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校校园外环境人性化设计研究
2016-04-29杨文婷
本文通过对重庆高校校园内学生的交往行为进行调研,总结高校交往空间建设中现存问题,最后从微观角度评析高校校园外环境空间人性化设计的要点。
1、重庆高校外环境空间交往行为特点
笔者通过对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西南交通大学等校区进行问卷调研,找出校园内室外交往活动的一般规律特征,作为校园外环境人性化设计研究的依据。
1.1 交往活动时间的调研
从实际调研中可以看出,大学生选择晚上进行室外交往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傍晚和周末,中午在室外活动的人数最少。从学生不同时段户外交往的使用情况可见,大学生在晚上或傍晚进行锻炼、参与社团活动、散步等活动较多。其次早上晨读、体育锻炼也较为频繁。周末则是学生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出走教室或寝室,进行体育锻炼、参加同城老乡会、朋友进行交往等。
1.2 交往活动人群规模的调研
大学活动丰富多彩,活动形式多样。从人群使用规模来分析,可归纳为个人活动、小团体活动、集体活动集中类型。
1.2.1 个体活动
大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善于独立思考,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生活习惯,大学也提供了较多自由活动空间。个体性活动则占较大比例。
1.2.2 小团体活动
在校园中5人以下的小团体活动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聊天、娱乐、学习讨论等。其中2人的交往活动尤为特别,随机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如路上偶遇相互问候等,对发生场所要求不严,可是教学楼前、路边、宿舍旁等。采用的方式可坐可站,但较适宜的座位对该活动具有很强吸引力。
1.2.3 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在大学生活中频频发生,占据着大学业余生活的重要部分,如同乡会、各种社团活动、以院系、班级为单位组织的各种体育运动等。它属于完全公共性的活动类型。
2、当前高校校园外环境空间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老校区的改建、扩建或拆迁,新校区的形成。在不断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户外空间不利于使用的问题。
2.1 户外交往空间缺乏层次性
户外交往空间按照人群规模通常分为集体性活动和个体性活动。集体性活动在户外空间建设中需要留有足够的空间范围,通常以楼前的广场、操场等形式为主,其突出特点是“大”和“空”。然后个体活动或小型聚集活动则要求适宜的空间尺度,甚至强调私密性、围合感、可休息性等特点。然而学生实际使用空间场地时集体性活动与个体性活动是随时转化的。但在目前一些高校,尤其是教学楼前广场,只注意了学生行走的便捷、通达性,却忽略了对于个体行为而设计的细部处理,导致空旷的场地缺乏宜人性,难以吸引学生在此逗留。
2.2 户外交往空间缺乏灵活性
使用者的行为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若人们要交往时,通常希望寻找较近的场所,如果设计者所指定的交往场地较远,使用者则更可能利用教学楼走廊、楼前花池边、路边等进行交流活动。然而降低了设计者营造出来的交往空间的使用率。
3、高校外环境空间人性化设计要点
3.1 校园道路人性化设计要点
道路的安全性是人性化设计的基础,其次道路的便捷性是设计的重点,此外若能兼顾使用者驻足停留打招呼、交谈的区域则更佳。
1)校园道路的分类
校园道路按照使用功能不同,分为机动车道、步行道。机动车道通常为校园的主要车行交通干道,时常兼具人行的功能,但处于人性化的考虑,设计中应尽量将机动车路线与步行路线分离开,确保行人在使用中的安全与舒适感。此外设置控制车速的减速带也是必要的。
2)道路线性的选择
道路线性的选择主要依据学生的使用需求而确定。在大学校园中,学生的出行目的一般是两类,上下课和漫步休闲运动。
对于上下课的出行具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和集中性且时间较为固定,是设计中尤其需要重视的设计内容。线性选择上则需理性分析,综合考虑学生宿舍、食堂、教室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遵循两点间直线为最近的原则进行设计。
