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2016-04-29郑笑丛

知识文库 2016年7期

作为文化旅游的一部分,民俗旅游是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一种文化旅游形式,相对于普通的观光旅游而言,民俗旅游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方式。河南自古是我国的中原地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河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及管理,需要了解现存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才有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提高。

一、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开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资源特点

1.传承性强

深受中原文化熏淘的河南民俗自其产生后,为人们所承袭,具有相当的稳固性,许多民俗事象不因改朝换代或社会变革而立即中止,其间没有受到外来民俗文化的强烈冲击和替代。例如西周时期在中原形成的婚仪“六礼”,逐步演化为“寻亲”、“合八字”、“订婚”、“换帖”、“传大启”、“下聘礼”、“抬嫁妆”、“完婚”、“闹房”、“回门”等固定婚俗,并延续至今。朱仙镇的木板年画从宋代传承至今;春节期间的耍社火、豫西的剪纸、豫北的女红、豫南正月十五点灯盏等,都是从古至今一直在传承着、发展着。

2内容丰富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说过,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半在河南。中原民俗文化在长期生产生活历史中形成许多习俗,并优化传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例如太吴陵庙会、洛阳花会、信阳茶叶节、马街书会、开封夜市等古代的民间节会至今不衰,开封的盘鼓和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南阳玉雕、濮阳和周口的杂技等民间艺术享誉中外。

3影响广泛

河南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春节祭灶、守岁、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三月祭祖扫墓,五月端午节插艾叶,七月七观星,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国。据考古发掘,中原地区早在两万年前就有了葬仪,至周代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丧葬礼仪,并成为中国重要的礼俗。中原因其“中天下而立”,民俗文化广泛影响了周边地区乃至华夏和世界华人族群。

(二)开发现状

在河南,民俗文化资源丰厚,薄薄的一卷《清明上河图》,被全世界视为瑰宝,根源在于其承载的厚重文化以及荡漾在其间的风土人情。而曾点燃中华文明火种的中原大地,那绵延数千年的民俗风情、特产风物又岂是一纸《清明上河图》能完全涵盖的?“上自三皇五帝,下至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一位民俗专家这样描述河南民俗资源的博大精深。据调查显示,洛阳河洛大鼓、宝丰马街书会等历代传承的民俗已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民族民间保护工程;古意盎然的淮阳太昊陵庙会、浚县正月庙会等在全国都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但是除此之外,游客很少参观河南各类庙会、社火等民俗旅游项目,“包装粗糙、内容简单、产品雷同、缺乏参与性”等“软肋”制约了其发展,大同小异的秧歌、高跷、捏面人等表演形式缺乏新意,而一些游客真正想看的地道民俗节目如笑伞、马皮舞等却被“雪藏”,难得一见,更不用说观赏大型专业的表演队伍了。

(三)存在问题

1 观赏性差,分散独立

中原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为体现真正的民俗内涵,多是些外在的表面现象,观赏性不强:再者河南民俗文化目前处于分散、独立的状态,存在地域限制,未形成多层次的民俗文化旅游圈,因此造成了资源重复开发的现象。

2 产品雷同、缺乏特色河南目前大多数已经开发的民俗产品具有单一观光型特征,而且产品雷同、内容简单、包装粗糙、缺少参与性。例如:员外招亲、抛绣球;踩高跷,吐火,捏面人等,而真正代表河南民俗文化内涵的内容,未被开发利用,这样就阻碍了河南民俗旅游的发展。

3 挖掘深度不够,缺少民间精品

河南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但除少数民俗文化如:洛阳河洛大鼓、宝丰马街书会、淮阳太昊陵祭祖庙会和浚县的奶奶庙会在全国具有较广泛的影响力外,其他民俗精品不多,挖掘深度不够,许多珍贵的民俗文化未被整理成真正的精品。

4 “伪民俗”现象泛滥

“伪民俗”是指子虚乌有的民俗,即某些旅游企业或部门为了某种目的而任意编造、添加或随意拼凑、生搬硬套一些当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风情。例如一些封建迷信被假以文化之名成了景区买点;低俗、暴露的表演被掺入地方民俗演出等等。

