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
2016-04-29祁昕
目前,国内的口译教学经过不断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从整体上而言缺乏系统性和真实性。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分析口译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定位,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译教学方法
1. 引言
传统的口译教学中,教师具有权威性,往往按照自己的方法机械地向学生灌输口译知识,因此出现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角色定位。尽管这种教学模式树立了教师的权威性,但让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口译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被束缚,也违背了注重实践和技能培养的口译教学的宗旨。因此,口译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2.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源于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和理论不是绝对的,而是是个人和社会建构的;学习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教师是教学的发现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起到搭建“支架”的作用;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可以理解口译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努力创造—个适宜的口译学习环境,使学生们能积极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口译教师的职责是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在实践中学习口译。
3.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口译教学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对口译教学进行改革,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3.1 口译理论教学
口译的基本理论包括口译的定义、口译的标准、口译的分类、口译的要求、口译的训练模式等。在进行口译理论学习的时候,教师的角色不应该是以往的“灌输型”,而是“启发式”地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比如在介绍口译的定义的时候,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和讨论口译和翻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结合翻译的定义,给出他们自己对口译的理解,之后教师再给予评价和总结。在介绍口译的标准和分类时,可以让他们观看几种不同口译类型的现场录像,一方面让他们对译员的表现进行评价,从中发现口译的标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比较这些真实口译场景的不同点,总结不同的口译类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最后进行评价和总结。
3.2 口译技能教学
目前的口译教学中,由于口译课程任务重,时间紧,口译教师往往忽略了教学环节的阶段性。然而,按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解释,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者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新知识是建立在以往习得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教学应该循序渐进,从低一级的技能向较高一级技能逐渐过渡。因此,口译教学的课程设置应当体现口译技能技巧培养的阶段性,遵循“阶段性原则”。教师应该发挥他们在教学中搭建“支架”的作用,为学生预设好基于他们原有知识能力水平的教学内容,而且搭建的这个支架一定要因时制宜,因人而异。
首先,教师在选择技能讲授的顺序时,要考虑到口译的具体过程和学生的现有水平。一般而言,口译技能讲授首先是听辨理解,因为口译过程的第一步就是接收并理解发言人的讲话;口译技能训练的第二个阶段往往是记忆训练,因为译员在理解发言人的说话的意思后,下一步就是要用大脑在短时间内记住所听的内容。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短期记忆技能的基础之后,才能进行口译笔记技巧的训练,这是口译技能教学的第三个阶段。口译技能教学的第四个阶段是数字传译技巧训练,这是由于数字传译具有相当的难度,教学中应该放在其他技能之后,否则容易让学习者产生挫败感。其次,教师在讲授某一种口译技巧时,也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为学生一步步地搭建“支架”。“支架式”教学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引向深入。比如在进行记忆训练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在训练的初始阶段,选择一些语速较慢并且逻辑性较强的材料;从单个句子的记忆训练入手,逐渐过度到2-3个句子为单位的语段,最后再进行较长的语篇的记忆训练。在进行数字技巧训练的时候,应该从单个数字的训练开始,过渡到含有较多数字的单句练习,进而过渡到含有较多数字的句子、段落以及篇章的传译训练。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模式,教师把具有一定难度的技能训练分解成一步一步由易到难的练习,创设了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