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
2016-04-29崔明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基础学科和高考科目在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改革标准赋予了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为此,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的学习能力,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历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无法忽视的重要研究课题。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针对自己近几年的实践教学,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愿与同行们交流分享。
一、制定导学方案,让学生自我完成基础性知识学习。
无可否认,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完成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任务的相关规定,还要考虑高考成绩对实际教学成果的检验。因此围绕高考及知识能力培养的自主性学习,不能忽略对基础知识的教育。教师在教学前应布置相关教学任务,把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基本史实以提问或填空的方式制成导学案下发给学生,让其对照教科书进行相应的预习、填写,并对存疑部分进行提问,有针对性的对应掌握的历史事件进行直观了解。如在制定《鸦片战争》的导学案中,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填写诸如战争、时间、经过、交战双方及结果等基本史实,使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初步构建,自我完成对基础性知识的学习。
二、要点式提问,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历史现象的基本能力。
学生完成导学案后,教师应在课上对相关的历史知识,根据高考要求进行一般性提问。如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该事件对中国、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让学生通过导学案基础知识的自我学习,对历史事件进行基本的分析,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运用史料阐释、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交流合作,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自主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般性提问中,大多数学生存疑的问题,可在课上分组进行重点集中讨论,由教师引导全班同学共同思考、分析和解决。让学生在交流、互助中加深对历史事件的深层次了解、分析,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自主性,学会分享各自的学习收获、体会和见解,共同思考和解决各自发现与困惑的问题。在上述交流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使他们形成认真倾听、互相尊重的习惯,形成积极思考、敢于提问、勇于表达的作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探究式学习,活化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和高考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不少主观题的提问是开放式的,即不局限于一种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这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教师可针对相关历史现象提出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尽量少下权威性的结论与定论干扰学生,要鼓励不同的观点与见解,鼓励发散与求异的思维。比如对“辛亥革命结果”的讨论中,我在幻灯片中引述了近代几位名人的评价,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观点,形成了激烈的思想交锋。尽管学生受学识所限,所发表的观点不一定很有深度、力度,但这种探究式的提问,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分析推理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从多视角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敢于质疑、挑战权威的自主创新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教学模式下,在具体实施时应注意的以下几个问题:
1、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即学习者既要对自己所学的新知识能制定导学理解,更要以一种思辨性的眼光对其进行分析,检验甚至批判,从而使之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所谓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不是学生机械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建构这些知识信息的意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所以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时,教师要做好自我定位,我们只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切忌传统模式教学,教师灌输性讲授知识及观点,扼杀学生的自我学习、探索、思考能力。
2、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循序渐进,体现出由浅入深的学习思维层次。在设计时应注意:基础性史实知识,翻阅教科书即可找到答案;一般性提问,学生可通过掌握的基本史实,自主分析、归纳出答案;存疑性问题,由老师指导全班同学通过交流、讨论得出答案;探究性问题讨论,学生可根据掌握的相关知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无须拘泥于传统观点的标准答案。
3、营造轻松、活泼的学术气氛。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调控技能,像研讨会的主持人那样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兴奋起来,使他们不仅敢想敢说,而且想说愿说,使学生在热烈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习、探索的兴趣,培养历史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任重道远,方法多样。教师只要在遵循课程标准和高考要求下,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更新观念,做好自身定位,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引导式教学,就一定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取得能力与分数的双丰收,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