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情境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6-04-29穆阳
情境教学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关系中,改变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化学教学中应当如何关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课堂讨论、让学生动起来、使教学活起来,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做出一些尝试:
一、设定情境教学目标
现在学生大多数对于未来都很迷茫,即使拥有明确的目标,也很难明确的坚持的走下去,其大部分原因都在于对自我定位的不确切,所以,在这里,笔者认为老师的作用之一则是让每一位学生认清自己,实现自我的超越。那么什么是自我超越呢?自我超越是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Emil Frankl)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人真正追求的不是自我实现而是超越自我的生活意义。而这样的理论概念似乎又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并不适用于教育学生与打造班集体之中,在这里,笔者所说的自我超越是指让学生们能够认清自己真正的愿望,为了实现愿望而集中精力,培养必要的的耐心,并能客观的观察现实,而这也是构建学习型班集体的精神基础。所以,笔者认为,要想打造创新学习型班集体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们认清自我,从而实现自我的超越。
二、发挥情感的引领作用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就必须使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是中相辅相成的互动的关系。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学习的方式就必须打破传统的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学情境,新课程教学理念提倡的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是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教师把教学内容转化为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着重看重精心设置问题。学生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的讲授并不互相排斥,一方面,老师在讲的时候要注意讲得的准备到位,如果在讲授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不懂时,这使最重要的工作就应该是教师进行解读。老师的解读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来说能够起到非常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自学为是个人思考是主讲授为辅的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是为了获取新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开展同探索伴合作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时刻清楚地知道学生学习的具体步骤和小组合作的活动情况,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帮助,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些的时候和过程中反馈回来的学习信息建立相应的有效的学习检测系统。有目的、有方法、有节奏地进行分析分析理论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要帮助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登上知识的殿堂。设置情境和问题的时候既要照顾到每节课的内容的学习,还要照顾到学生认识的自身规律性,要有启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要量力而行,遵循循序渐进的大原则。老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师生关系的维系,与学生进行真诚的情感的交流,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融洽和民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领者,要最大限度的知道和掌握学生对老师讲授化学知识的期待,用心去呵护和善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们能感到老师情感的付出和对学生的爱,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愉快的交流,这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师和育人的境界。
三、营造师生双方的良性互动氛围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首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题,敢于对现有的知识产生质疑,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意识的起点,教师应当在遵守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和基础上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尝试,建立充满爱的情境的师生关系。老师要善于为学生自主学习建立一个积极的环境,勇于构建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各项教学活动,让老师和学生一起探究和学习新知识。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提出问题,相辅相成教学情境,同时,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保护好学生的奇思异想,共同发展的都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对学生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给予真诚的表扬。老师要善于积极的肯定学生的成绩,充实和完善现有的教学评价方式方法,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意识。构建知识结构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非常的重要。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进行过程中要首先自己知道教材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串联各个知识点和知识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完整的认识,让学生掌握方法、发现问题只是一个漫漫学习的过程的一个开始,学生只有有了对教材知识有疑问才会有进一步思考的可能。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的情感世界很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