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制度改革视域下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构建

2016-04-29王延妮

知识文库 2016年7期

高中教育是我国中等教育的高级阶段,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高中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各级各类人才的发展水平,甚至影响了整个国民素质整体水平。提到高中教育,我们自然而然想到的就是与之对应的高考制度。“高考”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实行的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高考制度的合理性以及高考制度的改革等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且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因此,本文从高考制度改革的角度出发,尝试探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的构建。

一、我国高考制度改革与新课程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于人才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对教育进行改革,我国也不例外。高中新课程的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延伸,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需要。而高考制度作为高中课程评价的一种制度,极大地影响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行需要高考制度改革的配合。

(一)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现状

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于2004年9月在我国部分省份开始的。它追求的是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真正转变。《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就明确提出过:“普通高中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这次高中新课程改革并不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简单地修修补补,而是从理念到实践上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经过新课改后的高中课程,无论是课程理念,还是课程结构,亦或是具体的课程计划等等都与原来的大有不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具体情况如下:

1、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理念上主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倡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价值观;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课程生态观;综合取向的课程设计观;民主化、科学化的课程政策观等等。

2、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机构

新课程改革将课程结构从宏观层面分为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从微观层面,将课程结构分为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

科目又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和选修部分又由不同数量的模块组成。

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课程结构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二、高考制度改革视域下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构建的思考

就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拉开序幕的时候,“高中课程和高考应该如何改革?”的问题也成为了改革中的最为重要的问题。在高考制度改革视域下如何构建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十分快速,知识的更新对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课程的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设置应该满足人的可持续的发展需要以及人个性多样化的需求。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总是相互伴随展开的,但是我们要认识清楚二者的关系,使二者能够和谐发展,相互配合。

(一)高考制度改革和高中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建构

1、高考制度改革要适应高中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价值观,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的构建要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但是实际上,高考对于高中教育却有导向作用,我国许多普通高中课程的设置仍然以“高考”作为指挥棒,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仍然没有取得相应的地位。学校课程结构都是配合着高考而构建的,虽然课程计划中安排了音乐、美术、技术等高考不考的科目,但是在实际中这些科目却被其他“高考科目”代替,学生们都不能或者很少能学习音乐、美术等科目,这样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成为了一句空口号。

2、高考制度的改革促进高中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的构建

高考制度改革加大了对能力测试,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促进了课程在改革时要加大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高中课程内容上缺乏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那么高考中出现这一类试题时,学生将无所适从。高考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相应试题的出现,从课程结构上来说,也会使新课程改革加大对学生能力培养相关课程的设置,重新权衡各个科目之间的比重,促进课程的改革发展。

(二)高考制度改革视域下的高中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构建要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高考制度改革与新课程改革之间的“度”。

高考制度改革与系课程改革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如果高考制度的改革一味跟着课程改革的轨道,那么高考制度就会失去服务高等教育、为社会选拔人才的基本功能,完全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评价工具。

2、针对新课程改革的特征,高考制度改革也应该具备相应的特征。

高考制度要具备水平性考试与选拔性考试的特征。既能够反映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又能反映高中教育状况,还要能为高等教育学校选拔优秀的学生。考查要从知识向能力转变,从结果向过程转变。高考制度改革必须从过于注重考查知识内容的应试教育体系向注重考查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基本知识和学生能力的转变。

3、要注重高中各门课程内容自身的差异以及不同课程考查方式的差异。

外语应该注重它自身的工具性,但是教学的内容和课程考查注重的却是它的基本知识,忽略了它的使用。这一点就要求高考要根据课程的差异性探索出不同的考试方式。高考不要仅仅只考查所谓的“主科”,也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考查与课程相结合,例如探索出科学、艺术、综合实践、体育与健康等领域适合的考查方式。

4、要注重平衡宏观上的三级课程和微观上的学习领域、科目、模块课程的构建。

新课程改革将课程结构发展为了三级课程结构,高考改革就应该相应的与课程结构相适应,不能只注重考国家课程,而忽略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应该适当地加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考核,凸显课程的多样性。平衡各学习领域之间、科目之间、模块之间的比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合理分配各个科目的教学时间,减少学生过多地学习其中几门课程的疲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