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2016-04-29赵卓文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专业发展进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依然面临着专业发展意识普遍缺失,专业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专业教学技能相对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受到教师自身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学校不完善的物质条件和管理制度,相对不完善的培训机制等方面的制约。因此,要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积极培育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改善学校环境,完善培训机制,拓宽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渠道。
一、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一)专业发展意识普遍缺失
“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是个体基于现实的需要,对照专业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关于自己未来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普遍缺失,存在这样一种心理:专业发展的动力源于职称晋级,在职称晋级之后便会产生职业懈怠,不再积极追求自身的专业发展。在当今我国农村中学中,近乎半数教师获得中级职称,而他们由中级晋升为高级的机会又少之又少,诸多教师在中级晋级之后,便丧失了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一些农村教师虽然具有强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工作与学习的冲突等因素的限制,自身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未能充分发挥。
(二)专业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同城市相比,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整体而言受教育水平不高,除少数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接受过普通高等教育外,大多数教师毕业于中等师范院校,且还有部分教师仅具有高中学历,没有专门接受过师范教育。从知识结构来看,多数农村教师虽然具有相对完备的所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但在文化知识的广度以及教育理论知识方面仍十分欠缺。对前沿知识的缺失以及对教育理论知识的匮乏,都极大的限制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专业教学技能相对不足
就当前整体状况而言,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已基本达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能较好的完成传授知识这一职责。然而,农村教师在教育科研技能和信息技术运用技能方面仍有待提高:一方面,多数农村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技能不足,鲜有农村中学教师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为基础探究问题,也少有农村教师发挥自己在教育实践方面的优势努力创造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多数教师尚不能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来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如今,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齐全,网络教学资源丰富,但利用情况却不甚乐观。很多教师只懂得最基本的电脑操作技巧,没有合理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网络教学资源。
二、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教师自身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
农村地区相对闭塞的信息使多数教师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因此,农村教师在教育观念上稍显滞后。观念引导人的行为,落后的教育观念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自身的发展。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与时俱进,抛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观念,树立起新的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观,进而才能将新课程的实施落到实处,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农村学校不完善的物资条件和管理制度
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与城市相比,农村中小学的物质条件和管理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方面,由于经费较大比例的向城市倾斜,农村所获得的教育经费较少,很多教学物资配备不齐全,这使得诸多新型教学活动不能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的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很多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评价制度、考核晋升制度等还未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把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教育系统中相对不完善的培训机制
在职培训是教师进入教学岗位后继续深造,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由于教育系统的政策倾斜,多数教育培训资源流向城市重点扶持学校,农村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很多教师几年才有一次机会外出学习。与此同时,农村教师在职培训的诸多课程针对性不强,不能适用于农村的教学环境、有效解决农村学校的特定问题,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培训效果;同时,许多面向农村的培训方式落后,课程内容陈旧,这也使得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促进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培育发展意识,增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专业发展意识能够为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在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明确自身的专业发展目标。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长期性目标,并根据目标进一步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使专业成长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第二,培养教学反思的行为习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教学反思能够使教师及时的发现自身在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与纰漏。第三,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进行互相交流、研究,共同探讨自身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体会、难以解决的问题等。这样可以在相互鼓励、相互合作中不断巩固自身的专业发展意识,不懈怠、不退缩,共同获得专业发展。
(二)改善学校环境,优化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
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场所,提供了教师专业发展所必需的多方面因素,为此,要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大力改善农村学校环境。首先,应改善学校的物质环境。政策上应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资金投入,为农村学校提供
较为完善的物资设备,使其硬件设备能够与城市学校持平,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可以通过观摩课、教研组集体备课多种形式开展校本教研,鼓励教师基于自身实践探讨教育前沿问题,促进农村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再次,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应试教育在逐步改变,应改变以往只看分数的评价机制,倡导形成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整合多种评价因素,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完善培训机制,拓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渠道
首先,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更多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农村学校由于相对闭塞,对很多教育教学前沿动态把握稍显滞后,因此要尽可能多的给予农村学校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其次,改善农村教师培训课程设置。培训方式应灵活有针对性,培训内容应密切联系农村教学实际,并且紧跟教育教学发展的最前沿,这样才可以使校外培训收获应有的成果。再次,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培训。校内培训能够有效针对农村学校的教育环境和学生情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培训资源,培训效果往往立竿见影,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