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
2016-04-29李赞成孙文菁杜磊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新船业激励机制,是适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条件。本文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现状和问题,同时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可以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各高校深化改革。自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来,各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创新创业激励制度方面进行了诸多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尚不完善,未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2016年1月,本研究抽取了我校500名学生进行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当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科学指导
对“你在创新创业活动的过程中有接受科学的指导吗?”47%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得到科学指导”;而对“你觉得创新创业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因素是什么”39%的同学选择了“老师的科学指导到位”。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并没有得到科学有效的指导,大部分同学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同时,大部分同学在调查中也表达了专业老师科学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的需求。
2.缺乏有效的经费保障
以我校为例,学校设有创新创业基金,但是申报难度大、报销程序繁琐。对“你在创新创业活动的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35%的同学选择了“经费申请难,报销麻烦”。同时创新创业项目在评审和验收的时候普遍存在不允许失败的概念,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一旦失败,则失去经费保障。因此,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经费保障的后顾之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3.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创业环境
在“你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8%的同学选择“综合测评可以加分,有利于评奖评优”,说明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既重视提升自我能力,我重视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虽然多数高校把创新创业纳入评奖评优的体系之中,但是对于提升大学生整体的创新创业意识作用不大,没有完全激发和调动大部分同学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积极性。相当一部分同学仍然停留在把创新创业活动当成是一种学生活动的阶段,没有深刻意识到创新创业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1.更新教育理念,把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纳入教育计划。高校在日常的教育中,要向学生灌输创新创业的理念,运用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并积极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理论只是应用到实践中。同时以人为本,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2.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老师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予指导老师一定的奖励,并在考核考评中予以充分体现。以我校为例,为了充分调动老师参与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在年终考核中予以充分的重视和体现。如,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一等奖及以上的老师,当年考核直接为优秀,并予以经济奖励。
3.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以95后为主,他们追求个性、向往自由、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应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支持,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主体意识,调动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4.多方位评价的价值评估系统以及相应的资金支持机制。波特与牢勒把激励过程看成是外部刺激、个体内部条件、行为表现、行为结果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对个体的激励价值越高,其期望概率越高,其完成作业的努力程度就越大。奖励是以绩效为前提的,人们对绩效和奖励的满足程度会影响以后的激励价值。立项的大学生不应该整日坐在教室里面研读别人的教科书。获取学分和奖学金也不应该以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而应该倾向于以创新创业活动情况来评估。
三、小结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提出的战略,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高校应该担负起对其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重任,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基金项目: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资助(项目编号:1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