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戏剧为载体的成语教学探讨
2016-04-29范燕燕
一、儿童戏剧在成语教学中起的作用
(一)剧本改写与评比,增厚孩子的文笔功底
每个成语都有其出处根底,老师可以给孩子们提供成语的历史典故,让他们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设计台词剧本,之后进行全班评比,选出最为出色的一个剧本。当然,每单元都有数个不同成语,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一一涉及,所以老师需要提前筛选出2—4个,然后全班分成对应数量的小组,一组一个成语,分头进行。台词的设计与组织,不仅锻炼小孩的文学功底,更考验他们的情商。作为21世纪的人才储备,孩子们需要成为高素养,深内涵,厚底蕴的“复合型”全才。
(二)演员选拔与举荐,培养孩子的自信他信
每个成语小戏剧,都会涉及至少两个人物角色,这些角色将由孩子们自发推举产生,老师只需引导他们自荐或推荐,条件为与剧本人物性格相合。在这种自荐与推荐的过程中,小孩可以更清晰地认知自己与身边的小伙伴,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相互间的信任感。21世纪的社会“战场”不存在单打独斗,一个好汉三个帮才是常态,只有团队协作才有可能赢得未来。而在一个团队中,你没有自信就不可能脱颖而出,没有他信就无法成功融入队伍。
(三)道具设计与准备,丰富孩子的想象能力
既然是“专业”的个性化成语戏剧,准备道具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孩子们将会在老师的启示提点下,依据评选出的剧本,自由想象剧中人物所需的服装器物,然后一一讨论记载下来。这些被记录的物品,需要孩子们课后自己准备,譬如服装,可以用废旧报纸或彩纸剪裁而得。生活中多的是墨守成规的人,少的是富于想象的人,所以蹉跎一生的普通人永远比“成功人士”少。小孩的想象力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在道具准备环节中,他们需要自己代入思考,以剧中人物的视角审视所缺物品,之后还需回归现实,利用身边可得物品去“创造”出想象中的道具,这些都将拓宽他们的思路,启迪他们的灵感,使他们成为勤于思考的人。
(四)戏剧排练与演出,促进孩子的团结协作
剧本道具都就绪后,孩子们就可以在老师的监护下自导自演由他们自编的成语戏剧了。一场成语戏剧的排练,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他们自己协商舞台布置,幕后分工以及时间安排。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孩子们的语言表达,应急能力,团结协作等都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一个不会配合团队工作的人,注定将是一个“孤独一生”的人,孤独的人往往会活的比较累,因为他们没有可靠的伙伴,没有可信任的团队为他们分忧。
(五)最后总结与拾遗,锻炼孩子的反省纠错
演出结束后,孩子们可以围坐在一起,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该次活动的得失,从中汲取经验,争取在下次戏剧活动中做的更好。生活中的我们不可能不犯错,“每日三省吾身”是很有必要的,反省与纠错可以更正我们身上的许多错误,使我们离成功更进一步。活动后的反思与总结,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反省与纠错能力,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够做到明得失、知对错、勤更正。
二、成语戏剧课程实例展示与剖析(以“滥竽充数”为例)
“滥竽充数”讲述的故事大致是,齐国国君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用数百人的粮食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故事反映了古时候君王和大臣之间、大臣和大臣之间、大臣和百姓之间、君王和百姓之间的一些有趣关系,以及滥用职权、贪小便宜者和滥竽充数者的可悲下场。
剖析:老师为学生讲述滥竽充数的故事,使孩子们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并讲述一下成语的现实寓意,引导学生讨论剧中人物的性格。譬如,齐宣王是什么样的人呢?(稀里糊涂)南郭先生是怎么样的人呢?(吹捧逢迎)齐湣王又是什么样的人呢?(眼里不揉沙)
三、成语戏剧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太过占用课时
每一单元都有一课成语,平时只需占用一个课时,如果需要安排类似的成语戏剧课则需要额外增加两个课时。这一问题需要学校教研组商讨解决,但相比于所能收获的成果,这两个课时还是值得的。另外,或许可以将活动课稍作挪用。
(二)孩子的兴趣
开展类似的成语戏剧课,除了课堂时间,还需要占用孩子们一部分课余时间(做道具)。若没有浓厚的兴趣,孩子们或许会很反感类似的活动,所以,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也是一大问题。当然,渠道是多样的,只要我们的课程内容足够有趣丰富,相信孩子们是会喜欢的。
(三)缺乏专业指导
我们语文老师毕竟不是专业的戏剧艺人,既然开设了这样的课程,自然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多学一些东西,并接受下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如果有专业的戏剧艺人或相关从业者亲临指导,或许会使孩子们受益更多,也不枉他们辛苦准备一遭。当然,这一问题或许可以由学校出面与当地戏剧协会商量解决,毕竟在学校开展类似课程也是弘扬我国的戏剧文化,相信他们应该会给予支持的。
“填鸭式”教育已然不再适用于当代的小孩了,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日益“苛刻”,作为老师,我们既希望他们能够学全所有知识,又希望他们不至于太过疲累。“寓教于乐”也便成了我们需要着手研究的重要课题,让知识在轻松娱乐的氛围里装进孩子的脑袋也便成了我们最大的目标。“寓教于戏”便是我们通过实践探索,寻找到的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它不仅形式紧随潮流,更是依托于中华文化瑰宝——戏曲,而且能够完美诠释语文课堂内容,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简直是高大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