5 部分民俗文化后继无人,濒临灭绝。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的开放,很多民俗文化都出现了新的变化,特别是青年一代,受异域文化的影响,不愿意接受和发展民俗文化精华,使得一些民俗文化日渐萎缩,后继无人。例如皮影、糖人等会制作的人很少,新乡的马皮舞目前仅有一人能够完整表演。

二、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的策略

(一)深入研究各地民俗文化内涵, 抓住民俗旅游资源的核心特色

随着旅游者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游览经历的不断增多,肤浅的、重复性的民俗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对知识探究的需求和体验旅游目的地不同风俗的需求了。这就要求在设计民俗旅游产品的时候,要深入研究各地民俗文化的内涵以及差异性,将真正能够代表目的地风土民情的民俗旅游资源突出出来。通过对民俗旅游资源差异性、特色性、可参与性、赏性等方面的评价,将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民俗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民俗旅游产品供应链。

(二)政府牵头,加强宣传

河南省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但是好资源如果没有好的宣传路径的话依然产生不了理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长期以来很多人对河南的旅游总体印象就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内容形式单一,很多人都不知道河南有什么好玩好看的,这就和我们的宣传力度不够大有关系。旅游宣传是一个地区形象的树立,往往是一个企业或一个景点很难做到的事情, 这就需要政府牵头,整合各方面资源,多种宣传手段并用,打造全新的河南旅游形象。

(三)深入分析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多角度系列化打造河南民俗旅游产品

1 深入了解,客观评价各地区旅游资源

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种类品级众多,如果盲目开发必然会出现杂乱无章,恶性竞争的后果。应对河南省不同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深入分析、分类,包括评价其社会价值、可参与性。例如在豫西地区同样是民间节庆,很多人都知道宝丰马街书会、洛阳民俗文化庙会等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民俗产品,但是像舞钢水灯节、舞钢民间花社节、舞钢龙舟竞渡、陕县堂街赛马会这些地区性的民间活动知名度并不高。再例如有些民俗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独一性, 有些民俗产品则随处可见。那么我们在开发旅游产品的时候应该是以知名度高,独一性强的产品为吸引游客的核心产品,将一些品位一般的次优性产品作为补充型产品,在整合的时候充分考虑时间与空间的因素,打造品种众多的品质高、内容丰富、层次性强、主题突出的民俗旅游产品组合。

2 从资源互补的角度出发,开发民俗旅游资源

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 旅游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众多方面,每个环节都不是完全独立的,特别是对于一些要求较高的旅游者来说,旅游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享受和获取知识的过程,甚至是在旅游过程中的吃饭、走路都能成为了解旅游目的地风土民俗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把各地的民俗旅游资源内容进行细分后, 可以从旅游者旅游体验过程的角度出发,将各种类型具有互补效益的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民俗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需求。

3 针对专业游客,打造专项民俗旅游产品

针对一些对某种民俗资源特别感兴趣的专业游客、学者、学生和一些受教育水平较高具有很强的求知欲的游客,我们可以通过整合各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打造一系列高品质的专项民俗旅游产品。例如,针对戏曲爱好者,可以推出河南地方戏曲欣赏溯源游的旅游产品,将河南地方戏曲流派的发源地串联起来,和当地的戏曲表演单位结合,邀请戏曲表演大师,给旅游者打造丰盛的戏曲文化大餐。再如,可联合各地的知名餐饮企业,名吃名点制作传人为游客打造美食体验之旅。另外为了丰富游客的旅游活动,也可以将一些专项旅游产品整合到一起,例如针对青少年游客可以推出“品中原名吃,学华夏绝技”的专项旅游产品,将各地方美食资源和各地的民间工艺绝活制作结合在一起。总之,要根据目标旅游者的需求特点来设计和组合专项旅游产品,才能推出受旅游者欢迎的民俗旅游产品。

三、总结

河南的民俗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中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只有发挥民俗旅游资源的优势,做大做强河南民俗旅游业,才能使河南民俗旅游业上到一个更高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