对于漫步休闲、运动的道路类型,在使用时通常无固定的时间,目的性也不明确、常是个人或三五成群的行为。设计时则更需讲求线性的美观化、流畅性,通常设计成与环境风格相融合的曲线形式,增长游览路线,提高游览的趣味性。
3)道路的尺度选择
道路的尺度对于使用者最直接的感观是宽度。对于学校的道路设计有别于其它类型的户外景观,其最大的特点是使用人群在某时间段的集中性。往往能看到校园中的一些主干道在平时上课或周末时显得很空旷,一旦在上下课高峰期则表现出非常拥挤的情况。所以在校园道路特别是上下课的主要通道区域,尤其需要根据在校学生的规模,正确估算从而确定合适的宽度。对于以游憩为主的休闲步道,则不宜选择较大的宽度,通常1.2-2.1m为佳,在上下课高峰期可起到一定的分流效果,同时不影响课余三两人群休闲散步的需求。
3.2 建筑前院空间人性化设计要点
1)宜人的尺度
根据建筑的性质和人流量确定前院空间的尺度。人流集散是前院空间的主要功能,在满足学生上下课通行的基础上,为不显得场地过于空旷,前院空间较大时,可在建筑的轴线上布置一定尺度的绿地、水景等,为丰富学校的文化氛围还可在花池边缘布置报刊栏等,有效提高空间的亲和力。
2)与室内空间形成一定的过渡空间
人们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往往希望有一种视线或心理上的暗示感或过渡感。对于建筑前院是进出建筑室内的必经之处,它联系着室内与室外空间,在人们使用过程中最好是可以通过铺装、花坛或逐级抬升的梯步形成一种方向上的引导性,满足人对安全感和领域感的需求。
3.3 中心广场人性化设计要点
大学校园的中心广场通常是校园重要的室外休闲中心,是校园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人性化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1)广场位置选择及可达性
对于面积较大的校园可设置多个广场,如宿舍组团的中心广场和教学组团的中心广场。设置组团式的广场可有效的提高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同时有效控制超尺度的空间的出现,增加中心广场的宜人性和亲和力。此外组团式广场应选择在使用率较高的建筑周围,不仅方便集散建筑群中的人流,还提高广场人气,增加广场的使用率。
广场的服务半径应控制在人步行400-500米可达到为佳,甚至临近或位于校园主要干道经过的地方,提高广场的可达性,增加广场的利用率。
2)广场适宜尺度与多层次性
广场尺度与空间层次既要满足大规模的人群聚集的需要,又要满足少量人群对小尺度空间的需求;也就是既要有开放的大空间,又要有半公共的私密小空间。通常能看到学校的某些主要广场大且空,缺乏人气,其主要原因是广场的尺度与空间层次未能把握准确。往往广场的尺度过大并非绝对尺度大,而是缺乏被人们所适应的空间层次。因此在设计时,可通过空间二次划分或增加设施,如形成小尺度的树阵场地,增设可坐、倚靠等的休息聚会条件等,使大尺度中含小尺度空间,从而满足人们的空间感受和活动需求,吸引师生休闲停留。
3.4 庭院的人性化设计要点
位于教学楼或宿舍楼周边的庭院,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师生户外休息、交谈、学习的安静、私密的空间环境,但由于紧邻建筑出入口往往还需兼具人流穿行的功能,因此在设计时尤其需要避免穿行通道对安静休息区产生干扰,可通过花坛、水池、雕塑、台阶、铺装等对穿行空间形成导向性暗示,从而降低其对庭院休闲区的影响。
3.6 校园滨水空间人性化设计要点
1)亲水性
水岸线应尽量避免直线形。曲线与水的运动相适应,可提供较大面积的亲水空间,且具有连续的、多变的景观角度。岸边凸出水面的部分,视野呈放射状,是观景的较好场所,可设置观景小平台。同时水面与驳岸最好能形成自然的山石过渡,柔化湖岸线景观。并减小驳岸与水面的距离,极大满足人们亲水的心理需求。
2)安全性
处于安全性的考虑,校园中作为观赏性的水景不宜过深。驳岸应缓坡入水,提高环境生态性和安全性。沿湖滨小路应具有足够宽度,可利用多种自然石材产生自然、生态的感受。同时在夜间,应提供足够的照明,保证行人的安全。
本论文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高校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与使用者行为心理关联性研究”(项目编号KJB201518)成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