系类软件,可以模拟通信过程,同时传递相应的频谱图等参数。仿真软件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计算机网络实验的课堂效率,并且有利于节省网络计算机教学成本,加强设备使用情况。此外,在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采取仿真软件,丰富教学手段,能够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针对性的设计实验难度;相比于真实的实验环境,仿真实验教学有效的省略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比如说制作网线、连接设备等等,进而促进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升。所以说,仿真软件教学具有开阔的应用空间。
二、网络仿真软件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所以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具有非常多的仿真软件。此次论述主要对Packet Trace开展实例分析,以此说明仿真软件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2.1仿真软件Packet Trace的概述
Packet Trace是一种具有仿真、可视化、而且能够与评估环境进行集成的辅助工作。作为一种学习软件,Packet Trace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此外,在计算机网络教学课堂中,教师利用Packet Trace软件,能够有效的营造出一种仿真环境,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方便教师开展针对性教学措施,实现网络故障的检查和维修。通过对大量实践教学研究发现,教学课堂利用仿真软件之后,极大程度的扩展的学生网络知识视野,加强了学生体验网络环境。而且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和主动性;在具体的实践操作教学中,有利于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利用仿真软件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学习的兴趣。
2.2仿真软件Packet Trace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实验教学目的主要是有利于学生掌握利用交换机,配置VLAN、VTP、以及路由器子接口,同时掌握对路由器和交换机基本配置的检测操作。
实验教学准备包括一台电脑,仿真软件Packet Trace。
实验教学原理,需要利用VLAN对大型广播域进行隔离。可以使用VLAN间路由的操作流程,实现同一个VLAN中用户的通信。通常情况下,传统的VLAN间路由需要备有多个路由器物理接口,并且保证没有接口与VLAN进行相连。而单臂路由器VLAN间路由进行连接时,其实验原理如下:利用第二层交换机的逻辑子接口,也可以称作为物理接口。并且在具体使用中,明确规定出逻辑子接口的VLAN ID和IP地址。
实验教学具体实施步骤:(1)准备工作,首先需要单击需要配置的电脑,之后打开对话框,并且设置电脑相关参数;(2)利用交换机,进行VTP、继端口的配置,之后利用中继端口指令本征VLAN,在完成上述步骤之后,可以正确配置VLAN;(3)开展连通性测试,主要是利用ping命令,分别在三台电脑中输入命令,具体是从PC3 ping PC1,从PC1 ping PC2,从PC2 ping PC3,结果显示ping失败。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需要利用网络层路,才能够保持VLAN的连通性得以实现。(4)配备路由器;(5)输入show ip route 命令,可以查阅路由表,进而详细分析实验结果。然后使用ping命令,开展连通性测试,以此证明VLAN间路由可以由单臂路由器实现。
总而言之,在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合理采取网络仿真软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仿真软件能够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比传统教学更加具有优势,只需普通的计算机即可完成。仿真软件不仅丰富了网络教学的实验基础,同时有利于减少教学成本的投入,在促进学生能力进步的同时,推动了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