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期的军事谋略

2016-04-29马咏洁

知识文库 2016年7期

1851年1月11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以洪秀全、杨秀清为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他的军事谋略在战争中发挥了特殊的功效,本文将从谋略分类以及利弊几方面对曾国藩的军事谋略进行简单论述。

曾国藩在湘军镇压太平天国的历史中扮演着领导角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这个时期提出的种种军事谋略是其思想够构成之一,因此全面系统的总结和评价其军事谋略有助于研究曾国藩其人,对于太平天国史也起补充作用。因此本文拟分曾国藩军事谋略的阶段、分析其军事谋略利弊、总结根源三步,来简论其军事谋略。

一.筹建水师,争夺长江控制权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1.11),广西金田村爆发了洪秀全等领导的金田起义,之后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清政府企图将其扼杀在摇篮中,但由于财政拮据、军队腐朽,根本无力对付这场战争。在太平军的打击下,清朝绿营兵的腐败无能昭然若揭。由于这一原因,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各地会党活动时非常重视团练的作用。咸丰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853.1.8)清政府命令曾国藩为湖南团练大臣。

曾国藩于咸丰二年十二月十三日(1853.1.21)接到寄谕后,投入对农民阶级的斗争。他对自己的团练进行了改革,即将各县练勇改募成军,改革军制,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善于打仗的军队——湘军。

湘军分为水师、陆师两部,水师的地位和功用基本和陆师持平,这归功于曾国藩对湘军水师的重视。1854年2月湘军水师初具规模。从此,湘军水师成为船只来源于民船、商船并缺乏严格训练的太平军水师的克星。

湘军水师在湘军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与陆师相互配合、融为一体,其功不可没。曾国藩的这一军事谋略在实践中得到了落实,并取得了很有效的成果。

湘军水师无论是在指挥、组织与官兵素质,还是在武器装备、训练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太平军水师,这是湘军战胜太平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以上制下,稳步推进

这是曾国藩的第二个军事谋略。所谓的“以上之下,稳步推进”便是湘军对太平军作战先对长江上游的战略要地进行争夺,并好好经营,日后再慢慢推进,

稳扎稳打,直至攻取天京,而不急于东进。

曾国藩在江西时期,在军事上、精神上样样不顺利,于是咸丰七年二月十一日(1857.3.6),在接到其父曾麟书于二月四日去世的讣告后,奏报丁忧并陈请开缺,不待谕旨即委军而去。

咸丰八年六月三日,曾国藩接到命其统兵援浙的谕旨,六月七日(1858.7.17),他就从家里出发,很快赶往长沙,再次出山。

这次出山之后,曾国藩更加确信其“以上制下,稳步推进”谋略的正确性,因此在日后他一直坚持实施这一谋略。

湘军在曾国藩“以上制下,稳步推进”谋略的指导下,一步步从上游开始稳扎稳打,一直逼近天京,直到最后镇压了太平军。由此可见,这一谋略确实是有其优越性的。最后天京太平军终被湘军围困而死。

三.先剪枝叶,后拔本根

所谓“先剪枝叶,后拔本根”,是指在攻陷太平天国本根——天京之前,先进攻其周围的地方,包括其粮食供应地以及交通要道,另指在攻陷某一地时分本根和枝叶。

在他看来,天京之所以长期不能攻陷,太平天国之所以能在内乱之后声威再振,就是因为有滁州、和县、安庆以为屏蔽,有陈玉成联合捻军往来游击,屡次打败湘军与胜保等人的进攻,因此在安徽这个重要的枝叶上,他认为若集中力量进攻它,陈玉成必然全力来挣,这样就可迫其进行战略决战。

攻陷天京之战充分表现了曾国藩的“先剪枝叶,后拔本根”的军事谋略。1864年,天京的外围,东南的苏州、常州、杭州等,均告失守,天京犹如大海中的孤岛,外援不继,粮草断绝。七月,天京终于落入曾国藩之手。

四.围城打援

“围城打援”主要是用在攻城过程中的一种谋略,即通过围城等待太平军“弹尽粮绝”,困死守军迫其出城决战,再通过外壕与高垒达到“以逸待劳”、“以静制动”、“以主代客”的目的,从而挫败太平军援军的优势,使内外太平军难以会合。这一谋略主要用在攻陷武昌、安庆、天京等城的战役中。

曾国藩在制定围攻天京的计划时,采取的仍是围城打援的老办法。曾国荃进驻雨花台后,利用太平军援兵未集合的四个月时间,起挖内外壕,并筑起高垒。结果李秀成率领十三王反攻雨花台,历时一个来月不能取胜,不得不撤围他走。后在退岸时遭到湘军水师的袭击,伤亡十几万人,从此以后太平军就再也无力组织对天京的大规模救援了。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1864.7.19)天京落入湘军手中,太平天国革命也随之宣告结束。

围城打援的谋略,其优势在于既能“围敌”又能“打援”,且“以逸待劳”,使很多城池陷为孤城,最终被攻陷。但其缺点在于进行这一谋略必须集中许多兵力于此。这样一来很容易造成湘军后方兵力的空虚

综上所述,曾国藩的军事谋略可分为“筹建水师,争夺长江控制权”,“以上制下,稳步推进”,“先剪枝叶,后拔本根”,“围城打援”四大部分。各部分针对目的有所不同,水师的筹建是为了控制长江运输线,而“以上制下”则是通过步步推进方式,一步步攻取,“枝叶”和“本根”则分清主次来攻打,而“围城打援”主要是针对攻城。

从当时发动起义的农民角度来看,曾国藩是为清廷镇压人民运动的刽子手,是该遗臭万年的。不过从客观角度来看,他的谋略眼光却是极高的,而且他本身能够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来完善自己的谋略。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他能够不急不躁,步步为营,凡事都需要胸有成竹才会采取行动以便十拿九稳。