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爱国主义的培育
2016-04-29肖学文
爱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列为首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主阵地之一,要在国家建设新发展的事实中激发爱国主义;在承继爱国主义传统价值中丰富爱国主义;在科学理性的方式中表达爱国主义;在教学改革的创新中贯穿爱国主义。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用24字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其中,在公民个人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见,爱国被列为首位,也成为了公民首位的价值目标和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在国家建设新发展的事实中激发爱国主义
五千多年来,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最具凝聚力、最有号召力的旗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史上,中华儿女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与共,自觉承担起对祖国的义务和责任,用鲜血和生命维护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现在,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励下,中华儿女齐心协力的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较强的时政性,这一特点也方便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国家各行各业的第一手素材,如服务业在GDP的比重增至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粮食产量的“十二连增”,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442万人,国产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等等,这些时新的素材既能让学生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又在大学生心里产生强烈的共鸣,激发起炽热的民族自豪感,大大加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内涵和表现,牢记“发展是硬道理”这一至理名言,坚信我国目前仍然需要用发展来攻坚克难、用改革来创造新的奇迹。
二、在承继爱国主义传统价值中丰富爱国主义
作为一种团结人民、推动历史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的爱国主义是人们以热爱且忠诚祖国为内容的情感、思想和行为,集中的通过民族自尊、自信和自豪感表现出来。古往今来,爱国主义都是国家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永恒的价值。如针对我国官方在非逢五逢十年份高调高规格纪念抗战胜利这一时事,师生在共同讨论分析的过程中,自然就突出了毋忘国耻、奋发图强,强我中华的主题。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在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秀传统的同时,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根据时代和世界的发展变化,理解爱国主义新的时代内涵,要帮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爱国主义是虚怀若谷的、有更多担当的、理性大度的爱国主义;明确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在加强与世界各国合作和交流的同时取长补短,是我们克服了弱国心态,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之后的爱国主义新内容;明确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就是把自己发展好、建设好,用我国的和平发展打破“国强必霸”的旧套路,践行永不称霸的承诺,是我们爱国主义的新追求;明确我国把爱国主义与偏狭的民族主义和狂热的沙文主义严格区分,是我们在一个新的高度所展现出来的有大国风范的爱国主义。
三、在科学理性的方式中表达爱国主义
“高校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故授人以渔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必然要求之一,即传授给学生的不能止步于一些概念、原则和结论,而应是一种科学理性的思维,是观察、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一种方法论,是帮助大学生避免陷入情绪化、感性化、直观化的误区,把大学生质朴的、纯真的爱国情感正确引导到合理合法的行为上,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更为关键的环节。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不仅仅应该自己具有理论思维,能胸怀全局,运用系统论、比较法等方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且要引导、帮助学生也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世界眼光。要看到在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政治趋向多元化、经济日益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思维也不应该是单向的、非此即彼的,而应该是多向的、更广阔、更包容的。如在讨论奥巴马关于中国“搭便车”言论时,学习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话语中向国际社会表述出来的欢迎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共享机遇,共同发展的胸襟,引导学生自觉认识到仅仅上街喊爱国口号、情绪化的抵制日货、到外国使馆前示威抗议等行为只是爱国主义简单而浅层的表达,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把满腔的爱国热情转化成为他人奉献、为社会分忧、为国家尽责的现实表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贡献自己的正能量。
四、在教学改革的创新中贯穿爱国主义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也是一个常话常新、常变常新的系统工程,但不管教学的形式和方式怎么变,爱国主义的核心和精神是不能改变,必须始终贯穿的。要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中不断推陈出新,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携手来完成能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与政策,形成稳定的价值观的任务。
一般而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有坚定明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满腔热情的爱国主义热忱和过硬的业务素质,就会起到率先垂范作用,会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激发起大学生内心里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气节。
其次要真正实现课堂的双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将教学方式由“我的课堂老师做主”变成“我们的课堂师生共同做主”,根据教学需要和大学生特点,一起实现从“单线型”向“双线型”的转变,因地制宜的采取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实践式等教学方式,将教师灵活的主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实现教学相长。
再次要改革教学手段,推进教学现代化。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充分运用报刊、电视、互联网、微信微博以及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现代化传媒手段和教学手段,做到教育教学宽领域、多渠道、信息化,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又充分体现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的特点,还培养了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和时代责任感。
最后要将形势与政策教育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营造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校园文化。任弼时曾说:“在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时要注意结合日常生活的各种实际问题,要结合社会现实去宣传。”可通过微视频、专题手抄报、时事长廊等载体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